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年鉴》2024年第19期(总第567期)

文摘   2024-05-20 09:38   宁夏  

《中国当代散文诗人档案·卷一》系列展播(3)


                              陈于晓


    【文学简历】

      陈于晓,1968年10月生,杭州萧山人,祖籍绍兴。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潮》《诗林》《星火》《草堂》《诗歌月刊》《散文诗》《长江文艺》《散文百家》《文学报》等。曾参加全国第十四届散文诗笔会。著有散文诗集《听夜或者听佛》《水云间》《不动声色》等。曾获得首届“苏东坡杯”全国散文诗大赛、“柯蓝杯”全国散文诗大赛、第二届“大湾”散文诗奖等奖项。多年来,都有散文诗入各类年度选本。《对着镜子说话》入选《中国年度优秀散文诗2014卷》(新华出版社);《村居杂记》入选《2017年中国散文诗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天空与岛》入选《2017中国年度优秀散文诗》(新华出版社);《火,或者虚幻》入选《2018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选》(成都时代出版社);《在纸上走神》入选《中国年度优秀散文诗2018卷》(新华出版社);《打个手电照亮宇宙》入选《2019中国年度散文诗》(漓江出版社);《与一条河流对话》入选《2020中国年度散文诗》(漓江出版社);《泥墙之上》入选《2022中国年度散文诗》(漓江出版社)等。


      【创作谈】

      想到散文诗的写作时,不知怎么地,我的脑海中,冒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水无定形,文无定法”。在这里,也许我想说的是,散文诗的写作,大抵是可以进行各样尝试的。于我,写散文诗的一些“理念”,也许是从流水中悟得的。平日里,我喜欢看流水,看流水缓缓或者潺潺地流淌着。你说不出流水是什么形状的,也正是因为没有形状,流水才有了各样的形状。流水,在溪,为溪水;在河,为河水;在江,为江水;在湖,为湖水……写散文诗,大抵也如此。当你用怎样的“容器”,去盛装文字时,散文诗就呈现出了怎样的“形状”。在我看来,这“容器”是不必也不应该有固定模式的,各种的皆可,如此,散文诗才可以多姿多彩。

      溪水清澈,河水湍急,江水奔腾,湖水平缓,各样的水,各有千秋。散文诗也这样,可写景,可抒情,可做出哲理思考,怎么样的写法皆可。我以为最不可以的是,打造出一个“框框”,用框得上或者框不上,去评判一章散文诗的好与不好。很多时,我会感觉,好的散文诗,就应该像流水,是自然流淌出来的。我写作时,往往会有文字,从笔端不由自主地“溢”出来,我相信这“原生态”的文字,应该是最自然的,不矫揉造作,对于写作者来说,最好是“记录”,不必多加“修饰”。一章散文诗,一旦成形,便有了自己的生命,接下来,它如何成长,就交给了“命运”,而“命运”,常常是写作者所不能把控的。水在流淌的过程中,遇到悬崖,便成了瀑布,遇到深潭,便安静成了“镜子”,若是遇到了干旱的土地,流水也很可能就消失了。

      流水的“所遇”,决定了“流淌”的形式,散文诗的写作也一样,所需表达的主题,决定着散文诗的“形”,而散文诗的“形”,终究是为内容服务的。一路上的流水,有着各种“不测”,散文诗的写作,也有着各样的可能,并且这种“可能”是无穷无尽的。也因此,于写作者来说,散文诗的未来,充满了想象与“诱惑”。一江春水东流去,也许,流水最终总是要奔向大海的。在我看来,好的散文诗,就应该有着“海”一般的意境。浩渺、蔚蓝、水天一色,甚至汹涌澎湃,这些都是意境,又不完全是。最美的意境,也许应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当然,在抵达大海之前,一小片的流水,一样可以认作是一小片的“海”。小而清新的散文诗,像极了浅而清澈的流水,点缀着散文诗的浩瀚时空。流水的魅力,往往在于流淌的速度和过程以及目的地,都是不确定的,散文诗的魅力,也在于它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读者如何去理解,都存在着种种可能性。散文诗的“好”,是不可以用一把“尺子”来量的,好的散文诗,我以为在于它的“意境”,甚至在于语义上的“歧义丛生”。


