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未来要地防空发展方向

文摘   2024-11-13 11:01   山西  


要地防空,是指保卫国家重要安全目标的防空。要地防空最早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为防范德国飞艇袭击首都伦敦所进行的防御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要地防空逐步发展为战规模,并开始形成系统性体系。所谓要地,主要包括政治、经济中心、军事基地、重要工厂、大型设施和交通枢纽。要地防空是国土防空的重要组成,传统的要地防空凭借远程武器对空中之敌进行打击。然而,随着各国海外利益的扩展,要地防空的保护对象不仅限于国内,还需要保护海外相关设施。无人机以及天基威胁的日益增长,促使要地防空必须实现新的突破。

为人熟知的S-300、S-400以及“爱国者”等防空导弹均用于要地防空,它们主要用于防御远程高速来袭的导弹、飞机等目标,对近程、低空、慢速飞行的小目标并不能有效拦截。在2021年的纳卡冲突中,亚美尼亚的S-300P防空系统在阿塞拜疆的无人机攻势面前便显得束手无策;俄军在叙利亚赫梅米姆空军基地部署的S-400防空系统也难以有效应对来自武装组织土造无人机的威胁。防范低速小型目标是要地防空面临的新任务之一,日益增长的天基威胁和高超声速武器威胁也对要地防空提出新的要求。要地防空还需具备更加突出的反导能力,敌方大规模电磁干扰也是要地防空面临的新难题,以上要素都促使要地防空必须有新的发展。

未来要地防空网需要对现有要地防空装备进行更新升级,赋予要地防空新的使命,并将其与联合作战的其他要素结合,发挥要地防空的突出作用。



提升要地防空装备性能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地防空的首要任务是提升自身水平。水平的提升包含装备性能指标提升和建设新质作战体系两部分。

发展未来要地防空的需要提升装备性能。提升装备性能应在提升导弹射程射高、改进导弹毁伤机理、提高导弹机动性和更新导弹导引模式四个方面发力。根据不同的任务区分,不同类型的导弹仅需达成以上四个目标中的部分。四个目标中,加强导弹的机动性、更新导引模式这两个要素必不可少。导引模式决定导弹在敌方严重干扰的情况下能否命中目标,导弹的机动性则是导弹应对敌方复杂机动来袭目标的必备手段。任何一款用于要地防空的拦截导弹都必须具有这两个要素。导弹的机动性对于导弹的拦截精度贡献巨大,以法国、意大利合作开发的“紫苑-30”防空导弹为例,该型导弹在弹体重心处拥有侧向引擎,驱动间隔1/4圆周分布的四个侧向喷嘴,各喷嘴间不同的推力矢量组合可产生不同的侧推力,使得导弹在接近目标时具有极其复杂的机动性,可应付以15G过载机动的目标。美国“爱国者-3”型反导系统拦截弹的矢量喷嘴也具有类似功能。矢量喷嘴可使导弹进行一些精细、可微调的动作,更有利于拦截目标。导引模式的更新也是要地防空导弹必要的改进目标,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的40N6拦截弹首次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头,无需地面雷达在拦截过程中一直引导拦截弹,提升抗干扰性能之余也间接发挥导弹的机动性。需要注意的是,采用全程主动雷达导引头的拦截弹造价较高,一般用于远程反导作战和反高超声速武器作战。对于打击有人飞机、大型无人机以及巡航导弹等目标,可由采用末端主动+惯性导航+数据链导引的方式对目标进行拦截,S-400防空系统所用射程120千米的9M96E2拦截弹便秉持这一原理。优化导弹导引方式还将与战斗部毁伤机理紧密结合,以一体化手段更好发挥导弹性能。未来用于要地防空的防空拦截弹必须具备主动/半主动雷达导引头以及侧向矢量喷嘴控制姿态两个特征。

