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视频号直播笔记​:当心腿凉腿抽筋

文摘   2025-01-20 11:20   北京  

【1月20日】视频号直播笔记:当心腿凉腿抽筋


半夜腿抽筋是血管在求救

要点记录

1、腿抽筋可能跟两种血管异常情况相关,一种是动脉供血不足,还有一种是下肢静脉回流不畅。

2、临床上常见的腿怕凉、抽筋、麻木、疼痛等问题多数情况下可能是由于下肢的动脉硬化、狭窄、闭塞三个不同阶段导致的动脉供血不足。
3、用中指和食指的指背测下肢温差,一测双侧脚踝,二测双侧小腿中下三分之一处,三测双侧小腿上段,时长都是5秒钟,左右同等节点去对比,如果有一侧腿明显偏凉,那么需要注意下肢动脉可能出现狭窄、硬化等异常。

4、45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既往有颈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病史,更容易出现下肢的动脉粥样硬化的问题。

5、“血不利则为水,血运行不利渗出脉外。”这是中医理论上关于下肢静脉疾病的根本病因,表现为酸肿、疼痛。

6、由苏木、红花、艾叶、伸筋草、透骨草、桂枝、泽兰组成的泡洗方剂,既适合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的问题,也适合下肢静脉淤滞血液回流不畅的问题。


01|与动脉供血不足有关的腿抽筋具体表现为腿怕凉、抽筋、酸痛、缓慢胀痛,是因为血管存在狭窄、堵塞、硬化等问题

腿抽筋可能与动脉供血不足相关

临床上常见的腿怕凉、抽筋、麻木、疼痛等症状,多数情况下是可能存在着下肢的动脉硬化、狭窄、闭塞等问题。

中医理论中有“不荣则凉、不荣则痛”的说法,这是不通则痛的其中一种情况,不荣则痛往往表现为身体的缓慢胀痛、困痛、酸痛。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血管的堵塞,不管是急性还是慢性,引起的肢体供血问题都会造成肢体的疼痛;另一方面肢体的远端失去血液的濡养,也会出现弥漫性的疼痛。

自测下肢动脉狭窄

做法:用中指和食指的指背测下肢温差,一测双侧脚踝,二测双侧小腿中下三分之一处,三测双侧小腿上段,时长都是5秒钟,左右同等节点去对比,如果有一侧腿明显偏凉,那么需要注意下肢动脉可能出现狭窄、硬化等异常。

下肢动脉狭窄高危人群

45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既往有颈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更容易出现下肢的动脉粥样硬化的问题。


02|与下肢静脉淤滞有关的腿抽筋表现为酸肿、疼痛,可做静脉呼吸操缓解腿酸胀、腿抽筋

1、中医关于下肢静脉淤滞的解释

陈淑长老教授提出,“血不利则为水,血运行不利渗出脉外。”血运不畅,导致肢体的水湿下注,再形成水肿胀。这是中医关于下肢静脉疾病的根本病因病机,表现为酸肿、疼痛。
2、下肢静脉出现问题的症状特点

单下肢为重,例如一侧腿水肿;

晨轻晚重,水肿早上症状轻,晚上更加严重;

久立后肿胀加重,平卧休息后缓解

3、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严重后果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疾病发展的终点事件有两个:有可能在静脉迂曲的情况下出现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肺栓塞;下肢难治性的静脉溃疡,静脉溃疡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足靴区的色素沉着,也就是淤积性皮炎,之后持续发展的话会出现溃破溃疡。

判别自己是否存在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情况,可以一看双腿颜色是否一致;二看温度,静脉功能不全会有局部发热的情况;三测水肿,按住皮肤形成的凹陷是否久久不能回弹。

4、下肢深静脉血栓自测

测试小腿肚在放松状态下是否紧绷:坐在椅子上双腿放松呈自然屈曲状态,用手轻拍小腿肚,测试两腿的小腿肚是不是一样松软波动,如果一侧的小腿肚呈紧绷状态,可能是下肢静脉淤滞,建议及时坐轮椅去医院就医,切忌自行按摩。


