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峥:致敬父亲

文摘   文化   2024-10-26 07:04   北京  

父亲1954年农历九月二十四出生,今天是他70周岁生日。我在外地出差,不能回到父亲身边,深感亏欠,十分愧疚。在这个具有特别意义的日子,我以一篇短文向父亲致敬。

父亲的童年时期,陕北农村还不重视教育,所以他10岁开始上学,四年级读了一个学期,就成了生产队的一名社员。此后几十年,父亲和祖辈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贫瘠的黄土地上耕耘。

父亲上学不多,但从来没有停止学习。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一从地里回来,就坐下看书。遇到一本让他入迷的书,吃饭时也要翻看。父亲的好学,为自己积累了知识,练就了文笔。上个世纪70年代,父亲就在市里的日报上发表文章。父亲早年的勤奋学习,为后来成为出色的牧师做了重要的铺垫。

民国初年,我的家乡就有了教会,曾祖父是村子里最早一批信徒,高祖父也在他的带领下归主。在这样一个家庭出生、成长,父亲也早早接受了信仰,成了家族的第四代信徒。

上个世纪80年代,家乡教会刚刚恢复活动,我清楚记得父亲常常抄写一些诗歌和经文来学习。过了不久,父亲就成了家乡教会的义工传道。那个时候,我还不太懂得信仰,但我敬佩父亲对信仰的笃诚。 

1988年3月,陕西圣经学校创办,父亲经家乡教会推荐,被学校破格录取。 于是,他撇下了家里的土地,辞别了我的母亲,还有分别只有九岁和八岁的我和弟弟,到千里之外的三原县求学。

1993年,父亲被按立为副牧师,但他从来没有改变农民的身份。数十年来,父亲一直一边务农,一边在村里的教会服侍。几十年里,从来没有领过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工资。父亲常说,自己就像保罗,一边织帐篷,一边做圣工。

1993年,父亲按牧

不过,父亲这位农村教会的牧师,常被全县各地及周边县区的教会邀请,所以他的查经、讲道早已远近闻名。因此,父亲多次收到城市教会的邀请,希望他去做座堂牧师,但他都一一拒绝,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农村教会才是他的工场。父亲常常说:“中国教会有百分之八十的信徒在农村,但百分之八十的牧师都在城市,农村教会也需要牧师呀!

70虚岁那年,父亲做出了退休的决定,退出了市上的职务,也不再具体参与家乡教会的管理。同时,除了依然在村子里的教会讲道,不再接受任何地方的邀请。父亲的身体一直很好,耳不聋,眼不花,所谓“三高”,一样没有。如果单从健康状况考虑,父亲完全可以像以前一样工作,但他果断地把工作岗位让了出来。他告诉我:“我不退出,年轻人怎么进来!”父亲的这一决定,我敬佩无比!近些年,神学院校生源断崖式下降,原因非常复杂,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会缺少牧者的退出机制。没有老人的退出,怎么会有新人的加入。所以,神学生这个群体居然也在经历“毕业即失业”的尴尬。

我和弟弟成家之后,父亲不需要将太多精力投入到农活之中,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服侍教会。可是,母亲却在15年前突然辞世,这对父亲和我们全家都是沉重的打击。这样的打击当然没有减少父亲服侍教会的热情,但他的服侍和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2021年,我按牧

这些年,我和弟弟多次提出,让父亲来西安生活,但他放不下那边的教会。所以,只能一个人生活在村子里。由于路途遥远,加之工作繁忙,我和弟弟都不能经常回去。每每想到孤单的父亲,我都会无比伤痛。

上个月的一天,父亲给我发来微信,根据身份证上的出生年月,公历9月24号就已满70周岁,他已收到政府发放的第一笔高龄补贴。看到那条微信,我没忍住,哭了……我想到了孔子的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亲向来节俭,处处都想着省钱,并时常教育我和弟弟学会省钱。每一次和父亲提到与钱有关的话题,父亲总是重复一句话:“不要花那个钱!”特别是当我要为父亲花钱时,语气更是强烈:“花那个钱干什么!”当我要给他寄钱时,他会说:“花那个钱干什么!”当我给他买东西时,他会说:“花那个钱干什么!”父亲总怕我为他花钱,总怕我过不好。不过,我发现,父亲也有不怕我花钱的时候,那就是花钱回家。每次在电话里告诉父亲我要回家时,他的第一句话总是“回来能住几天”,而不再是“花那个钱干什么”。

父亲老了,我真的该“常回家看看”了!

2024年10月26日于北京中和大厦

往期回顾 REVIEW

一辆三轮车的记忆

女儿给我过生日

从厨房到书房

我是受苦人

支持原创,赞赏作者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您还可以通过下列方式支持作者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李世峥的自留地
李世峥,男,70后,陕北人,好读书,爱文学,勤写作。开此公众号,记录衣食住行,表达喜怒哀乐,感悟悲欢离合,借以发现汉字之美,激发人性之善,见证福音之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