建设新的要地防空作战体系,强调对现有要地防空分工层次的进一步划分。S-400系统中,40N6和48N6E3两款用于打击远程目标,但是射高较高,不能很好地拦截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和武装直升机;9M96E/E2拦截弹射程40千米-120千米,最低作战高度仅为5米,很适合拦截低空目标。未来要地防空作战的要点之一便是拥有能够混装不同拦截弹的导弹发射车。同一系统混装不同导弹是俄罗斯要地防空系统的特点之一,俄军的S-300和S-400系统便能很好地映证这一点。要地防空层次的进一步划分是针对近地轨道天基武器、高超声速武器以及高度更低、速度更慢的小型目标和无人机蜂群。针对近地轨道天基武器可发展弹体更大、制导更为复杂的拦截弹,这种拦截弹可同时执行打击近地轨道航天器和战略反导的任务;针对高超声速武器拦截可发展机动更为复杂、姿态控制更加精确的拦截弹。未来要地防空系统还需发展相关配套雷达,实现单台雷达对制天、反导的全覆盖,这强调了对多波段多功能雷达的迫切需求。对于低空、慢速的小型目标,可在整个要地防空系统内专门配置近程防空系统,也可“借用”野战防空相关设备,将其纳入整个要地防空指挥体系中。野战防空与要地防空的任务对接,将是解决要地防空难以应付低、慢、小目标难题最为经济的方案。由此可见,未来要地防空系统覆盖的范围更大,其中的部分任务可由未来野战防空系统完成,但需要各军兵种数据链和数据标准实现高度统一。



要地防空在未来战争的新使命


未来战争中,要地防空主要承担打击敌方近地轨道航天器、拦截敌方中远程弹道导弹、拦截敌方高超声速武器、拦截敌方防区外武器和巡航导弹以及飞机、打击敌方低空飞行器等任务,并具备一定的拦截战略导弹能力。未来要地防空作战还需应对复杂电磁条件下的攻防。

反卫星作战需要射程更远、可穿透大气层的拦截弹和拦截器,这种拦截弹应具备多级结构并拥有专用动能拦截器,动能拦截器赋予其一定的战略反导能力,拦截弹可由地面雷达对敌目标先期进行测算,并采用主动导引模式进行拦截。反卫星作战所需拦截弹造价较为高昂,无需做到应有尽有。拦截敌方中远程导弹、防区外武器、高超声速武器和飞机是未来要地防空的主要任务。

相较于传统要地防空,未来要地防空强调应对敌防区外武器的饱和式打击,因此同一系统内混装不同尺寸不同射程的拦截弹十分重要,S-400防空系统即可共架混装不同拦截弹。未来要地防空在面临防区外武器饱和打击时,还需重点关注导弹的反应时间以及重复装填时间。未来要地防空对防范饱和打击的需求还催生了对新兴武器的需求,针对要地防空固定部署的特点,未来要地防空作战完全可在整个体系内容纳大功率激光器和大功率微波武器,这些新概念武器可用于防范无人机目标,并能有效拦截巡航导弹和防区外武器。不过新概念武器所需的电力分配将是要地防空作战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并将成为新概念武器在未来要地防空作战中能否实用化的关键。

未来战争中,要地防空不仅要在“防”上下功夫,更要抢占电磁对抗的前沿。当下,各类反辐射武器发展迅猛,美军最新AGM-88G反辐射导弹甚至号称“雷达天敌”。仅凭发射后关闭雷达已不能防范反辐射武器的打击。要想确保要地防空作战的成功,就必须令要地防空拥有制胜电磁对抗领域之矛。电磁频谱战已成为对抗的下一个主阵地。未来要地防空作战中,需要防范敌方由无人机蜂群、小型干扰器和诱饵组成的电磁态势感知体系,最大限度保护己方雷达安全。对抗敌方小型干扰装置,更需要对敌电磁频谱的全向压制。电磁频谱条件下的未来要地防空作战的另一大任务是应对敌方电磁脉冲武器,可先期增强整个要地防空系统应对电磁脉冲的防护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电磁脉冲武器往往作为瘫痪敌方正常政治经济社会生产的新型作战力量使用,因此,未来要地防空要尽量实现拦截电磁脉冲武器载具的目标。未来要地防空还可与进攻性电磁频谱战武器搭配使用,而进攻性电磁频谱战武器无需纳入整个要地防空体系。通过联合作战指挥网络的统一调度,实现对来袭目标的先发制人。