      【篇目选】

      《听夜或者听佛》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

      《不动声色》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年5月

      《水云间》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

      《倾听一条河流的呼吸》发《散文诗世界》2010年第2期

      《吞没》发《散文诗》2012年第9期

      《船中有我》发《散文诗世界》2013年第3期

      《艾草香时麦儿黄》发《星星·散文诗》2013年第6期

      《生活的另一面》发《散文诗世界》2013年第9期

      《对着镜子说话》发《散文诗世界》2014年第1期

      《聆听回忆的碎片》发《星星·散文诗》2014年第12期

      《肥东掠影》发《合肥晚报》2015年1月29日

      《在高处》发《散文诗世界》2015年第3期

     《江南爱情》发《星星·散文诗》2015年第8期

     《人祖山:有关或者无关的思绪》发《散文诗世界》2015年第10期

《在大雪中》发《散文诗世界》2016年第3期

    《午夜杂记》发〈散文诗〉2016年第5期

      《鱼为妻》发《散文诗世界》2016年第11期

     《云落岱山湖》发《合肥晚报》2017年7月3日

      《村居杂记》发《散文诗》9月上半月刊

     《火,或者虚幻》发《散文诗世界》2018年第1期

      《在纸上走神》发《散文诗世界》2018年第3期

      《入海口:我在苍茫中安坐》发《黄河报》2018年4月19日

      《天台行踪》发《中国风景名胜》2019年第4期

      《打着手电照亮宇宙》发《散文诗》2019年第8期

     《与一条河流交谈》发《散文诗世界》2020年第2期

      《会说话的影子》发《散文诗(青年版)》2020年第6期

    《镜中》发《散文诗(青年版)》2021年第3期

     《制造鸟鸣的人》发《散文诗世界》2021年第6期

     《乡村振兴素描》发《散文诗世界》2021年第8期

     《雕,抵达灵魂》发《散文诗世界》2022年第9期

     《帽子的流年》发《散文诗》2023年第10期


      【代表作】


运河上的古纤道

 

      运河两岸,似乎已被修葺过,独留下一截古纤道,在流水中,诠释“孤独”。

      春潮,在涨。流水,是光阴的一种,淹没了往事。淹没了往事么?纤夫的身影,仿佛还在一卷水墨中,匍匐。

      忽地一疼,仿佛有一根纤绳,在勒紧我的肩。或者,那一截古纤道,会化作纤绳么?其实,到运河,我是来拓印的,还有从前纤夫的脚印,烙在石板上么?

      年年绿在春风中的苔藓,不知是哪一年初生的。苔藓太浅,填不满脚窝子。此刻,那些穿梭着的脚步,以及一如既往的流水,或者已将当年的纤夫忽略。

     只有一截古纤道,仿佛还在隐喻着什么。

      舟自横处,是野渡。野渡,当然无人。

      黄鹂,在春天的深处,一啼,草木葱茏的运河,便将古纤道走丢了。被时间弄丢的古纤道,从此便不再孤独。

 

打捞影子

 

      渔人在撒网,水中有着渔舟的影子,渔人的影子,渔网的影子。也因此,从来没有一网,捞上来是空的。

      即便没有鱼,网中,还是有影子在的。

      说影子很轻,至少说明影子还是有重量的。但影子会逃逸,比如,一网白云的影子,等提起来时,就漏得一朵不剩了。

      只有影子不逃,是谁的影子,就粘着谁。

      渔火,大抵是星光的影子。入夜,影子跟着渔火,在晃动着。

      水中月影,呼应着空中之月。月影轻如梦境,落水和出水,都不惊动一朵水花。并且,无人打捞。

 

泰山

 

      抵达岱庙,天雨。不过雨滴很小。

      夜半,登山。黑黝黝的山道,黑黝黝的草木,黑黝黝的人群。

      雨不知是什么时候停的,雨一停,参差的虫啼便冒了出来。只是很快被脚步声遮了。

      夜色一团一团,顺便把山道之险,也遮了。当天色一点一点泛亮,泰山显露出轮廓时,我们已抵达玉皇顶。

      我们站着,泰山坐着。在巨大的安静中,呼唤日出。

      屏息。云海。仿佛风已不再吹动。

      一抹,半轮,整个,红日,万道霞光。

      人群欢呼,山海沸腾。

      何处是大海,何处是黄河,何处是泰山人家?群山巍峨与绵绵,山高水长流。泰山安,四海皆安。

     登泰山,知天下葱郁。那个“一览众山小”的诗人,将身影,藏在了泰山的时空深处。

      繁茂的万物,飞扬着泰山的表情。神的泰山,烟火中的泰山。

      泰山安坐在东方大地上,手不释卷,一遍遍地翻阅着沧桑,以及比泰山更辽阔的生生不息。

 

华山

 

      高处胜寒,抑或不胜寒?无限风光在险峰。抑或,绝佳的风景,都在人迹罕至之处。

      长空栈道、鹞子翻身、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

      仿佛每一条登山之道,都是“险”字,一次比一次,更为真切的写实。

      北峰、西峰、南峰、东峰、中峰……

      华山这位老人家,会将这些峰峦,作为棋子,与苍茫对弈么?苍穹不也是棋盘么?

      每一粒星辰,都是一枚棋子。

      但我更相信,这些峰峦是华山点燃的香火,每一炷袅娜中,都写意着对苍天的敬畏。

      这是一朵莲花,在某一阵凉风中,甚至还带着别样的娇羞。我是说一整座华山,就是一朵莲花。

     玉女会在花瓣上,倾洒着月光,或者会将一些峰峦,琢磨成美玉。只不过,当鸿雁落下一些粗犷,由陡峭铸就的峰峦依然是石质的。

      华山如立。在华山论过的剑,已挺拔成一座座山峰,耸入云霄。

      问道华山,神在殿宇,道人在白云起处采药。

      “险”字入药,可以踏平天下坎坷。

 

衡山

 

