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 知青岁月:陕北高原和那里的乡亲们,将是我今生难忘的思念和牵挂(草根作家)

文化   2024-09-22 00:01   江苏  



知青岁月:

陕北高原和那里的乡亲们,

将是我今生难忘的思念和牵挂


作者:草根作家

    

我叫李晓静,是一名老知青,曾在陕北插队落户生活了四年多,每当回忆起当年下乡插队的知青生活经历,我心里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和感动,陕北高原和那里的乡亲们,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思念和牵挂。

图片来源网络
1969年1月中旬,就是在那个寒冷的腊月里,我和十几名同学一起来到了革命老区,来到了陕北延安地区的赵家峁大队,我们三名女生和四名男生被分在了赵家峁前队(一队)插队,其他知青被分在了赵家峁后队(二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赵家峁就是典型的一个小山峁,村子不大,全大队只有四十多户人家,总人口一百五十八人,不包括我们北京来的插队知青,四十多户人家散落在小山峁南面的沟坡上,沟坡下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泄洪沟。村子周边沟壑纵横,丘陵起伏,满目荒凉。那里的偏僻贫穷与落后,一般人是想象不到的,唯有亲身经历者,才深知生活在那里的乡亲们的贫苦和艰难。
因为当时队里没有可供我们七名知青一起生活居住的地方,赵队长就让我们三名女生住在了队部里那孔有土炕的窑洞里,让四名男生借住在老光棍马大伯家那孔闲置的土窑里。队部距离马大伯家挺远,中间还隔着一条泄洪沟,我们只好和男生分开做饭吃。
初到陕北,我们都不会烧火做饭,赵队长就让马大伯帮男生们烧炕做饭,安排一名婆姨临时帮我们女生烧炕做饭。
别看赵家峁贫穷落后,可那里的乡亲们却很热情,我们来到马家峁的第二天,就有好几位乡亲给我们送来了洋芋白菜,送来了咸菜萝卜,还有人送来了酸菜和辣子酱。赵队长和小队会计到公社粮站给我们领回来了口粮,为我们置办好了锅碗瓢盆等一应生活用品,他说队部院子里的那垛秫秸让我们当烧柴,我们的吃住问题基本都得到了解决。
帮我们做饭的那位婆姨叫冯翠英,我们都喊她翠英嫂子。翠英嫂子一天帮我们做三顿饭,还要帮我们挑两担水,队里一天给她记五分工。当时正是冬季农闲,社员们除了去沟里打柴,很少出工劳动。翠花嫂子帮我们做饭,也算个不错的差事,她说她很知足。
其实,做三顿饭倒是用不了多少水,主要是我们女生爱干净,刷牙洗脸洗袜子,洗脚洗头确实不少浪费水。看翠花嫂子去挑水,我觉得也应该帮帮翠花嫂子,就跟着她去水井学习挑水。
到了水井才知道,打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水井足有十米深,要用井绳拴上水桶放到水井里,左摇右晃好几次,才能把水桶灌满,然后再把满满一桶水从十多米深的水井里拔上来。我按照翠花嫂子说的要领,试了好几次,也没能把放在水井里的水桶灌满水,我的两腿却在不停地发抖,主要是水井太深了,我有点眼晕。
村里的那眼水井在沟坡下,挑着两桶水爬那段陡峭的沟坡还真不容易。看翠花嫂子挑着两桶水轻松爬上了沟坡,我背着井绳爬沟坡却显得很吃力,一步一滑,总担心会滑倒滚下沟坡去。
跟着翠英嫂子学习了好几天,我总算能把满满一桶水从十多米深的水井里拔上来了,也能挑着满满两桶水爬上那段陡峭的沟坡了。为此,我很有成就感,也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和骄傲。
过了阴历的腊月二十三,离春节也就不远了,陕北的乡亲们家家户户都开始推磨磨面,为过年做准备了。跟着翠英嫂子学习了二十天,我们三名女生都学会了和面蒸馍,学会了炖菜熬汤,也学会了切菜烧炕。桂英嫂子也要准备过年的东西,她就不来帮我们做饭了,队里也就不用给她记工分了。