联合作战中的要地防空作战


联合作战对未来要地防空作战提出新的要求。“空天一体”的思想要求未来要地防空覆盖大气层内外拦截的能力,与其他力量的协同作战将是未来要地防空的重中之重。未来要地防空是一个巨大的体系,仅凭几款先进防空导弹、几台多功能雷达根本无法撑起守卫广阔天空的重任。未来要地防空离不开联合作战中其他力量的支援与协作,在一体化指挥系统下,各部分的分工协作将最大限度发挥未来要地防空的作用。

联合作战中,要地防空需朝着信息化、智能化、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是要地防空系统内部与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沟通的基础,信息化需要以数据标准统一、打通横向指挥体系、发展更可靠通信链路为依托:数据标准统一强调陆海空天各军种数据标准的统一,美军于联合全域作战(JADC2)中提出各军种数据统一的构想。数据统一的目标是实现各军种传感器信息的无障碍交流,各军种自行制定的数据标准是信息交互的阻碍;打通横向指挥体系是为了促进军种联合,对要地防空而言,要地防空不仅可由陆基导弹发射装置实施,在毗邻港口的区域,还可由具备防空反导能力的舰船实施。横向指挥体系有助于将其他军种的相关装备纳入整个作战任务,节约人力物力;发展更可靠的通信链路则是以上二者的依托,其任务是发展带宽更宽、抗干扰性能更好、具备多个备份的通信链路。

智能化是未来要地防空作战发展的必由之路。智能化意味着要地防空指挥体系处理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对敌打击目标的分类识别。智能化视角下的未来要地防空作战,更加侧重于分类不同来袭目标、判断最佳拦截方式、引导不同拦截武器进行作战。智能化下属的机器学习还将对来袭目标的特征进行识别,建立相关模型,以分析下一个目标为何种类型的武器,提高整个系统的拦截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智能化与去中心化密不可分,对于未来要地防空作战而言,去中心化有助于防范敌方对指挥体系的“斩首”,又对每一台设备的智能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雷达的多功能化也十分重要,将多功能、多波段集中于一台雷达,避免了整个防空系统过于庞大,同时降低雷达被发现概率。要地防空并不需要每一台发射装置都需配备一台雷达,但需要拥有备份雷达并能够在损坏时快速修理更换,模块化设计将有助于实现快速修理这一功能。智能化发展催生要地防空装备电子水平的提升,新材料的使用将有助于实现电子装备的小型化和先进化。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要地防空是保卫国家政治经济命脉,保卫重要军事设施和交通枢纽的“保护伞”,这道保护伞必须涵盖全领域、多要素,做到万无一失。要地防空作战看似固定却又可以与其他因素相互转换,其内部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野战防空的装备也可以加入到要地防空中来。与野战防空相同,要地防空同样离不开信息化战场各部分的保障,离不开信息化战场各种传感器的态势感知。与野战防空相异,正因要地防空承受千钧重担,故未来要地防空不可仅限于防,更要强调在电磁频谱领域的攻防兼备。正是攻防兼备这一核心思想的引领下,未来要地防空作战才能更好发挥其“天空之钥”决胜千里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关注光明军事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 gmjs2015@163.com
阁中槛外
本公众号通过多角度透视战争与社会、战争与环境、战争与人性的关系,着力为大家构建一个作战环境动力学概念,提供一个微观、中观、宏观各层面作战环境相关联的战争思维和视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