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年鉴》(2022·荐读卷)选稿作品(7)
——荐读文榕作品《春天里的赞美和飘浮》(组章)
文榕:香港《橄榄叶》主编。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散文诗笔会。
夜晚的随想
深夜,我在读安德烈•纪德的《人间食粮》时正依在床沿,床右侧是一面墙,刚刷了浅色的油漆不久,我忽觉它像扇大门,推开就是一片广阔的草原,我是躺在草原上最幸福的小马驹……
深夜,是深念父亲的时刻,屋子往往容不下一个人的心念,幻觉里我和他于客厅对坐,品尝浓郁的热杏霜,彼此慢慢搅拌,互诉心曲,这也是我最依恋父亲的时分。
深夜,睡房两侧的气窗打开着,实则这是白天可爱的鸽子栖停的地方,我喜爱牠们不断发出温柔的咕咕声,像不竭涌出的泉源,在森林里低吟。
深夜,我漫步的森林的视域在脑海回旋,仿佛我是一个人,又像是跟一群人走完这条路,我为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自豪,那翠绿的树木和鲜艳的花朵即是左证。她们在相片中清新悦目,呼之欲出,是我心灵的良友。
深夜,灯下,自由地品尝大地的食粮,无尽的想象,自不待言,囊括一束美妙的时光……
甜美的感动
夕阳下,面向辉光。
绚丽的落霞似印上心头的红烟,近夜的宁谧令世界美好。
片片远处繁花,我观赏春天展卷,倾听内心春天的回响……
不久,月亮在红云上悄然前行,新月是天空的婴儿,于云层的怀抱里熟睡。魔幻的月光撒在蜿蜒的山岗,倾泻在平静的湖面,在水面洒上一片碎银。
抬头瞭望树枝掩映的天空,看时间如何缓缓地改变我们。
日间树叶上曾留住了阳光,此刻,绿叶的语言也是我的语言。
碧水青山,阵阵飘风,云彩在田野上空慢慢散去,一如我在瞬间体味到恬静的永恒。
黄昏,远去的红霞仍明媚在心中,鸟儿栖停于层迭的树林。
夜里,“我不再把灯笼当作星星”,微风稍许爱抚,就在我心中唤起一种甜美的感动。
海潮、月亮与花朵
1)
又到月亮升起的时分了,它在云层上缓步,隔着白纱,悄悄注视尘世的一切。
夕阳落山之前,谁仍在操劳?
邻家的女子席地而坐,手心向上,叩问人间事。
此时,盛开在竹叶后的圆月有梦幻的脸庞。
海潮引来微风,海边辉茫笼罩,空无一人。
树林中走着青年男女,树木茂密。
鲜艳的花朵永远绽开在心房。
是夜,她醒着,门外席卷着层层海浪。
院内,蔷薇在浓云下格外繁茂,星辉撒在树间。
她疲累了,于战神号角低吹时,轻轻眠去。
森林朦胧着雾气,等待仙子的步伐。
2)
浑圆的月亮,浑圆的思忆。
侧身,大片蓝色雏菊向她招手,给她一个集体的拥抱!
