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散文诗人档案·卷一》系列展播(2)
牧风
【文学简历】
牧风,藏族,原名赵凌宏,甘肃甘南人,大学学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理事。作品散见《诗刊》《十月》《民族文学》《青年文学》《星星诗刊》《诗潮》《诗歌月刊》《散文诗》《散文诗世界》《飞天》《山东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曾获《星星》《散文诗》《散文诗世界》举办的全国新诗及散文诗赛奖项。作品入选《中国散文诗一百年大系》《中国散文诗百年经典》《中国当代百家散文诗精选》等多种散文诗权威选本及年选。著有散文诗集《记忆深处的甘南》《六个人的青藏》《青藏旧时光》。曾获第六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甘肃省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甘肃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奖、“记住乡愁”世界华文散文诗大赛金奖、2021年度中国十佳散文诗人、首届中国散文诗大观奖、参加第十五届、十八届、二十届全国散文诗笔会,鲁迅文学院第22期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创训班学员,中国文联十一大代表、中国诗歌学会散文诗工作委员会委员。
【创作谈】
1.当你经过一日的劳作,疲惫不堪的时候,散文诗就像一缕阳光沁入你的骨髓,令你由衷地发出惊叹。这种更易于表达情感和生活的文体,是异常的别致清雅,就如同草原上带露的格桑花瓣,晶莹剔透。又似鹰隼滑翔的英姿,穿越灵魂,荡气回肠。这种汲取了散文的自由奔放,又兼及诗歌传神的意境和凝练的文体,如一枚火种迅疾燃起,已呈燎原之势。散文诗就是诗的灵魂与散文自由舒展的表达形式绝妙结合的精灵,是散文与诗歌的有效对接,语言精短、张力无限、想象空间丰富是散文诗最明显的特征。散文诗并非盆景,它蕴藏了大量的人文信息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它以短见长,以小见大。
2.写好散文诗是不易的,要在狭小的方寸之间,去布展一种对生活的哲思和生命的体悟,以及揭示深邃的精神探求,实在是一种辛劳有余且乐趣甚少的高尚事业。时光步入二十一世纪,这种已经走向成熟的文体,因它隽永而飘逸的思想,优美的意境设置,纯净而洗练的语言,动人魂魄的底蕴而备受读者青睐。著名散文诗人黄恩鹏说:“ 我想,散文诗发展到今天,不只是‘扩容’的问题。更要紧的是:精致而独特的思想文本。把思想文本提高到写作的首位才有意义...散文诗更多的要有批判现实主义之作,这是散文诗作家无法绕开的创作。它是文学积极参与社会的道义和责任所在。”个人认为是比较准确的反映了当前散文诗创作的病根和缺失,失去了血性和真情,就失去了责任和担当,失去了反映社会现实及底层的声音;而缺失自由精神,意味着散文诗文体生命创新力和固有魅力的萎缩。
3.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甘南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散文诗群创作的独特性和纯洁性。甘南散文诗群是一个特殊的文学群体,因不同于内地诗人的涉藏地域文化而独立存在着。甘南散文诗群的创作,是既汲取了甘南丰厚的特色文化养分,又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黄恩鹏先生称甘南散文诗群为“神性”的写作者或“畅神”。散文诗这种独特的抒情文本自身的超强传播功能,必将带给读者更多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修养。散文诗是灵魂的神圣而高洁之境,我将为之终身执着,追求无限。散文诗是自由的抒发,灵魂的美丽穿越。
