阅书香悦成长青少年讲堂
——走近圆明园
2024年10月17日,阅书香悦成长青少年讲堂——走近圆明园,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开讲。我们有幸邀请到圆明园管理处游客服务中心主任常华副研究员,为C2026届初二全体学生带来精彩讲座。专家进校园由海淀区图书馆携手八一校园记者站、初中历史教研组、初二年级引进并组织,由历史备课组长李莹莹老师主持。
1
PART.ONE
沧桑园林 历史更迭
圆明园
——这座曾经的皇家园林瑰宝,
如今虽已不复往日风采,
却依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漫步其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
看到昔日的辉煌与沧桑。
常华老师从地理位置、
历史变迁、建筑风格等方面,
带着同学们回到过去,
重见圆明园的辉煌往昔。
圆明园地处北京市海淀区,
被誉为“京西小江南”,
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
它的建成经历了赐园时期、
雍正时期、乾隆时期、
嘉庆时期,再到道咸时期,
在乾隆时期建造达到顶峰。
“天下山脉发于昆嵛,
以西北为首,东南为尾,
幽冀为左臂,川蜀为右臂,
豫、兖,青、徐为腹,黄河为大肠,
江淮为膀胱,此天下之大势。”
这时的圆明园建筑风格各具特色,
既有江南园林的风格,
又要西洋建筑的样式,
可以说包罗万象、融汇九州。
同时,圆明园的建造,
秉承着“天人合一”“三教并存”
“诗情画意”“神仙境界”
“民俗文化”等文化内涵。
那么作为皇家园林,
皇帝都在圆明园干什么呢?
根据清朝宫廷画师所绘,
我们能看到
道光皇帝赐宴凯旋将士的盛况,
以及接待使臣的情景。
除此严肃活动以外,
它也是皇帝庆祝民俗节日的场所:
正月观灯、腊月赏雪。
开阔的场地,
为皇子们练习骑马射箭,
提供了绝佳场地,
当然圆明园的景色,
也为帝王的日常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2
PART.TWO
科技赋能 光彩重现
圆明园的盛况已经不在,
但是科技的力量,
让我们能够再次目睹往日的璀璨。
圆明园的没落,
不只是我们熟知的那次火劫。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诸多文物丢失,
此后,圆明园又经历了
木劫、石劫和土劫。
直到1980年,
国家开始对圆明园的保护、
修缮工作重视起来。
利用科技和生态方法,
如今我们看到了圆明园的现状,
历史文物又重新回到“故土”,
生态环境也成为园林典范。
虽然往昔的辉煌不能再复制,
但是一代又一代的圆明园人,
在国家的支持下,
通过自己的努力,
让圆明园的面貌焕然一新。
3
PART.THREE
现场提问 积极互动
现场,同学们就本次讲座的内容,
以及自己所想积极提问。
学生记者杨静逸问到:
如何通过中华民族渊源的文化价值,
来推动现代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常老师微笑着回答:
文旅融合是现在
我们国家一直在强调的,
文化牵手科技共同促进文旅的发展。
自然景观除了美丽之外,
还有许多文化内涵,
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内涵,
并把它呈现出来。以考古为例,
圆明园目前有三种呈现方法,
最早的一批是福海周边的,简单的覆盖。
后来在含经堂是第二种展示方法,
第三种就是在二宫门进去的澹怀堂,
通过三种不同的展示方法,
来给大家说明圆明园当年的情况,
配合上一些文字,包括讲解员的解释,
给游客们一些文化方面的启发。
学生记者李煜问到:
对于圆明园未来的发展,
相关部门有哪些细致规划和设想,
比如说对于一些遗址的复原?