5、静脉呼吸操

呼吸操的目的在于促进静脉回流,缓解腿酸胀腿抽筋。

第一个动作:上身后倾展双肩,使劲往上拔,尽可能外展打开胸腔,吸气2秒钟;前曲收腹浊气宣,吐气2秒钟。一个动作做四次。
第二个动作:单臂外展揽日月,吸气;回手重按神阙穴(肚脐),吐气。左手两次,右手两次。

第三个动作:伸懒腰打哈欠,坚持2秒钟,吸气;回压腹部,深吐气。一个动作做四次。


03|全国名中医崔公让教授的通用泡洗方剂,既适合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的问题,也适合下肢静脉淤滞血液回流不畅

组成:苏木、红花、艾叶、伸筋草、透骨草、桂枝、泽兰

方解:苏木、桂枝有舒筋活血的作用,可以改善急性的创伤扭伤或者血瘀所造成的疼痛;红花、艾叶、伸筋草、透骨草、泽兰有利湿活血、温经通络的功效,可缓解钝痛、持续的酸胀疼痛,这几味药组合在一起,既适合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的问题,也适合下肢静脉淤滞血液回流不畅的问题。

用法:以上7味,每味60克,不锈钢盆熬药,先用凉水泡30分钟,武火煎开,改成文火煎30分钟。待水温降至38摄氏度左右时,就可以泡洗了,每天1次,每次30分钟。泡不到的膝盖处可以用毛巾湿敷,脚部溃破裂伤的话不要轻易泡脚,听医生建议。

—END—


本期专家信息:


《您的病是怎么来的》——冬季防寒

要点记录

1、下肢冷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觉得冷,摸着也冷的“真冷”,另一种是觉得冷,摸着不冷的“假冷”,代表了不同的疾病状态。真冷包括单侧冷和双侧冷两种情况,假冷包括局部冷和整个冷两种情况。

2、单侧下肢冷:下肢温度自上而下呈梯度性下降,特别是肢端部位非常凉,并且左右相差较大。通过摸冲门穴、委中穴、太溪穴和冲阳穴这四个动脉搏动点可以自测血管健康。

3、动脉搏动点:①冲门穴:人体的腹股沟外侧,髂外动脉搏动处;②委中穴:腘横纹中点,膝盖里侧中央位置;③太溪穴: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④冲阳穴:人体的足背最高处,足背动脉搏动处。

4、单侧下肢冷的情况,通过触诊动脉搏动点,发现动脉搏动力量不一,警惕是一侧下肢的血管内出现了狭窄或者血栓,需要尽快就医排查风险;如果两侧下肢的动脉搏动没有明显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大腿部的肌肉过度紧张,挤压住了往下供血的血管,建议通过股四头肌收缩训练来缓解。

5、双侧下肢冷可能是由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导致。①心气虚表现:胸闷、气短、心率低、面色苍白、神疲懒言、没有精神;②脾气虚表现:腹胀、尿频、便秘,或者便秘和便溏交替出现;③肾气虚表现:久坐久站后腰酸腿软。

6、下肢局部冷,发生于臀部、大腿后侧,往往是腰骶部神经受到了压迫或刺激;发生在腿前侧,则可能是腰椎问题造成的,可以根据寒凉发生的位置使用艾灸,但局部有肿物、破溃者禁用。

7、整个冷往往是游走性的,临床上认为是自主神经调控异常,往往由情志问题引起,需要就医。


01|下肢寒冷各有对应的疾病状态,单侧下肢摸得着的冷,一个小动作就能缓解

1、下肢冷

冬季下肢寒凉是人人都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不同部位的寒凉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同的疾病状态。

下肢冷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觉得冷,摸着也冷的“真冷”,另一种是觉得冷,摸着不冷的“假冷”。

2、真冷——觉得冷,摸着也冷

真冷包括单侧冷和双侧冷两种情况,临床来说,出现单侧冷的患者相对较少,但情况较为严重。

①单侧下肢冷

从上向下触摸下肢,看温度是否呈梯度性下降,特别是肢端部位非常凉,并且左右相差较大时,再摸动脉搏动点自测血管健康。

②下肢动脉搏动点

通过触摸下肢的冲门穴、委中穴、太溪穴和冲阳穴这四个动脉搏动点,可以进行简单的自测,有助于帮助我们判断下肢血液循环的状态。

【冲门穴】人体的腹股沟外侧,髂外动脉搏动处;