滨海,披上与浪花同色的衣裳,将心事和盘托出。
美丽的花冠,绽放希望。
柔和的星辰下,回望故土。
透明的水晶球,诉说来日的秘密,
宛若她出生之前夕阳下见过的、一朵黄百合的芬芳……
空茫的大海,空茫着旅程。
一本书,带给她和悦与惊喜。
她轻柔地匍匐在大地上,向人间献出她全部的热忱。
(原载香港《女也》文学杂志2022年6月号)
写作手记:我曾在我的散文诗集之〈散文诗小论〉中写到:“我喜爱的散文诗是有声、有色、有内、有外的。/“ 声”指节奏感和音韵美;“色”乃画面感及由此延伸的色彩美;/ “内”俱内涵、张力、韵味;“外”赋以优美、凝炼的文字。……”从散文诗集《花语》到《比春天更远的地方》,我一直在探索中……
《散文诗年鉴》(2022·荐评卷)选稿作品(7)
——荐评老风作品《雪夜》
司 念
《雪夜》是一首由简单意象“雪”来阐述主体丰富情感的诗歌,诗人将时间定位在午夜,空间安置在“自然之光”的寂静天地,黑夜与白雪的组合,是两种极致颜色的组合,非黑即白的界限在此被打破,使得诗歌融入一种柔和适中的意境与氛围中。雪后的温度比下雪时低得多,人们体表感受到的是“冷”,一分钟以前的情感之“冷”与此时的物理感受之“冷”同时集中在一个人的体内,令人悚然颤栗。但是诗人未退缩一步,而是毫不犹豫迈步在雪中,将脚印压在厚厚的雪层中,以个人的温度去融化寒凉之雪,映射着诗人在极致的寒冷中驱逐寒冷的主动进取之心,他以一颗火热的心去融化自然的风霜雨雪,有着大胆改革的勇气和智慧,因此自喜是“留下第一行脚印的人”。……现实的感受是寒冷又热烈的,历史的温度如何?诗人用脚步连接着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向前走了两千五百步”,返回“两千五百步”,加起来是五千步,五千年的历史在来来回回中穿梭,历史里的爱与恨,平静与动荡,冷与暖,像脚印一样深刻而真实,升腾着浓浓的生气。与之对比的是记载在纸上的历史,就如雪野一样苍茫,没有温度,感受力不强,无法感知和触摸。诗人在虚与实的景物中自由切换,把实际之物贴合在虚拟的概念中,化物得物,虚实相生,自然而深邃。很快诗人又把视线拉进现实,脚印将雪夜暖起来,带有体感的温度,是民生的温度,民生与躲藏的俯视人间的“星星”不同,他们以全部的热力感化溶解冰冷的天地,虽然“星星睡着”,但是“民生醒着”,二者对外的态度对比强烈,“星星”以消极享乐的态度对待人间,那些仰视天空匍匐大地的“脚印”一样的民生觉醒过来,行走在寒冷中摩擦取暖,忘记自身的“伤口”。
……诗人以脚印给大地以温度,“凹陷的脚印”也是诗人的自况,亦是“民生”的自况,隐喻着谦卑无私的大众,他们用自身全部的热度融化冰凉的现实社会,诗歌的温度逐步从寒冷走向温热,蕴含着无限的生命活力。总体来说,诗歌给人强烈的温度刺激,带给读者充足的力量感,在黑与白、冷与热、虚与实的多重对比中呈现着博大宽厚的思想之力。
附:老风作品《雪夜》
午夜,雪停了下来。
这深刻却透出自然之光的世界,一分钟前我感受到的冷,迅疾被我留在雪上的脚印驱逐。
我是留下第一行脚印的人呢。
天空中的星星似乎比我更冷,它们躲了起来。我如果仰头,只能看到厚厚的云雾,像臃肿的羽绒服给冬雪之夜的星星取暖。
我在雪地上向前走了两千五百步,返回又是两千五百步。
仿佛五千年的历史被我在雪夜完成。
曾经以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雪夜的脚印让我意识到历史是可以往返呢。
每一个脚印都是岁月中的一次存在和一次努力,爱也是它,恨也是它。
平静的是它,动荡的也是它。
冷的是它,多走几步,能够在雪夜暖起来的也是它。
它们仅仅是雪夜里的一次往返?
洁白的纸上,雪野如历史的苍茫。
我留下的脚印已经与我无关,它们是时光里的民生。
星星睡着了,民生醒着。
凹陷的脚印,绝不是雪地上的伤口。
它们是人间的行走。
身体一热,温暖就重新回来。
sanwenshinianjian2023第8期(总508期)
主 编:张新平
执行主编:尤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