常老师耐心地讲解:
圆明园是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首先,要在国家文物局
和上级主管单位的指导之下,
理清现在的遗址现状。
现在还有很多遗址深埋在地下,
第一步便是要把遗址边界框定出来,
建筑也属于文物,叫不可移动性文物。
其次,它们都有一定的“病害”,
需要在专家指导下,
理清楚这些“病害”,再提供“治疗方案”。
第三,是数字化建设,
用数字化的方式来呈现历史,
有很多专业的团队正在跟我们进行合作,
如清华美院、中央美院,
每年我们都在一点一点推推进,
很快大家都就可以看数字化形式,
介绍圆明园的产品。
另外,园区的硬件有些陈旧了,
普通的保护以及提升工作,
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还有同学们的研学、爱国主义教育等,
都是我们未来的主要工作方向。
学生记者陈奕丹问到:
圆明园所代表的皇家园林文化,
都有哪些特点呢?
常老师认真分析到:
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寺庙园林、衙署园林这4种。
和其他类型的园林相比,
首先皇家园林在规模上特别宏大,
占地面积大,它的建筑形式都比较丰富。
第二,皇家园林要体现
皇帝君临天下的一种政治的角色,
所以一般会有一条中轴线,
敬天法地,以中为上,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其他几类园林中是没有的。
再一个它还会有一些前朝后寝的格局,
比如有些院子前面是办公,后面是住宅,
这在其他三类园林中是比较少见的。
学生记者赵家琳提出:
在圆明园的设计和建筑过程中,
如何通过建筑布局,
来体现“移步换景”这种独特的游览体验?
常老师微笑着解释:
“移步换景”就是你每走一步,
看到的景色就不一样。
中国古典园林有两种建造方法,
一是山地造园,比如说香山、颐和园,
二是圆明园这种平地造园,
没有一个制高点俯瞰全园景观。
同时,圆明园是集锦式的园林,
由很多院落组成的,
每个院子都有自己的风格,
有自己的围墙,并用人工的山和水,
来把这些院子隔开。
因为有这个分割,只要走过去这个山头,
就又看到了一个院落,所以变化特别多。
配合不同的建筑形式,
根据它的名称和功能配置不同的植物,
因此山水、建筑、植物,
共同营造出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
常老师的回答,
不仅让大家对圆明园有了全新认识,
同时也吸引着同学们,
带着这些知识重走圆明园。
最后,学生记者们为常老师
送上纪念礼物,以表深深感谢!
此次讲座,常老师带我们
走出课本、走进历史,
一段段历史故事,让同学们
再次对国家的繁荣发展肃然起敬,
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感悟。
初二5班 周越:
圆明园历史讲座,不仅让我深入
了解了它的辉煌与悲剧,
更引发了我对战争
和民族振兴的深刻思考。
昔日的辉煌化为灰烬,
只留下残垣断壁和一片废墟。
这一事件不仅是
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巨大的创伤,
也象征着国家的衰败和民族的苦难。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深感责任重大。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
更不能辜负先辈们的牺牲和努力。
我们要以史为鉴,珍惜和平,努力学习,
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初二15班 钮欣语:
我曾经在课本上读过那段屈辱历史,
今日深入了解断壁残垣曾经的辉煌。
我感到了无比的惋惜和痛心,
一座宏伟的园林就这样在战火中毁于一旦,
这是人类文明的损失,
也是对艺术和文化的亵渎,
讲座结束了,PPT停在
“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一行醒目的大字上。
我也意识到,所有这些,
都是在提醒着我们应该以史为鉴,
珍惜和平,坚定信念,努力奋斗,
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李莹莹老师做出精彩总结:
“通过今天的讲座,我们不仅了解了
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
更感受到那份对文化遗产的敬畏和热爱。
除却不忍细看的那段风霜岁月,
圆明园的历史还想告诉同学们,
因为被迫倒下过,
所以更明白重新站立有多不易;
因为曾零落成泥,
所以更加珍惜眼下风光的旖旎;
因为见证过前赴后继救亡图存,
所以更加坚定兴我国邦的力量!”
4
PART.FOUR
记者采访 深入了解
讲座后,八一学校记者站的学生记者们
意犹未尽地采访了常老师。
让我们一起到访谈现场看一下!
