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润心,
与智同行
阅读一本优秀的书籍,便是与智者的灵魂进行深刻的对话。书籍如同源头活水,作为一线教师,勤读教育类书籍,能提升教育理念,丰富教育思想,积累教育智慧;拓展教育视野,了解教育前沿动态,把握教育改革趋势。
本书在对大概念进行理论厘清的基础上,从教学设计的四个维度对大概念教学进行架构,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解释。重点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如“为什么要进行大概念教学?它如何体现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型?怎么样进行大概念教学设计?”
全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大概念的理论阐述,分析时代转型背景下为什么要关注素养导向的教学,并引出素养导向的本质特征。后面四章从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素,即单元整体设计、目标设计、评价设计、过程设计来具体勾勒大概念实践框架。最后附录中给出大概念视角下完整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作者简介
刘徽,教育学博士,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设计与教学变革研究、课程理论与课程史研究和教师教育研究。主持“中小学课堂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著有《概念的寻绎:中国当代课程研究的历史回顾》等。
大概念和大概念教学
大概念可以被界定为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它具有生活价值。很多人会将大概念理解为学科的基础概念或重要概念。然而,大概念的“大”的内涵不是“庞大”,也不是指“基础”,而是“核心”。这里所谓的“核心”指的是“高位”或“上位”,具有很强的迁移价值。相较而言,小概念较为具体,迁移性较弱。所谓大概念教学就是以大概念为核心目标的教学,它指向于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
大概念和它的概念小伙伴
随着教育教学变革的推进,除了大概念、大单元教学以外,还有很多新概念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比如核心素养、深度学习、高阶思维、项目化学习等,让老师们感到头晕目眩。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在本书引言部分,作者对此进行了梳理:深度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改变的是教育目标,核心素养是对教育目标的描述,而素养形成的前提是理解“大概念”,大概念可以和单元教学相配套,将目标具体化,构建“课程—单元—单科”的下沉通道,从而真正将素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型首要转变的是目标,而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STEM教育、合作学习等方法,都是通向目标的路径。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作者以如下图片的形式呈现:
素养目标的落实
达成目标的路径和方法
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设计
大概念教学是以单元为单位来实施的,一些学者也称为“大单元”,以往我们所说的单元,更关注的是内容上的关联性。所谓的“大单元”,不是单纯地指聚集越来越多的内容,而是指以素养目标为线索来组织单元,从而迭代累积形成更大的具有意义的认知网络。
在进行单元设计时,要保持两种思维方式同时运行,既要向外看,也要向内看,如果用两个隐喻来表示的话,就是望远镜思维和放大镜思维。望远镜思维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总体框架”,只有这样目标才能被层层落实。放大镜视角可以理解为“向内深挖”,向内深挖能找到大概念、本质问题等。
新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还要具备运用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素养,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生物学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时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而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依托于每节课的教学活动来逐步达成。为什么当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老师们认可大概念教学作为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呢?
书中提到,人们常说“当我们把学过的东西还给老师时,剩下的东西就是你真正学到的”,作为老师,这个问题也常常引起我们的共鸣,当学生离开学校,我们所教的知识到底剩下了什么?哪些是现在生活中还在用的?我想更多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即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
“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却不能理解它深层的内涵,“教教材”是指只教书上的专家结论,而“用教材教”指的是通过专家结论来建立学生的专家思维,就是我们俗称的“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以往我们所教的小概念常常只反映了专家结论,而大概念的本质就是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学生习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思维方式。因此,在理解了大概念的本质后我们才更加认可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意义。
不同于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知识呈现碎片化、教学方式单一的传统教学,大概念教学倡导深度学习的核心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从被动学习向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有意义学习方向转化;知识内容经整合梳理,系统化结构化,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减少认知负荷;教师围绕大概念为主题,创设真实情境,通过一系列的任务或活动作为教学环节呈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生参与度高,从获得简单的知识、技能向较高阶思维能力的训练转化,使理解分析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评价能力等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基础知识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二者之间实现良性循环,并且实现素养目标的达成。
唯有课堂的革新,新课程才能落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才能落到实处,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敢于改变,做到学、思、行一致,在这个过程中才能不断实现专业的成长。
作者简介
李文娜,昆明市第五中学高中生物教师,202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现攻读陕西师范大学在职教育硕士。曾获得昆五中2021年青年教师课堂竞赛一等奖、西山区2020届“启航杯”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西山区第十届微课竞赛一等奖、2023年云南省中小学师生信息素养大赛微课作品三等奖。
云南省文媛高中生物名师工作室静待花开小组
西山区王伟花高中生物名师工作室
王伟花(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
符邦娟(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
杨袁艳(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
张傲雪(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
杨双莲(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
王 婷(昆明市西山区教科院附中)
马 攀(昆明市西山区教科院附中)
张正蓉(昆明市西山区教科院附中)
张天钰(昆明市西山区教科院附中)
李翠萍(云师大附中西山学校)
李文娜(昆明市第五中学)
罗云鹤(昆明润城学校)
马 婷(昆明润城学校)
杨永霞(昆明金岸中学)
曾国祥(昆明金岸中学)
文稿:李文娜
初审:马攀 王伟花
终审:文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