【委中穴】腘横纹中点,膝盖里侧中央位置;

【太溪穴】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冲阳穴】人体的足背最高处,足背动脉搏动处。

③单侧下肢冷的两种情况

情况一:通过触诊发现,左右侧有明显的温度差异,且动脉搏动力量也不一样时,警惕是一侧下肢的血管内出现了狭窄或者血栓,需要尽快到医院进行血管超声检查来排除风险。

情况二:左右两侧有明显的温度差异,但两侧下肢的动脉搏动没有明显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大腿部的肌肉过度紧张,挤压住了往下供血的血管,相对来说更常见一点,建议通过股四头肌收缩训练来缓解。

3、股四头肌收缩训练

推荐股四头肌的收缩训练选择提髌运动,即把髌骨往上提,但是保持腿不发生移动。

如果感到很难做出提髌动作,也可以只是大腿抬起、放下,反复进行,同样属于股四头肌收缩训练动作的范畴。


02|双侧下肢真的冷,可能是心、脾、肾出现了问题,三个小动作对应锻炼能缓解

双侧下肢冷是觉得冷,摸着也冷的真冷另一种情况。

1、与双侧下肢冷相关的三个脏腑

五脏中与下肢血液循环有直接密切关系的有三个脏腑:心、脾、肾

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都可能导致双侧下肢冷。

①心气虚:胸闷、气短、心率低、面色苍白、神疲懒言、没有精神;

②脾气虚:腹胀、尿频、便秘,或者便秘和便溏交替出现;

③肾气虚:久坐久站后腰酸腿软。

2、针对心脾肾气虚的锻炼

针对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三种情况,可以进行对症锻炼。

①心气虚——弹拨极泉穴

伸开左臂,微屈约130度自然放松,把另一只手的拇指横立起来,塞进腋窝内,拨动内侧的极泉穴。

这个动作适用于下肢凉、上肢也凉,伴有胸闷气短、心率过缓症状的人群,能起到益心的作用。


②脾气虚——推腹

双手四指并拢,放于腰的两侧、水平肚脐的位置,然后向对侧推动腹部。

这个动作可以缓解大便溏稀、便秘的问题。
③肾气虚——小燕飞

年龄较大的人,可以双手扶住栏杆,单腿向后仰,坚持一会再做另外一侧。

相对年轻的人,可以加上手臂的动作,把一只手臂向前伸,腿做同样的动作。

这个动作能收缩单侧的腰肌,锻炼腰部的竖脊肌群,使腹主动脉的搏动更为有力,缓解双侧下肢冷的症状。


03|觉得冷,摸着不冷的假冷,针对局部冷可以在家用艾灸盒,整个冷是情志问题

1、假冷——觉得冷,摸着不冷

觉得冷,摸着不冷的“假冷”同样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假冷包括局部冷整个冷两种情况。

2、局部冷

如果假冷局部发生于臀部、大腿后侧,往往是腰骶部神经受到了压迫或刺激;发生在腿前侧,则可能是腰椎问题造成的,可以根据寒凉发生的位置使用艾灸。

对于艾灸,如果觉得穴位难找,且害怕烫伤,推荐在家艾灸可以使用艾灸盒

但局部有肿物、破溃者禁用艾灸。

3、整个冷

整个冷往往是游走性的,临床上认为是自主神经调控异常,往往由情志问题引起,需要就医。

—END—

本期专家信息:


冬天“老寒腿”令人头痛

要点记录

1、冬季腿部疾病容易爆发,因为天寒血管收缩加重病情,以及寒湿入侵。腿离心脏比较远,大家重视较少,但是腿上有人体一半的血管、神经,下肢动脉阻塞、动脉硬化、下肢血栓,这类疾病严重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2、腿部疾病有许多不同症状,抽痛大多由于缺钙;跳痛主要在膝关节,往往是筋的问题,多合并有伤口的感染或炎症;酸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常常是肌肉发出的信号;胀痛是气血瘀滞的信号。