学生记者:您讲到圆明园融入了
很多江南建筑的特色,
这些江南元素对圆明园的风格
以及布局有什么影响?
常老师:可以说,
圆明园将南方的建筑景点
原封不动地搬过来了。
比如狮子林,就是乾隆皇帝
让随行去江南的画家,
把南方狮子林画下来,
回到圆明园后比着图纸建造。
圆明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
它的整体是一个水景园。
乾隆时期大规模的营建集中在长春园,
现代大规模的修复也在长春园。
现在我们也能感受到,
长春园和圆明园、绮春园不一样,
它有更多的江南元素,
包括建筑构件、太湖石的选用。
在圆明园,你会发现有两种狮子,
一种是胖胖的特可爱,
那是放在当时北方园林前头的;
有的狮子特别瘦,
可能就是在江南建筑前头摆放的。
学生记者:圆明园既有中国传统设计,
也有一些西方的设计。
那么在建造或者复原这两种风格
截然不同的建筑的时候,
建造的技法,包括一些工艺,
是怎么做到的呢?
常老师:圆明园呢,
其实是外国的表皮中国的心,
西方建筑都是一块一块的砖石,
但圆明园其实是砖石贴皮,
先是用砖垒成建筑之后,
再把石头在外面裱上,
所以它是一个贴皮的工艺,
只是学了西方建筑的皮毛,
并没有学习西方建筑的手法。
学生记者:圆明园里能见到许多太湖石,
有的放在湖边,有的放在路边,
有的放在树下。这有什么讲究?
怎样能辨别出太湖石的优劣?
常老师:中国有句话,
叫“黄金有价玉无价”,
其实玉也是石头的一种,
它的优劣完全看个人的喜好。
研究石头的人,
会把“薄瘦露透”这种算作好的,
它比较小,比较薄,比较瘦,
中间有很多孔洞能透。
我个人觉得石头还是凭个人喜好。
另外圆明园的太湖石它不全是太湖来的,
也不全是从南方来的,
很多是从北京房山拉来的。
如何摆放太湖石是有讲究的,
当时的园林专家和建筑大师都是顶级的,
他们先画一个图,
设计包括石头和树木的摆放,
请乾隆皇帝看,再做成烫样,
就是用硬纸壳跟乐高一样粘成模型,
得到皇帝的首肯再按图纸建造。
学生记者:圆明园是如何在西洋楼上,
体现出巴洛克和洛可可的风格?
常老师:首先我们要了解
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特点,
它们不只是在建筑上,
也在美术和音乐上体现。
比如弹钢琴,
巴洛克风格就有很多修饰音,
特别华丽、夸张、新奇。
在建筑上同样,体现巴洛克风格的,
比如拱形石上点缀花纹,
比如说窗户不做方形,
而做成椭圆形,让它装饰繁复。
圆明园西洋楼里也是,
主要用一些卷波浪的石刻,
椭圆形的门和窗户,
这些都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
学生记者:您提过,
圆明园经过了三位皇帝的扩建,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改动,
并在改动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喜好,
比较突出的能够体现帝王爱好的有哪些建筑?
常老师:说到帝王的时候,
我们先要把他考虑成一个政治家,
他的爱好很多,绝大部分是为了展示给别人看。
比如圆明园四十景之一“茹古涵今”,
就体现了博古通今和包容。
比如说他们为了满足少数民族骑射爱好,
就建了“山高水长”。
圆明园历经劫火与风霜,
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它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
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用现代方式讲述圆明园的故事!
往期推荐
来大八一,听“铜”话故事!
文/ 衣冬旭 八一校园记者站
李莹莹 赵家琳 周越 钮欣语
图/ 赵文成 八一校园记者站
采访/ 赵家琳 陈奕丹 李煜
何京泽 王嘉宁 杨静逸
谢雨杉 胡若水
编/ 辛爽 雅致 心静
审/ 左秋洁 李凌 王可 于洋
欢迎关注北京市八一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
请长按二维码识别
你的赞和在看,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