【作品篇目选】
《远离西部》发《散文诗》1994年第6期
《甘南写真》(二章)发《甘肃日报》1996年11月
《敦煌》发《散文诗》1997年第1期
《落入眼眸的风景》(八章)发《散文诗世界》2008年第8期
《甘南的雪》发《青年文学》2011年7月下半月刊
《寻找卓玛》发《中国诗人》2011年11月号
《一个人的青藏》(九章)发《散文诗世界》2012年第9期
《青藏日记》发(九章)《散文诗》2013年第2期
《青藏行吟》(散文诗8章)发《西部作家》2014年第4期
《穿越青藏》(4章)发《山东文学》2014年第9期下半月刊
《青藏行吟》(8章)发《作家报》2014年11月30日
《落坐在甘南的心脏》(六章)发《星星.散文诗》2015年第6期
《高原书》(组章)发《西北军事文学》2015年第6期
《一个人的行吟》(四章)发《诗潮》2016年第4期
《游走青藏》(九章)发《草原》2016年第12期
《竖起时光的耳朵》(组章)发《星星.散文诗》2018年第2期
《在时光的背影里》(七章)发《散文诗》2018年第3期
《在灵魂的居所里独白》(外一章)发《天津诗人》2018夏之卷
《在甘南》发《绿风》2019年第1期
《在甘南》发《延河》2019年第2期下半月刊
《甘南八吟》发《飞天》2019年第7期
《乌拉盖,心灵的长短句》(组章)发《上海诗人》第4期
《吟唱在青藏》(组章)发《青岛文学》2020年第4期
《陇上笔记》(组章)及创作随笔《散文诗:灵魂的圣境》发《星星·散文诗》》2020年第12期
《海雀村》发《大地文学》2021年夏季卷
《穿越迭部》(外一章)发2021年《诗刊》第7期下半月刊
《甘南笔记》(组章)发《星星.散文诗》2022年第8期
《首曲之恋》(外二章)发《天津诗人》》2023年第2期
《七彩丹霞》《大佛寺》发《天山时报·散文诗月刊》2023年3月18日
《甘南之歌》(组章)发《诗歌月刊》2023年第10期
《周立波故居》(外一章)发《散文诗》2023年第12期
《西部散记》(组章)发《星星.散文诗》2024年第1期
《在甘南》(组章)发《青岛文学》2024年第3期
【代表作】
呜咽的鹰笛
谁的声音把鹰隼从苍穹里唤醒?
是那个站在黄昏里沉思的人吗?
抑或是他手里颤动的鹰笛,一直在夜岚来临前悄悄地呜咽。
鹰笛在吹,我在风雪里徘徊,舞动灵魂。
鹰笛在吹,云层里鹰的身影携裹着冷寂落下来。
兄弟班玛的口哨充满诱惑,远处的冬窝子在早来的雪飘中缓慢老去。
寺院的诵经声响起,他还在回归的路上。
牧鞭在黄昏里发出响亮的弧线,牛羊沉默不语。
远处,阿尼玛卿浓浓的雨雪和恋人的背影让班玛的心思窒息。
他厚实的嘴唇僵硬如石,鹰笛在吹,就像吹动脑海里湮没的记忆。
夕阳迫近,青铜之光覆盖缓慢行走的黄河。
班玛的步履更加沉重,余晖中他和草原融合在一起。
叩你的门
掩住一扇门,囚禁住夜里寻梦的灵魂。
暮色四合的夜神,在你孤寂的门前徘徊。
今夜月光如水,中秋的祝福嘹亮你的窗棂。
仰望远空,我看见记忆里你火红的纱巾在月光里摇曳。
妩媚的心,在夜的静寂里开得灿烂。
酒醒之后,我们落坐在秋果弥香的那个山村。
花蝶翩舞,两颗心迷醉在八月的情歌里。
那个月色朦胧的夜,让我生命的版图烙下最亮丽的记忆。
今夜的我心情忐忑不安,叩你的门,回声依旧。
老去的时光背后,你正秘密地躲避一个流浪者的追踪。
这是何等诱人的风景?