3、冬季养护双腿要防寒祛湿,内服需祛湿温阳,外用需祛湿益气活血,可内服外用两者兼顾。内服代茶饮由红豆、薏米、桂圆、山药制成,外用膏药由桂皮、陈皮、黄酒或香油制成。

01|冬季天寒,血管易收缩,寒湿易侵入,腿部疾病容易爆发,严重时可出现生命危险

1、腿部疾病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腿离心脏比较远,可能相较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大家没有那么重视腿,人的双腿上有人体一半的骨骼和肌肉,一半的神经,一半的血管和一半的血液。下肢动脉阻塞、动脉硬化、下肢血栓,这类疾病严重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2、腿部疾病冬季容易集中爆发

冬季天寒,血管容易收缩,导致病情加重。按照中医,冬至所对应的经脉是足少阴肾经。肾主骨生髓藏血,肾藏精,精源于血,血脉相连,如果血液循环不好、血管堵塞,那就会影响肾功能,导致病变的发生。
中医认为立冬以后,阳气慢慢变少,阴气慢慢上升,人的抵抗力相对下降,疾病易发生;到了冬至,会更严重,寒湿之邪侵入身体的机会更多。 
《黄帝内经》中记载: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邪无处不在,冬季寒湿相伴,湿性重浊,下肢容易被侵入,腿上容易产生疾病。

《黄帝内经》中还有记载:清(寒)湿袭虚,病起于下。有些内在因素、易发因素使身体比较虚弱,导致湿邪侵袭,发生下肢的病变。


02|腿部疾病有许多不同症状,抽痛大多由于缺钙,跳痛往往是筋的问题,酸痛最常见

1、抽痛

有两个原因,一缺钙导致,二因血液循环不好,动脉供血不足,缺血导致。缺钙是比较常见的原因,常发生在活动的时候;晚上或早晨天凉时,和天气有关,一冷就抽痛则是和血液循环有关。
2、跳痛

跳痛往往是筋的问题,多合并有伤口的感染或炎症。大部分跳痛在膝关节,膝关节有关节液时,会导致关节磨损或炎症。

3、酸痛

是最常见的症状,常常是肌肉发出的信号。一走路就腿酸,是由于肌肉的供血不够,血液循环差,到后期可能会导致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4、胀痛

是气滞血瘀的信号。如果不是静脉的血栓,只是肌肉胀痛,可能问题不算太大,胀痛如果不伴有肿,不是典型血栓症状。


03|冬季养护双腿可饮红豆、薏米、桂圆、山药制成的代茶饮,外用桂皮、陈皮制成的膏药

1、防寒祛湿护腿原则

内服:祛湿温阳

外用:祛湿益气活血 
2、内服代茶饮

组成:红豆、薏米、桂圆、山药

比例:1:1:1:1

做法:泡水喝、煮粥、代茶饮
方解:中医分阴阳,湿邪属于阴邪,需要温阳才能祛湿。红豆、薏米可以祛湿,山药健脾,健脾才能利湿,桂圆可补气养血、温阳,气行则血液循环好,湿邪才可祛除。

立冬以后喝,不仅可以防止湿邪导致的腿部疾病,还可防止湿邪导致的消化不好等胃肠道功能问题。

不适人群:有热象,如发烧,以及炎症性疾病患者。

3、外用药方

组成:桂皮、陈皮,没有陈皮可用橘子皮代替

比例:陈皮:桂皮为5:1

方解:陈皮可行气祛湿、活血,桂皮可温阳、活血

制作方法:把陈皮、桂皮打磨成粉末,打磨的越细,越好吸收。在粉末中加入黄酒或香油作为溶解剂,调成糊状。有风湿的老寒腿,用黄酒,渗透快,可敷4小时;没有疼、酸、胀,只是湿气比较重,用香油,更持久,可敷6小时。

将调好的膏药放在胶布上,内侧贴阳陵泉,外侧贴在足三里。脾胃不好,贴足三里;风湿疼痛,贴阳陵泉。
每天晚上贴一次,坚持贴半个月左右。如果皮肤敏感,贴的时间可短一点,过敏者不要使用。

—END—



本期专家信息:


北京卫视养生堂官微
BRTV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 节目播出时间:北京卫视每天17:25,公众号每天更新最新节目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