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峥:游十字寺
文摘
历史
2024-11-02 06:00
北京
求学时期,就知道北京房山区有一处国内为数不多的元代景教遗迹——十字寺遗址。作为一名教会历史爱好者,早就想去拜谒十字寺,但每每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如愿。最近在北京学习,出发之前,我就计划好去一趟房山。上个周末,正好放假,于是就根据手机指引,了却了游十字寺的心愿。
早餐过后,我从万寿寺乘地铁16号线,在东管头南换房山线,再在阎村东换燕房线,燕山站下车后,乘坐10多分钟出租车,终于抵达目的地——房山区周口店镇车厂村三盆山,耗时2.5小时。时值深秋,天高气爽,层林尽染,山上五彩斑斓,美不胜收。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细细游览十字寺。十字寺坐北朝南,三面环山,全盛时期占地约2000平方米。寺院主体建筑早已荡然无存,院内目前留有两通石碑,分别是辽碑《三盆山崇圣院碑记》、元碑《大元敕赐十字寺碑记》,另外还有两棵古银杏树(其中一棵约有600年)。走近十字寺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立于门口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和十字寺遗址简介。跨入大门,进到院内,发现寺院遗址占地面积很小,目测约有200平方米,用不了5分钟,就可以走完整个院子。然而,这处遗址却是景教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物证。十字寺始建于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名为“崇圣院”,是一座佛教寺院。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对景教进行为期三年的考察之后,认为该教“济物利人,宜行天下”,于是批准波斯传教士阿罗本(Olopen)在中国传教,并在长安西郊的义宁坊划拨土地,建起了中国的第一座教堂,命名为“波斯寺”。这一年,远离长安的幽州也有了景教信徒,他们把三盆山上的崇圣院变成了景教寺院。“会昌灭佛”之后,景教跟着衰落,崇圣院也成了一片废墟。《三盆山崇圣院碑记》记载,辽应历二年(952年),佛教僧人在原址建起佛寺,沿用“崇圣院”这个寺名。元朝建立之后,景教在中华大地恢复活力,开始了中国基督教传播历史的第二个历史时期。《大元敕赐十字寺碑记》记载,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崇圣院再次重建,元顺帝赐名“十字寺”。由此,崇圣院又一次成为景教寺院。明朝时期,十字寺又改为佛教寺庙,后来逐渐荒废。直到民国八年(1919年),西方人哈丁在三盆山发现景教的石刻遗物,十字寺才作为元代景教的遗迹被中外学术界和宗教界广泛关注。
游十字寺,我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但我在遗址的院子里静静地站了近两个小时。看到十字寺破败的院落,我想到了它昔日的辉煌。唐代景教的鼎盛时期,曾有“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景象,元代景教亦有不少寺院(教堂)。可是,这些教堂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只剩下陕西周至大秦寺和北京房山十字寺两处遗址。唐元时期的景教为什么会衰亡?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学者一致认为,未能及时培养本土圣职人员,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教会不能没有教堂,但如果缺少了牧者,所谓“法流十道”、“寺满百城”,也就只能是昙花一现。近些年,不时听到欧美著名教堂出租、转让、倒闭的消息,背后的原因与景教寺院的消失相似。“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诚哉斯言!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国教会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教堂建设上,曾有一个说法,每隔一天,国内就有一座教堂建成,我们曾以此为乐、以此为荣。可是,比教堂建设还要重要的人才建设,教会的投入则少之又少。如果我们的教会继续漠视人才建设,就一定会重蹈唐元景教和欧美教会的覆辙!若干年后,如今那些金碧辉煌的教堂,极有可能成为“遗址”,甚至可能连“遗址”都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