当我满目灰尘,行色匆匆地向你走来,请你替我掩盖所有结痂的伤口。
推开月光下那片围在心灵上的槛栏,让爱在你的美眸里冲动。
终于,那天我看见成群的灵鸽从山村的月夜里滑翔而过。
古寺的钟声撞击我的灵魂,面对乡村的岑寂,我能倾诉些什么呢。
叩你的门,我呼之欲出的是一首灿烂的绝唱。
远离闹市之后,赤足涉过乡村爱的废墟,而刻在年轮上的是对往事的刻意和眷恋。
远离污染,我种植的是乡村质朴的阳光。
无灯的夜,我划动情感的叶桨荡漾在过去的故事里。
那边红马车孤独地奔驰而来,我的心为你抡起锣鼓。
这幽静的夜,叩你的门,宛如启封一场千年的梦,伤痛如初。
今夜我告别乡间的石头,独自拉开和乡村的距离。
淡淡地,心爱的乡村,心爱的人。
淡淡地,乡村的面孔模糊不清。
遥看你的背影,瘦成月光里一条沉重的河流。
玛曲放歌
俯瞰草原,夏日的阿万仓湿地,沉寂而宁静。
远处鹰隼张开亮羽,如云朵里寄来的信笺,铺展在阿万仓的胸膛上。
那风在鹰笛的歌吟中呜咽了,而牧帐里的酒歌升起。
大美玛曲,像阳光下撩开的古铜,和风中泛动光泽。
河曲宝马的身影,迅疾的跃出山谷,望空嘶鸣,如雪域浓烈的恋歌,在格萨尔赛马大会上呈现一群王者的狂飙。
花瓣已飞翔在西梅朵赫塘迷人的臂弯,诗和远方,在我的脑海里反复碰撞,海拔三千米以上的欧拉秀玛,只有敬畏生命的高贵。
穿透雾霾,迎着黄河奔向远方。
青草唤醒耳朵和幻想。
天边游走的食草神,把头颅和灵魂安放在偌大的花海,让游子的心浸透花瓣的内心迷醉不醒。
背倚阿尼玛卿雪山,起伏的云朵环绕传说,我在西梅朵合塘的心脏沉吟不归。
在黄河南岸,远眺牛羊如一串串诗意锻造的精句,在仰望苍穹时,发出苍凉的慨叹!
一个相约的歌者,挥舞着牧鞭,在青青牧场厮守一场约定的爱情。
云朵和花草都压得很低,空气有些清新,背靠阳光等风来。
竖起时光的耳朵,谛听玛曲狂飙般席卷而来的声音。
远走乔科湿地,把一缕乡愁装入晨曦的行囊。
在尕玛梁,首曲就是曦光里最美的抒情,把哈达一样柔软的身子,安放在裸露的心口。
面对格萨尔说唱的凝重和悠远,心思已沉入千年雪域的演进。
登瓦屋山
七十二条飞瀑把天宫瓦屋妆扮成白发飘曳的女神。
八十眼清泉把道教瓦屋滋润成苍海秘境。
身披鸽子花和杜鹃花编织的五彩霓裳,瓦屋山神韵骤起,恰似那道风仙骨的谪仙人,在苍雪映日中缓慢远行,在那神奇山顶的平台上打坐默念《道德经》。
独坐冬季,远望瓦屋山峦涌动,雪意缠绵,伫立山顶象耳山庄,想那雪国里徜徉许久的伊人,此刻我与你相视无言,只有低沉的呼吸透过薄暮,传递瓦屋山冰雪雾凇的缠绵。
分明是瓦屋山天池,为何让失散重逢的鸳鸯去给那神秘的一汪春水重新命名呢?面对远处呼啸而出的兰溪飞瀑,我瞬间被震撼,竟然想不起那幽静的池水之源,也许那钟声悠扬的正觉寺和光相寺才晓得那鸳鸯池的来历,会不会是一段忧伤的爱情故事呢?
谁的巨掌伸过象耳岩壁,在晨曦中观云海放歌,揣朝阳入怀?又是谁的虔敬轻盈而至,在暗夜里擎神灯划开禅林,静候佛光入心?
