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美国认知本体论——“有形方法”类本体分析(五)

文摘   2024-11-12 09:16   山西  
2024年5月13日,美国哈德森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发布《认知竞争、冲突和战争:本体论方法》(Cognitive Competition, Conflict, and War: An Ontological Approach)报告,系统性地对认知战的各个方面进行分类组织,提出认知本体论概念。本体论将认知战本体分为行为者、过程、空间、事件、有形方法、无形方法六大类,继上一篇关于认知“事件”本体的研究,本文将针对 “有形方法”本体进行重点剖析

认知战本体组成架构


解读美国认知本体论——“有形方法”类本体分析
作者:张华


全文摘要与关键词        

0.认知战“有形方法”构成分析:行为/行动、生物效应和物理对象‍‍‍‍

1.行为/行动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一切行动都是行为,但所有行为未必都是行动,行为成为行动要有一定的条件”

①行为:个体行为、动机理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②行动:很可能将是撬动目标受众认知“天平”的关键方法

2.生物效应:可被视作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目标受众生物特征造成影响,进而起到扰乱认知的目的;可高效应用于真实战场,是一种高效非致命、广影响作战手段
3.物理对象:指“有形可见的实体”;哈德森研究所将药物(Drug)作为最为关注的、可实施认知影响的物理对象
①正面作用:增记忆、促进认知能力

②负面作用毒品滥用

“药物”典型案例:多巴胺

4.评述

①从框架定位上看,“有形方法”类本体是哈德森研究所认知本体论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从概念构成上行为/行动、生物效应和物理对象是三大重点分支,后两者更注重物理、生物、化学作用对个体认知的影响,更具针对性和可量化性

③从作战影响上看,尽管认知作战仍以“无形方法”为主,“有形方法”类本体仍首次以“更具动态”的方式展示了那些“看得到、摸得着”的认知作用途径,是实施微观个体认知干涉到宏观社会认知影响的关键选项

【理论研究】解读美国认知本体论——“行为者”类别分析(一)

【理论研究】解读美国认知本体论——“过程”类本体分析(二)

【理论研究】解读美国认知本体论——“空间”类本体分析(三)

【理论研究】解读美国认知本体论——“事件”类本体分析(四)

【理论研究】美国认知战本体论框架:国家认知战战略与作战概念的基础
认知战“有形方法”构成:行为/行动、生物效应和物理对象。在认知本体论中,根据美国哈德森研究所的定义,认知本体论中的“有形方法”类(Tangible)本体涵盖两个方向内容:一是指利用个人及其感知的认知偏见的威胁。这一维度中的有形资产可能包括行为者在宣传传播或欺骗战术等活动中使用的物理材料、设备或工具。二是指利用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认知威胁,可能涉及影响个人认知和神经过程的物理设备或其他物质。具体而言,在认知本体论组成架构图中,“有形方法”类本体主要涉及行为/行动、生物效应和物理对象三个大方向,可以归结为那些“看得到、摸得着”的相关行为和物质。
下图基于哈德森研究所认知本体论架构图,提取了认知本体论“有形方法”类本体情况。

图. 认知本体论——“有形方法”类本体


1

行为/行动
‍‍‍‍‍‍‍


行为和行动(Behavor/Action)是“有形方法”的第一大组成部分,显而易见,认知战行为者特定的行为和行动是对目标受众造成认知影响的重要“有形因素”,而针对目标受众相关行为和行动的针对性研究也是开展认知战的重要前提。

行为&行动的区别。从词义上看,行为与行动似乎含义相近,但实际上还是存在些许区别。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区分了行动和行为,他认为一切行动都是行为,但所有行为未必都是行动,行为成为行动要有一定的条件

1.1 行为

行为的定义: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
行为科学的定义:而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并在20世纪20~30年代衍生出“行为科学”这一新兴学科:按照美国管理百科全书的定义——“行为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以及低级动物行为的科学已经确认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和其它学科类似的观点和方法。目前,行为科学的应用范围几乎涉及到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 如组织管理行为学、医疗行为学、犯罪行为学、政治行为学、行政行为学等。
在认知本体论中,可考虑从个体行为、动机理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四个角度解读“行为”类本体:
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单元。在个体行为这个层次中,行为科学主要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两大类问题,一类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另一类是关于个性的人性假说。
动机理论:社会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以一定方式引起并维持人的行为的内部唤醒状态,主要表现为追求某种目标的主观愿望或意向,是人们为追求某种预期目的的自觉意识。总体上看,动机是由于人们本身内在的需要而产生的,能满足人的需求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团体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组织、群体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群体行为往往是团体中某些成员出于对共同目标的欲望与情绪高涨并达到一致的情况下,再加上其他某些成员的暗示和情绪感染而形成的。

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个体、群体或组织本身从组织的角度出发,对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通俗上讲,一个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组织环境中度过的,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即称为组织行为,它建立在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及在生产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总结出人类在生产中行为的规律。

