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养生堂视频号直播笔记:冬季更要排湿气
寒冬里的反季节危机
要点记录
1、冬季湿邪与寒邪常常狼狈为奸,损伤我们的心、脾、肺。
2、寒湿伤心。心阳不足的表现:胸背疼痛、畏寒肢冷、焦虑烦躁、失眠健忘、头晕耳鸣。久而久之,会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动脉斑块、高血脂、冠心病。
3、冬季护心方:赤小豆5-10克、红茶适量。用80度的水把赤小豆泡开,10分钟左右放入红茶,再泡10分钟即可。赤小豆性微寒,具有祛寒、除湿、利水功效,它富含维生素A,可提高免疫力;红茶温阳散寒。
4、寒湿伤脾。寒邪:打嗝、纳呆、烧心。湿邪:反酸、胃痛、便秘、胀气。
5、寒湿伤肺。肺受寒邪入侵:咳嗽、干咳无痰或少量黄痰。肺受寒邪湿邪入侵:咳嗽痰多、气虚无力。久而久之,会导致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心病、慢阻肺等。
6、常见祛湿食物:薏米,性凉,健脾渗湿;茯苓,性平,利水渗湿;赤小豆:性平,健脾燥湿;豆蔻,性温,燥湿行气,祛中焦湿气。冬季用性温食材祛湿,不损伤阳气。
01|寒湿伤心!胸背疼痛、畏寒肢冷、焦虑烦躁、失眠健忘、头晕耳鸣是心阳不足的表现,可能是寒邪湿邪狼狈为奸所致!
冬季养生保健,首先要注重防寒保暖,但仅保暖还不够。专家告诉我们,冬季有一种反季节致病因,即湿邪,它对身体的伤害更大。很多疾病在冬天的时候会发作或加重,都与它关系密切。
很多人都以为湿邪只在夏天出现,其实湿邪在冬天也常常出现。“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冬季湿邪与寒邪常常狼狈为奸,损伤我们的心、脾、肺。
1、寒湿伤心
心脏病在冬季高发,原因不仅和寒邪有关,还与湿邪关系密切。
寒邪会侵犯人体阳气,导致心阳不足,湿邪协助寒邪,会导致更严重的心阳不足,甚至导致心脉闭阻。
2、心阳不足的表现
胸背疼痛、畏寒肢冷、焦虑烦躁、失眠健忘、头晕耳鸣。
寒邪湿邪狼狈为奸,久而久之,会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动脉斑块、高血脂、冠心病。
寒邪侵袭人体后,寒主收引,会导致人体气滞血瘀,形成动脉硬化,血脂代谢减慢,导致血脂升高,甚至会导致血压、血糖升高。
当湿邪重的时候,血管收缩会减弱,血液供应减少,血液粘腻在血管壁上,导致血液运行减慢,造成心脏、肺脏、大脑等五脏六腑缺血缺氧,表现出头晕脑胀。
虚火、虚热会导致失眠、烦躁、便秘
3、治疗寒邪导致的心阳虚
组成:人参、半夏、干姜、甘草、黄岑、黄连
注意:用药谨遵医嘱。
4、治疗寒邪和湿邪导致的心阳虚
开心汤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教授的经验方。
开心汤
组成:酸枣仁、柏子仁、山茱萸、地龙、土鳖虫
酸枣仁:养心安神,修复心肌细胞;
柏子仁:祛心火,养心阴,安神,缓解便秘;
山茱萸:养心血、肾血,增强免疫力;
地龙、土鳖虫:通经活络,活血化瘀。
注意:用药谨遵医嘱。
针对寒邪和湿邪伤心所导致的问题,专家带来了一个适合冬季喝的护心方,用赤小豆和红茶组成的代茶饮。
5、冬季护心方
食材:赤小豆5-10克、红茶适量
做法:用80度的水把赤小豆泡开,10分钟左右放入红茶,再泡10分钟就可以喝了。
赤小豆性微寒,具有祛寒、除湿、利水的功效,它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A能提高免疫力;红茶可以温阳散寒。两者共用,一同发挥冬季护心的功效。
02|寒湿伤脾!打嗝、纳呆、烧心可能是寒邪所致,反酸、胃痛、便秘、胀气可能是湿邪所致!对症服用二陈汤、理气汤、理中汤可解决
我国肠胃病患者有1.2亿,胃病发病率达到80%。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出了问题,会有胀气、打嗝、反酸、烧心、便秘、腹胀等表现,其实这些表现有些和受寒关系密切,有些与湿邪关系密切。
寒邪:打嗝、纳呆、烧心。
湿邪:反酸、胃痛、便秘、胀气。
专家告诉我们,临床针对这两种邪气导致的脾胃问题,要活用三碗汤。
1、二陈汤
药材: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
此方是经典名方,能行气化痰、祛湿,专门针对打嗝、反酸、烧心、纳呆、消化不良的病人。
2、理气汤
药材:香附、大腹皮、莱菔子、甘草
这四味药针对寒邪和湿邪导致的各种病症,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理中汤
药材:人参、甘草、炒白术、干姜