那条让魂儿走散的迷魂凼呢,至今也没有探险者深入的足迹,叩问瓦屋山,何日解密?
【评论选】
崔国发:牧风的诗性表达,往往以现代的眼光和古雅的情怀来谋篇布局,在散文诗的叙述诗性与文化诗性的绾联上,大大拓展了文体空间。他的“古风苍茫”专辑,发思古之幽情,阐当今之诗心,譬如民歌里诞生的传奇、禅定寺蕴藏的故事、酒歌里苏醒的土司、沙目里舞动的神韵,皆充分展示诗者别致的叙事视角、精到的历史视野、独特的文化视镜。诗人穿越历史的时空,探寻牛头城遗址,凭吊八角古城,倾听远古的声音,直面城堡的残骸--散文诗的灵魂叙事在历史的册页中次第展开。源远流长的千年故事,承载着一个个久远的梦。诗人成功地构建了散文诗的“叙述情境”,同时使散文诗的神话、传说、历史、哲学、宗教、审美等,在苍茫的古风与现代的气韵中实现了高度的熔铸,于青藏“旧时光”或历史的横断面中捕捉现代人的诗意,在历史的境域中抉择与反思,实现文化寻根与现代叙事的珠联璧合。
(选自《星星.诗歌理论》2021年第10期)
黄恩鹏:“畅神”,是中国古代诗学命题。其实我们今天的诗歌写作,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着。宗炳《明佛论》所言“物象”灵性,更多的,是诗人本身的化育。所谓的“涤除玄鉴”,即是说要摒除内心的芜杂,让心灵清澈、明晰起来,这样才能写出耐人寻味的文字。万物与心象联结,才能“畅神”。神性与人性,是合为一体的;生灵与牲灵,也是一样的。牧风的散文诗,很多的,重在以物联情,以情达物,以整体喻说个体。深秋的草原是冷色调的,诗人的情感,则随着草原溪河飞扬飘荡。在诘问中有生命自省的力量。他写羚城、写远去之羚、写消失的海子、写现代化对大地的抢掠、写绝灭了人本的噩梦。意在先,境在后,思想先入。当然,也有生命的闲适。这闲适,是弱小生命体的呼吸,也是诗人自身的谦卑与安道守节的品质。有的作品,主客体移情、角色互换。笔法上较好地运用草原特有的诗性元素,凸显藏地特色。这是让人欣慰的。因为,我们绝不能失去自己关爱的土地而为虚空和不现实的存在歌唱。这方面,牧风做得相当出色。
(选自《中国作家网》2018年8月28日)
北乔:对我们而言,高原是陌生的,而之于牧风,高原是他的家乡,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地方。牧风以生活者和写作者的双重身份深度体察日常生活,既尊重生活的本相,又从生命存在、历史积淀、文化血脉等诸多方面展开思考和表达。正所谓脚踏大地行走,展开双臂飞翔,《青藏旧时光》在坚守生活的同时,张扬厚实的精神意象,不断发现和收获生活的诗意,丰富诗性的表达。高原上的众生万物,都是他的抒写对象。比如草原、牦牛、鹰、石、水等,这些意象首先是生活的本真,在他的散文诗中具有工笔画式的细致,既真实又飘逸。《青藏旧时光》就是这样的写实性巨幅长卷,能从中找到与现实生活的准确对应。在物象与精神之间,牧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结合点,并在写作中艺术性地呈现,处处可感大写意之风。在大地上是牦牛,飞在天空是鹰;近处是低吟细语,远处则是嘹亮并带有野性的歌谣。当我们进入《青藏旧时光》,我们像走上高原,《青藏旧时光》是高原的纸上世界,高原是《青藏旧时光》的现实文本。
(选自《文艺报》2020年4月10日)
sanwenshinianjian2024年第14期(总第562期)
主 编:张新平
执行主编:尤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