图片来源网络
腊月二十八那天吃过早饭,我挑着水桶去南沟打水,我同学刘海云背着井绳和我一起去水井打水。没费多大劲,我俩就打上来两桶水,上沟坡时,刘海云非要挑水,她说她也要学会挑水。
快爬上那段陡峭的沟坡时,刘海云突然脚下一滑跌倒在沟坡上,顺势滚下了沟坡,弄得满身泥水。因为我紧紧跟在她后面,她跌倒了,我也没幸免,也滚下了沟坡,弄了一身泥水。看看自己满身泥水,再看看我也受到了连累,刘海云坐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
她的哭声引来好几个人过来围观,大家看到我俩的遭遇,都很心疼也很同情,有人下到沟坡上把我俩搀扶上去,有人赶忙打满两桶水帮着挑到队部。当时赵队长正好也来挑水,看到我俩满身泥水,他很难受地说:”哈呀!都是哦(我)不好,让你们北京娃娃受苦了……”
那天下午,赵队长不知从哪给我们弄来了一个瓮,至少能装三担水。赵队长让他婆姨把那口大瓮刷洗干净,他亲自挑了满满一翁水,并告诉我们三名女知青说:“以后你们几个娃娃就不要去挑水了,挑水的事情队里给你们解决。”赵队长可能是怕我们再去挑水,他把我们挑水的水桶和井绳都拿走了。
听队里的乡亲们说,那天晚饭后,赵队长挨家挨户通知乡亲们说,谁挑水的时候,顺便给住在队部里的女娃娃们挑上一担水,人家北京女娃娃今儿去挑水,从坡上滚了下去,咱大伙不能眼睁睁看着人家娃娃们受苦。
从那天起,我们水瓮里的水都是满满的,天天都有年轻后生帮我们挑水,有时赵队长也来挑水,我们想去挑水也没办法去,一是没有水桶,二是水瓮里的水始终都是满的。也是从那天起,我们学会了节约用水。
直到那年秋天,我们搬到了队里新修建的土窑里,和男知青们一起吃住了,乡亲们才渐渐不给我们挑水了,因为男生们都抢着去挑水,也轮不到我们女生去挑水了。
之后的日子里,赵队长和乡亲们还是对我们北京知青特别关照,队里种的蔬菜我们随便吃,分派农活时,乡亲们也把最轻松的农活让我们干,给我们的工分和社员们一样,并没有因为我们干活少而少给我们记工分,乡亲们的所作所为,真的让我们非常感动,我们从心里感激乡亲们。
因为赵家峁没有学校,村里的娃娃很少有人读书,乡亲们基本上都是文盲。为了帮助乡亲们脱盲,我们利用冬季农闲办起了扫盲学习班,全大队的娃娃和不识字的社员们都可以来学习识字,就连老光棍马大伯也来学习识字了,当天马大伯就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了,高兴的马大伯那核桃皮一样的老脸都笑开了花。
因为教娃娃们和乡亲们学习识字写字,公社知青办专门对我们赵家峁的插队知青提出了表扬,我还被评为了模范知青。
1973年秋天,赵家峁得到了一个工农兵学员的名额,大家一番推让后,赵队长一锤定音,我成了被推荐上大学的幸运儿。
离开赵家峁的前一天,我把我的生活用品和穿不着的衣服和被褥都送给了乡亲们,把那个从北京带来的大木箱子送给了赵队长,赵队长还拿出十块钱给我,说不能白要我的箱子。
离开赵家峁那天,全大队的乡亲们都来为我送行,光乡亲们送来的煮鸡蛋就有半洗脸盆,还有不少白馍和白面烙饼。带着乡亲们的美好祝愿和对第二故乡的留恋,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赵家峁,回到了北京。
图片来源网络
时隔这么多年,每当想起当年在陕北插队落户的那些经历,我心里就感到温暖和感动,陕北高原和那里的父老乡亲,将是我一辈子的思念和牵挂,我永远不会忘记乡亲们的那份恩情。有生之年,我还会回去看望乡亲们的。
作者:草根作家(根据李晓静女士讲述整理成文)

作者简介



     朱成金(笔名:草根作家),男,汉族,一九六六年出生于山东平阴。
    本人现生活在吉林延边,自由撰稿人,从事网络写作,中国乡土文学论坛散文栏目版主,今日头条特约作者。著有长篇乡土爱情网络小说《山水情深》、中篇乡土爱情网络小说《悠悠陕北情》——接续路遥前辈的人生、《草根诗歌集》等,作品散见于《新文化报》、《老年日报》、《长白山诗词》、《家庭百事通》、《延边广播电视报》、《读写新天地》等报刊杂志,业余时间从事自媒体创作。


荐读








【知青情缘】朱成金(草根作家)文集(三a)(总535篇)

...

...

536  知青往事:当年我们差点被绑到公社去,孙二嫂出面替我们解围(草根作家)


537  知青往事:我把村里的“扫把星”介绍给一位民办老师,结局很美好(草根作家)


538  知青岁月:在陕北插队期间我和年轻寡妇惹出闲话,最终结局很美好(草根作家)


539  知青往事:王二狗是我班最调皮的学生,一场恶作剧改变了他的一生(草根作家)


本文由作者授权《知青情缘》编辑发布

荐读:

【知青情缘】作者文集(89+8集/2965篇)(2024.7.19.)

知青情缘
欢迎你!知青朋友!这里有简单而真实的快乐,这里有同龄人的心声,这里有往事的回眸,让我们走进《知青情缘》打开心灵之窗,共同谱写生命中永不熄灭的人生之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