此方针对湿邪疗效最强,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祛除湿邪、寒邪。
注意:药方要遵医嘱使用。
4、穴位按摩
针对湿邪、寒邪导致的脾胃不适,还可以用穴位按摩缓解,而且这种方法对人体没有伤害。
①气海穴:肚脐下1.5寸,按下去会有酸胀感
方法:双手重叠,用掌心顺时针按摩5分钟,逆时针按摩5分钟。不能饱腹时按,最好是饭后洗完澡再按。
按摩气海穴,具有温中、行气、扶阳的作用,主治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疾病。
②天枢穴:横平脐中,旁开两寸,左右各一个
方法:按摩天枢穴也是用掌心按摩顺时针5分钟,逆时针5分钟。
03|寒湿伤肺!迁延不愈的鼻炎、咽炎、哮喘、支气管炎等,很可能是寒邪湿邪共同作祟所致,要去根就需要祛寒祛湿
湿邪和寒邪一旦出现,伤害最大的就是肺脏。
肺为娇嫩之脏,肺主气,主肃降。很多人一到冬天就咳嗽不停,鼻炎、咽炎、哮喘、支气管炎等与肺相关的毛病也找上门来,这也与湿邪和寒邪相关。
肺受寒:咳嗽、干咳无痰或少量黄痰
肺受寒+湿邪:咳嗽痰多、气虚无力
寒邪湿邪侵袭肺部,会导致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心病、慢阻肺等。
鼻炎、哮喘、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可能就是寒邪与湿邪共同作祟所导致的。因此,要去根就需要祛寒祛湿。
祛寒:麻黄、桂枝、芍药、
祛湿:五味子、干姜、细辛、半夏
甘草调和诸药
注意:药方要遵医嘱使用。
04|薏米、茯苓、赤小豆都能祛湿,为防止湿气祛除损伤了阳气,冬季可用性温的食材祛湿,即豆蔻
1、常见祛湿食物
薏米:性凉,健脾渗湿
茯苓:性平,利水渗湿
赤小豆:性平,健脾燥湿
2、消灭湿邪第一宝:赤小豆
性味:甘酸、性微寒
归经:心、脾、肾、小肠经
功效:赤小豆红色入血,祛寒除湿利水。富含维生素A,是保持五脏正常工作的有效成分。
3、消灭湿邪第二宝:豆蔻
豆蔻:性温,燥湿行气,祛中焦湿气
清朝名家叶天士在《温热病篇》记载“湿邪祛阳气微,湿为阴邪非温不化”,意思是指祛除湿邪后,易伤阳气,因此,冬季祛湿,需要用温性的食材。
—END—
本期专家信息:
对证祛湿巧控糖
要点记录
1、冬季湿邪有三个特征:①会不断进化、危害逐级增加;②会导致严重肾脏病;③对糖尿病人群危害最大。
2、湿邪是导致糖尿病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被湿邪伤到了身体,可能会导致糖尿病肾病。
3、糖尿病患者体内有湿热,就会出现脘腹胀满、身重肢倦、形体肥胖、口中黏腻、精神困顿、小便黄浊、大便粘腻、舌红苔厚腻等症状。
4、祛湿控糖茶组成:桑白皮10克、薏苡仁20克、白豆蔻3克、淡竹叶5克。
5、糖尿病肾病阶段,患者体内的湿热邪气会发展为湿浊,导致体内该留的精微物质留不住。
6、补肾祛湿粥组成:生黄芪10克、山萸肉10克、薏苡仁40克、茯苓20克。
7、糖尿病人喝粥,要求煮粥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只喝一小碗;粗杂粮搭配降低升糖指数。
8、血肌酐是检验肾功能的金标准。男性血肌酐在54μmol/L到106μmol/L之间为正常;女性血肌酐在44μmol/L到97μmol/L之间为正常。
01|冬季容易忽视的湿邪,在糖尿病患者体内和热邪狼狈为奸,来一杯祛湿控糖茶
1、湿邪
通常情况下,冬季寒邪和燥邪比较突出,湿邪就被忽视了,但冬季湿邪的影响却很大,有三个特征:
①会不断进化、危害逐级增加;
②会导致严重肾脏病;
③对糖尿病人群危害最大。
2、糖尿病肾病
湿邪是导致糖尿病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被湿邪伤到了身体,可能会导致糖尿病肾病。
3、湿热
湿邪在糖尿病患者体内,往往是以湿热的形式出现。
湿有焦灼黏腻不易去除的特点,热在人体损伤津液,当湿和热狼狈为奸后,二者都难以清除,持续损伤健康。
4、湿热的症状
糖尿病证型主要分为湿热、燥热、实热三种证型。
当体内有湿热,就会出现脘腹胀满、身重肢倦、形体肥胖、口中黏腻、精神困顿、小便黄浊、大便粘腻、舌红苔厚腻。
5、祛湿控糖茶
针对湿热,日常可以喝祛湿控糖茶进行调理。
组成:桑白皮10克、薏苡仁20克、白豆蔻3克、淡竹叶5克。
功效:清热利湿。
适宜人群:有湿热的人群皆可代茶饮用。
02|糖尿病肾病阶段体内有湿浊,四味药就能煮的食疗方,糖友注意喝粥三要点
1、湿浊
随着病情的发展,有些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肾病,出现了糖尿病肾病后,患者体内的湿热邪气会发展为湿浊。
湿浊会导致体内该留的精微物质留不住,这个阶段主要是脾和肾出了问题。
