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散文诗人档案·卷一》系列展播(5)
林晓波
【文学简历】
林晓波,男,汉,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优秀会员。现就职于四川工商学院及三苏文化产业研究所。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1991年到鲁迅文学院参加短训。作品发表于《光明日报》《中国民族报》《星星诗刊》《散文诗》《散文诗世界》《小溪流》《台港文学选刊》《香港·中国散文诗》《台湾·秋水》《美国·新大陆》等国内外报刊。理论《散文诗的特质》系列在《星星诗刊》、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平台等连载。作品入选《2003年中国最佳散文诗》《2016年度作品·散文诗》《中国当代散文诗百家》《中国散文诗2022年排行榜》等选集。曾获《人民文学》近作短评佳作奖和诗歌大赛二等奖,并在《中国作家》《中国文化报》《中国科学报》《台港文学选刊》、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中国诗歌学会等主办的文学大赛中获二、三等奖。公开出版文学专著5部,并获宜宾市政府阳翰笙文艺奖、天府文学奖等。
【创作谈】
散文诗不是散文,也不是诗歌,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质的独立文体。能独立到何等高度?是否如宋词之于唐诗,都是文学史上的高峰?答案有点朦胧,却有诗意:这不是我们的现实,而是我们的信仰。
文学非宗教,却应该有“信徒”。没有思想者、没有灵魂者,都怕死。
我曾说过:散文诗有特质,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融合体。不是小散文,却有散文的宽度:片段组合、在场细节、随意自然、真实感染等元素;不是新诗,却有诗歌的精度:独到精简、意象隐喻、象征意境、断裂跳跃、节奏音韵等特质。
什么是好散文诗?由广大的读者说了算。作为一个散文诗的忠实读者,我判断一组文字是否是散文诗,就品其浓度:饮少辄醉。意思是:无论如何写,达到诗的度数,就是正品。
关于散文诗界,还真不好说。有点尴尬的是:无论如何炒作,也热闹不起来。
值得点赞的是:有不少的散文诗种子,在努力寻找好的土壤、阳光、水分,希望能发芽开花结果。
有好果子吃,味道就是特别:酸甜苦辣咸。这是我们的难处:感觉很浓,用文字就表达不好。
而那些“著名散文诗”就表达好了吗?知白守黑,由漫长的历史说了算。
太漫长了,好像与我无关。
【篇目选】
《重读鲁迅文集》(四章)发表于《中国诗界》2024年春季号;
《高原低声部》(三章)发表于《中国民族报》副刊2023年1月;
《假如我是一只鸟》(三章)发表于《中国诗界》2023年春季号;
《乐器》(组章)发表于《星星·散文诗 》2023年11期;
《假如我是一只鸟》(组章)发表于《中国诗界》2023春季号;
《民间雕塑》(组章)发表于《台港文学选刊》2022年1期;
《东坡的拐杖》(三章)发表于《散文诗世界》2023年4期;
《慢性病》(组章)发表于《散文诗世界》2022年2期;
《移民新村》(组章)发表于《散文诗》2022年7期;
《竹海》(外一章)发表于《星星·散文诗》2022年10期;
《苏东坡书法》发表于《散文诗·青年版》2019年11期;
《彩旗》《丝的偏旁部首》(组章)发表于《中国诗界》2020年3期;
《下坡路》(组章)发表于《散文诗世界》2019年10期;
《五行》(组章)发表于《星星·散文诗》2018年1期;
《命里桃花》(四章)发表于《散文诗世界》2018年2期;
《春天的表情》发表于《散文诗世界》2017年4期;
《垇》(组章)发表于《星星·散文诗》2017年6期;
《清明淋雨》(三章)发表于《散文诗世界》2016年4期;
《另一种家具》(三章)发表于《星星诗刊》2015年4期;
《慢慢走过一条老街》(组章)发表于《星星诗刊》2015年12期;
《一块煤炭的自白》(四章)发表于《中国煤炭报》副刊2015年12月;
《黑人曼德拉》(三章)《画不圆的月亮》(三章)发表于《中国诗人》2014年4 卷;
《中医四诊》(四章)发表于《星星诗刊》2013年7期;
《一些成语在破裂》(组章)发表于《星星诗刊》2013年11期;
《工地笔记》(组章)发表于《散文诗》2013年11期;
《经典独奏》《情感笔记》发表于《散文诗世界》2012年11期;
《我在西风中奔走》(组章)发表于《散文诗》2012年11期;
《机关小人物》发表于《散文诗》2011年11期;
《汽车零件》发表于《散文诗·青年版》2006年8期;
《抹不去的高原红》发表于《星星诗刊》2004年专刊;
《走进农家》(组章)发表于《散文诗》2003年6期;