1.2 行动

行动的定义:行动是一个心理学词汇,是指有意识的动作。根据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理论,行动是行为的一个子集,并进一步提出了社会行动论,认为个人和社会都是由行动组成的,无论个人行动还是社会行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系统的,特别指出,社会是集体主义的行动。
认知域对行动的定义。聚焦到认知本体论,可从宏观社会角度和人类个体角度分析个体行动的来源和对社会的影响:从人类个体角度上看,人的行动理想是受环境影响的。所谓环境包括社会中的行为规范、道德、价值系统、科学文化知识系统、行动方式等,也包括自然环境和历史事件;另一方面,行动源于自己的思想和目标。从宏观社会角度上看,社会行动首先是人的行动,即经过社会化的人或人格与别人发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行动。
综上可以看出,从微观到宏观,针对“行动”这一本体的研究很可能将是撬动目标受众认知“天平”的关键方法。

2‍‍

生物效应‍‍‍‍‍‍‍‍‍‍‍‍


生物效应的定义:生物效应(Biology Effect)本身是一个环境科学相关术语,专指某种外界因素(例如生物物质、化学药品、物理因素等)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可作为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认知域对生物效应的定义。在认知战语境下,生物效应可被视作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目标受众生物特征造成影响,进而起到扰乱认知的目的。作用机理上,生物效应过程将渗透至分子水平。外界因素作用于生物体,导致分子结构的改变,如蛋白质的变性、DNA的损伤等,而分子水平的改变进一步影响到细胞水平,导致细胞功能的异常或死亡。随着细胞水平的损伤累积,负责人类认知功能的组织器官也会受到影响,最终可能导致整个生物体的认知功能紊乱,以达到己方认知作战目标。
生物效应的作用方法。具体生物效应作用方法上,生化神经剂、神经干扰装备通过生物、化学药剂乃至前沿的基因编辑技术,以及电磁波、声波等物理介入手段将对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明显的生物效应(细节可参考本系列文章“解读美国认知本体论——空间类本体分析”物理空间神经武器部分)
总体而言,生物效应是一种可快速作用于目标受众生物特性的“有形方法”,可高效应用于真实战场,是一种高效非致命、广影响作战手段。

3

物理对象



物理对象的定义:指“有形可见的实体”。在认知本体论中,哈德森研究所将药物(Drug)作为最为关注的、可实施认知影响的物理对象。

药物一直以来都是影响人类认知的重要手段,可用于改善人类认知,也可用于破坏人类认知,即可在正反两个方向造成影响。
  • 正面作用增记忆、促进认知能力。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Eric Kandel)早在1990年就发现了一种名为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脑化学物质,可用于增强记忆。此外,大量的精神类药品被开发出来,可用于治疗患有嗜睡症、极度躁动和无法集中注意力的人,且在许多没有此类缺陷的人身上起到的促进认知能力的效果尤其显著。
  • 负面作用毒品滥用。随着部分精神类药物被滥用,且毒品在世界范围内屡禁不绝,这类药物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也愈发明显。特别是新式毒品成瘾性强,滥用后更容易上瘾,从尝试性使用很快发展到强迫性滥用阶段,导致人体在精神上存在迫害妄想和幻听现象,伴随着其他类型的幻觉和阴性症状。
“药物”典型案例:多巴胺。针对“药物”这一本体,哈德森研究所还特定将多巴胺作为一项典型实例。多巴胺分子由氨基经由乙胺基连接儿茶酚(有两个羟基的苯环)组成,许多精神药物同样是苯乙胺衍生物。有研究表明,多巴胺与精神情绪活动具有密切关系。中脑边缘叶多巴胺系统及中脑皮质多巴胺系统分别参与情感及认知功能的调控,包括思想、感觉、理解和推理,其功能的失衡可能导致某些精神性疾患。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药物滥用的案例,由苯丙胺类药物引起的多巴胺水平升高还会导致氧化应激、神经元死亡以海马体的形态变化等,进而对认知行为尤其是短期和长期记忆产生损害。

4

分析评述


(一)从框架定位上看,“有形方法”类本体与“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方法”相对,是哈德森研究所认知本体论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从概念构成上看,行为/行动、生物效应和物理对象是三大重点分支:行为/行动强调受众个体、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相互作用对认知域的影响,更具宏观性和泛在性;而后两者更注重物理、生物、化学作用对个体认知的影响,更具针对性和可量化性。
(三)从作战影响上看,尽管认知作战仍以“无形方法”为主(将在后续文章中展示,在本体论中权重极大),“有形方法”类本体仍首次以“更具动态”的方式展示了那些“看得到、摸得着”的认知作用途径,是实施微观个体认知干涉到宏观社会认知影响的关键选项。

参考文献:

https://s3.amazonaws.com/media.hudson.org/Cognitive+Competition+Conflict+and+War+-+An+Ontological+Approach+-+Bebber.pdf

(全文完)


Build a community

Share the future in cyberspace

阁中槛外
本公众号通过多角度透视战争与社会、战争与环境、战争与人性的关系,着力为大家构建一个作战环境动力学概念,提供一个微观、中观、宏观各层面作战环境相关联的战争思维和视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