2、脾肾虚
肾虚导致肾不藏精、脾虚导致脾升失清,都会导致精微物质留不住,出现蛋白尿。
脾肾虚会出现腰膝酸软、倦怠乏力、小便不利等问题。
在糖尿病肾病阶段,尿中出现泡沫是特征性情况,需要引起重视。
3、芪黄益肾方
组成:黄芪、熟地、山萸肉、茯苓。
方解:
黄芪:健脾益气;
熟地、山萸肉:益肾;
茯苓:健脾利湿。
适宜人群:腰膝酸软、倦怠乏力、低蛋白血症人群。
专家提醒:用药请遵医嘱。
4、补肾祛湿粥
组成:生黄芪10克、山萸肉10克、薏苡仁40克、茯苓20克。
专家提醒:糖尿病人喝粥,煮粥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只喝一小碗;粗杂粮搭配降低升糖指数。
03|糖尿病肾病晚期,肾功能严重受损,看看金标准血肌酐的指标正常值是多少
1、湿瘀
糖尿病肾病晚期,体内出现湿瘀,也就是湿浊和血瘀的结合。
健康的肾把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但是糖尿病肾病晚期的患者,代谢产物不能完全排除,就会在体内堆积,会有血肌酐升高。
2、血肌酐正常值
血肌酐是检验肾功能的金标准。
男性血肌酐在54μmol/L到106μmol/L之间为正常;
女性血肌酐在44μmol/L到97μmol/L之间为正常。
—END—
本期专家信息:
会“猫冬”的致病邪气
要点记录
1.“猫冬”的致病邪气是指湿邪。
2.湿邪具有黏滞(一旦潜伏在体内不好祛除)、破坏力大(轻则伤关节,重则伤脏腑)的特点。
3.湿邪致病不独在长夏,四季均可。
4.湿邪的产生和肺、肾、脾三个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5.冬季湿邪容易发生在进补不当人群;“后知后觉”的受寒着凉人群;过度伤阳助湿的人群中。
6.阳虚的特点即自我感觉发凉、容易腹泻、容易浮肿。
7.寒湿的特点即关节屈伸不利、关节疼痛。
8.阳虚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寒湿分为外寒寒湿和内生寒湿两个方面,外感寒湿主要表现为关节、筋骨疼痛;内生寒湿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腹痛泄泻,浮肿。
9.祛寒湿泡脚方药物组成是红花10g、花椒10g、夜交藤30g。
10.祛湿粥的食材组成是生薏米50g、白术30g、茯苓30g、防风10g。
【这种病邪轻则伤关节,重则伤脏腑】
会“猫冬”的病邪特点
“个性”黏人:一旦潜伏在体内不好祛除;
破坏力大:轻则伤关节,重则伤脏腑。
【国医大师路志正独特理论】
1. 北方多湿;
2. 湿邪致病不独在长夏,四季均可。
从中医角度来讲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湿邪的产生和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水液代谢是通过肺、肾、脾三个脏腑的运转,将好的物质运输至身体,糟粕的物质就从大便小便而解,如果脏腑功能受损就容易产生湿邪。
湿邪日久会化热,形成湿热,湿热缠绵疾病更加难以愈合。然后湿热热久会化痰化瘀。
【冬季北方的湿邪“猫”在哪】
1. 进补不当人群;
2. “后知后觉”的受寒着凉人群,如进食寒凉食物伤卫气和脾胃;
3. “猫冬”过度伤阳助湿。
专家提醒:“猫冬”容易阳气不升发,影响湿邪排出。
【快来自测怕冷是单纯阳虚还是伴有寒湿】
阳虚的特点
1. 自我感觉发凉;
2. 容易腹泻;
3. 容易浮肿。
寒湿的特点
3. 关节屈伸不利;
4. 关节疼痛。
专家提醒:阳虚怕冷,跟天气无关。
阳虚和寒湿临床表现的不同
一、阳虚
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
二、寒湿
① 外感寒湿:关节、筋骨疼痛;
② 内生寒湿:畏寒肢冷,腹痛泄泻,浮肿。
【藤药既能祛寒,还能助眠】
祛寒湿泡脚方
药物组成:红花10g、花椒10g、夜交藤30g;
药物组成特点:
1. 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疼;
2. 花椒:活血化瘀;
3. 夜交藤:活血通络止疼。
专家提醒:关节肿胀的患者不适合泡温泉。
【自测燥热是暖气屋待久了,还是湿久化热】
【家庭调养方】
薏米别再搭配红豆子加上这味药祛湿更佳
祛湿粥
食材组成:生薏米50g、白术30g、茯苓30g、防风10g。
食材组成特点:
薏米+防风:既能祛除内生之湿,又能防止外邪侵入。
注意事项:如果没有湿邪则不太适用。
凉拌石花菜
石花菜:清热、散结、解毒。
本期专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