      峰回路转。峰回不回,路都在转。路转不转,我都隐在郁郁葱葱中。

      需到高处去,比如祝融顶,才可以借春风的浩浩荡荡,点燃一整座衡山的葱茏,并把祝融、天柱、回雁、石廪、紫盖……七十二峰,高举成翠绿的火把。

      抑或,这广袤清丽的视野,是火神祝融点燃的。起居在祝融殿中的祝融,也起居在衡山浩渺的时空中。

      群星璀璨,我心光明。

     当大雁落在回雁峰,乡愁四起。塑像的南岳夫人,还在迎接问道的人们么?衡山的砖,这么多年了,可曾磨成衡山的镜。

      道家香火,佛家香火。出衡山的,未出衡山的,都已化作人家的烟火。

      春夏秋冬,枯枯荣荣的草木,将一整座衡山,苍劲成一个“寿”字。

      云起云落间,我听见朗朗书声中,万物,在静静拔节,在遍野生长。

      这世间,有谁能提起衡山,称一称,地有多重,天有多轻?这衡山的“衡”,会变作那些沉稳的翅膀么?

      衡山在飞,却从来不曾飞出过人家的灯火。

 

恒山

 

      在恒山的封面上,我轻轻地按了一下悬空寺,怕这悬空的寺,挣脱尘世,向远处飞去。

      只是这样的担心,是如此多余。

      塑像的佛道儒,在寺内端坐。

      这么多年的风,没有吹走悬空寺一点,连流水,也只载走了往事。

      悬空寺悬着,像一枚沉甸甸的光阴。

      在恒山,悬着的,还有那些恒山松。松们抱定峭壁,在绝处,演绎松生百态。恒山之魂,倘若看得见,应该就是恒山松的模样,骨骼铮铮。

      至于恒山骨子里的柔,也许,可以从桃花洞中翻阅。

      桃花在不甘寂寞中,绽开成深山的寂寞,并且时不时地,与寂寞的水声,相互在幽中应和。

      恒山的白云也幽,云们总在山中变幻。

     入我的想象,又出乎我的想象。

      制造白云的人,在白云深处,赋予恒山某一种恒心。

      恒山如行。跟着金龙峡,脚踏实地,行走在天峰岭和翠屏峰之间。

      我忽然明白,所有蓬勃向上的生命,都在向下稳稳地扎根。

 

火,或者虚幻   


      那些由光与焰组成的,滚烫的,会灼伤身子的,会烧毁物体的,叫假火。

      是的,叫假火。这假火,多年来一直让我纳闷,我既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在它所触及的物体都化为灰烬之后,它又去了哪儿?这世间,还可以再次找到它的踪迹吗?

      或者火,就是一种虚幻。

      但我一直固执地相信,还有一种真火存在着,它在虚幻中真实地存在着。

      这种真火,你可以触摸,它似乎没有温度,又有温度,它冰得像雪,暖得像阳光。它是水所浇不灭的,它可以在水中盛开,但它又不会让水化作蒸汽。

      这么说吧,这种真火,就像天空中的霞,很艳,很美,艳得像虚幻,美得像梦境。虚无缥缈,却又真真切切。直到在某个时刻,它化为一羽羽火鸟,被无边的夜色掩去。

      这种真火,一定去了某个神秘的所在。而天空之所以叫天空,因为它总是会把一切都清空。


      【评论录】


      陈志泽:陈于晓先生的《火,或者虚幻》写一种假火,一种真火,与通常的说法相反,颇为玄妙。什么是假火呢?“那些由光与焰组成的,滚烫的,会灼伤身子的,会烧毁物体的”的火作者以为是假火,这就怪了,这样的火怎么是假火呢?因为它让人“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在它所触及的物体都化为灰烬之后,它又去了哪儿?这世间,还可以再次找到它的踪迹吗”,作者的回答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以诗的逻辑来解释,还真是有理。作品的题目《火,或者虚幻》,以虚幻来形容这种假火就不虚幻而真实可信。作品的新意由此产生……值得一提的是《火,或者虚幻》通篇充满真与假,虚幻与真实,充满与清空的辩证法,这就是打开这篇作品题旨的钥匙。作品关于真火的描写倾注了作者的深情与诗想象,浓郁的诗美足以将读者引入艺术的真、与情感的深之中,受到深切的感染而完全信服。读者进入到诗的境界,完全可以领会,所谓假火,其实指的是自然界常常可以见到的能燃烧,最后不知去处的火,因为它只是一种纯自然的现象,因此可以称之为假火。而另外一种火,虽没有温度,冰得像雪,暖得像阳光,可以在水中盛开,却是真真切切,它具有某种神力,甚至可以把“无边的夜色掩去”,显然这是一种精神之火,不灭的火,堪称真火。那么,该如何点燃真火,而不被假火所迷惑呢?这就是作品给读者的叩问与启示。作品妙在构思的新颖,通过两种火很好地将一种习以为常之理赋予新意表达出来,达到思想深刻,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摘自《散文诗世界》2018年第1期)

sanwenshinianjian2024年第19期(总第567期)

主       编:张新平

执行主编:尤屹峰

散文诗年鉴2024
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和推广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