《迷藏》(组章)入选《2021中国散文诗精选》,黄海数字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清明》入选《中国散文诗精粹》,四川民族出版社 2019年11月出版;
《古城鲜花》入选《中国散文诗2017-2018》,北京团结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
《蛙声一片》(三章)入选《中国散文诗·2016年作品》,邹岳汉主编,北京现代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
《国际新闻》入选《中国当代诗歌选》,《清明》赵宏兴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年出版;
《茶品》入选《谷雨·全国散文诗大赛获奖作品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
《石器时代》入选《全国石文化征文获奖作品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母亲河在奔流》(组章)入选《建国七十周年征文获奖作品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2月出版;
《柳暗花明》(组章)入选《中国百家散文诗精选》,山东齐鲁音像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
《木石图》入选《中国散文诗2022年排行榜》,河南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
1 《府南河在奔流》入选《2012年散文作家精品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出版;
《迷藏》中国书籍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
《追寻风景》中国电影出版社2024年出版;
《反光》四川民族出版社2017年出版;
《晨曦里的背影》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出版;
【代表作】
牛棚里拴着一匹马
一
三十年后,牛棚里还拴着一匹马。
黄昏时分,岔路垇口,悄悄靠近牛棚。我给马喂了些鲜嫩的草,还特意送上野花。
那匹马,吃着吃着,眼睛闪了一下,又亮了一下。
是不是尝到了草根的味道?是不是看见了辽阔的草原?是不是听见了遥远的牧歌?
嶙峋的老马,终于抬起头来,慈祥地看着我,好像有太多的话想说。
我等了好久,闻到的气味越来越复杂。
二
马,仰天长啸;绳,越勒越紧。
马,腾空而起;绳,彻底崩断。
马!马!马!一团团黑色的风暴,在田野上奔驰。
我分明看见,为首的千里马身上有三道深刻的鞭痕。如三道黑色的闪电,劈破了沉闷的天空。
我的体内,雷声滚滚……
黑人曼德拉
一
著名的孤岛,囚禁一个伟大的人。
一个小岛,一个小屋,一个火柴盒,装着一根小火柴。
风云变幻,洪波涌起,巨浪滔天,也无法淹没一个小小的火山。
难以想象,大海一样渺茫的胸怀,拥护着孤岛一样嶙峋的心脏。
黑人,曼德拉!
你在监牢中,聚集了二十七年的黑夜。以厚重的黑,对抗着巨大的苍白。
忍了六十年,忍无可忍,终于变成一块煤和一桶柴油。然后,熊熊燃烧。
历史,在这里趔趄:黑色的幕布遮不住,一张张惨白的脸,多扭曲变形。
二
谁说的,黑就是皮肤的颜色?黑,就是黑。
更深的是心黑,在流血的弹孔中,在联盟的黑洞里。
铁丝网捕住黑色的大鹏,枪炮日夜对准黑色的深渊。
黑人,曼德拉!
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微笑着,向世界举起黑色的拳头。
世界的眼睛,顿时黑白分明。
三
突然,非洲的天空,划过一道黑色的闪电。
我们的体内滚过阵阵雷声:自由的灵魂,终于“归家”了。
黑人曼德拉!非洲的鼓点,是多么激烈的心跳:
光辉的岁月,我们一起走过。在风口浪尖上,我们抱紧永不分开。
天呀,你流什么眼泪?仰望黑色的天堂,无数的白鸽在自由飞翔。
以东坡的韵脚行走
一
多情应笑我。
以诗词的韵脚,走上眉山的东坡。
哎呀,好冷!是什么暗香袭来……
高处不胜寒,就故意滑落,沿着宋朝的路线和文人的命脉。
那清洁工,在谁的脸上练书法,好像转世的苏东坡。
有你,尘埃就不敢落定。还有好多啼鸣的词,想飞。
假期,谁将两栋对立的高楼默读为赤壁。复活的苏东坡,霎时呼风唤雨: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
一湖春水,波光粼粼。
欲把西湖比西子。就将自己的残月磨亮,悬挂夜空引人注目。
一面照妖镜,还在反光:前世的美人,飘然降临,芳香四溢。
突然转身:执手相看,无语。突然转身:春色吹散,飞天。
漫漫长夜,还是谁?独对一朵鲜花喃喃自语:
春未老,归来已是三更。
三
看路标,沿着东坡路走。
不见路面坎坷,而观光车与诗心都在摇晃。那感觉:远近高低各不同。
还真有点意外:分明是斜视,却看见道路的藤蔓上,结出三苏文化馆。
却不能正襟危坐。
如乘坐一辆书香的马车,却抓不住灵感的“轼”。
先生,请检阅诗词队列、书架纵队:横看成岭,侧成峰。
如何?用方正的书,修建新的城墙。西北望,狼烟突起:
老夫聊发少年狂,射天狼。
四
人间有味是清欢。
谁在石头上叮叮当当,妄想打造一尊雕像:美食家苏东坡。
今天正好。再唤一书童,点火煮新茶。是茶,还是禅?我的发音不标准。
历史光阴就这样虚度:由浓到淡,由淡到浓。无论你泡我,还是我泡你:
闲者,便是主人。
就在江湖上,与先生对弈。
都不准耍赖,一定要讲输赢:输了,罚一杯美酒;赢了,啃一个东坡肘子。
于无声处,学您走出精心设计的残局,与情敌或仇人下一盘和棋。
无论怎样:举棋滴血,落子惊心。
【评论录】
杨献平:林晓波的《反光》引发了我自觉的阅读兴趣。从字里行间来看,林晓波的生命、生活与诗歌创作结合得非常紧密,又体现出难得的独立性与深刻性。他的散文诗写作的独立性在于:他的写作虽然大都基于自我的深刻生命体验,但他从不轻佻和无厘头。他对生命本体的理解,呈现出一种哲人般的灵性与沉重。如他的《垇》(六章),那种对自然之地的审视,特别是他无意中荡开的悠远与深邃,体现的是诗人对自我的某种确认,也表达了个人对于大地事物特别是中国传统、民间风物的精到判断与认知。如他的《慢慢走过一条老街》《沉香》《我们》等作品,尤其是《国际新闻》《劳动者》这两章作品,语词虽然少,但题旨宏远,开合之间,细部和宽度,引发的张力,使得作品具备了足够的震撼力。【林晓波《反光》序(节选),四川民族出版社2017年出版】
崔国发:进入新世纪以来,不少诗人的文化素养、价值观念、审美向度和言说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的散文诗与诗的创作,在选题、言志、缘情、立象、创境、入神等诗学体系上求新求变求美求深,在审美与审智及其生成机制上敢于打破壁垒与界限,踔厉发越,戛戛独造,建构属于自己的原创性艺术作品,以其日显生机和日益活跃的崭新面貌把示于诗苑,敬献出一缕缕芬芳。林晓波便是其中的一位。
林晓波的散文诗,首先就体现在“有深意”上。他的散文诗作品中的深意,就是通过象征或隐喻型建构实现的。开篇之作《灾区动物学》即是,猫、老鼠、麻雀、树林、鸟、蜜蜂、花朵、金鱼、蝙蝠等全是象征客体,诗人将它们置诸诗行之中,暗喻特殊背景下人的各种生存状态以及所悟出的人生意义,像“比如金鱼,就在鱼缸里活得生动形象”“非常时期,快乐更简单:只需要一缸清亮水”;“我们不再贪恋花蝙蝠的肉体,更不敢与虎谋皮。以后,我要打破笼子,给动物以自由。/ 我们是患难与共的朋友,应该相互包容、互相放生。”前者借金鱼说出宁静、淡泊而能使人简单快乐之理,后者托花蝙蝠拟意,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而“我姓林,为什么不能成为一棵树?是树林,就在灾区也活得自然而然。/大雨一直在下,树活得湿淋淋的,也活得枝繁叶茂。难言之隐是:东南西北风轮番吹过,大树在摇晃在东倒西歪,却始终没有把自己连根拔起。/是阴影,还是阴凉?一棵树在独立在坚守,在一秒一秒等待”这样一段文字,则是诗人采用叩问的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树林、大树和风雨,别有所指,另有深意,“我”从树的身上,悟出了在逆境中“独立”“坚守”的意义。诗的象征,在这里,就是借某个或某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暗示其所对应的深刻含义。
林晓波的散文诗,真切地感应或诠释着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人格,或者表达对源远流长的传统优秀文化的看护与坚守。诗人在《真迹,或疑似》中,默读苏轼的《木石图》《潇湘竹石图》。打开苏东坡先生的木石图,我们感受到先生神奇的画笔,仿佛看见了诗人坐在一块丑石上与枯树对饮,或者“在中国发明的黄纸上,石头和枯树活了千年”“野史中,就有一块石头从东坡滚落下来”“突然,先生举起石头,就像举起谁的头颅,猛然砸向宋朝的空洞”。由画笔、黄纸、石头而涉及传统文化,继而折射诗人的生存状态,再由生命状态(对饮、作画、滚、落、举、砸)映照中国传统文人强健、顽强与独立的人格,诗中体现出作者“穿越式”的文化想象,将诗性、野史与心灵体验契入其中,文化诗性由此而得到新的增强。作者试图建构诗、史、思与审美相互贯通的文化范式,进而昭示文化的价值、文化的良知、文化的还乡与精神的特质。
sanwenshinianjian2024年第26期(总第574期)
主编:张新平
执行主编:尤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