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乡土地理研学资源,落实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揭阳市组织地理教师收看“南方教研大讲堂”

文摘   2024-11-15 17:35   广东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及《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有关文件精神,118日下午,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南方教研大讲堂”129场——《开展乡土自然地理研学,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在广东教育研究、广东教育Plus、广东教育传媒、中国教研网、触电新闻、中国移动和教育、粤教翔云平台进行同步直播,截至活动结束,点播量累计39.64万次。

本次活动聚焦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依托乡土地理资源开发,设计自然研学课程,通过开展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养成并践行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现代生活方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绿美广东、美丽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推进素质教育开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次活动取得了三点共识:一是青少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教师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主体。二是活动推动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机衔接的专题教研活动,引领地理教师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三是活动增强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建设绿美广东、美丽中国,建设广东生态文明建设高地贡献地理学科育人的力量。



全市各中学地理教师全程收看活动直播,认真学习,积极研讨,在专家引领下思考如何发掘乡土自然地理资源,开展以“培育生态文明意识”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活动伊始,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材教学研究中学地理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施美彬介绍本次活动是我省中学地理学科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推动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机衔接的专场教研活动,引领中学地理教师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将乡土自然地理研学与生态文明教育、乡土地理教学进行融合实施,也是深圳、汕头、云浮三个地理学科基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成果的一次重要检验。本次活动通过课例展示、专家评课、教研沙龙和专家讲座等环节,示范引领广东省中学地理学科教师积极开展生态文教育,开展乡土自然地理研学,以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的意识,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为建设美丽广东、美丽中国贡献地理学科育人的价值。

PART 01
课例展示研习乡土地理

学思并行建设绿美广东


深圳实验学校杜文正老师进行初中课例展示,主题为《气象观测与大气保护——以“深圳大气污染治理”为例》,研学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确定了要探究的驱动性问题——为什么深圳能成为“美丽中国典范”的先行者,又将这个问题拆分为三个子问题:深圳的空气质量是否达到了“美丽中国典范”的标准;深圳在提升空气质量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深圳如何持续提升空气质量,中学生怎样参与其中。

为何选择深圳作为“率先打造美丽中国示范”?为了更方便快捷得解决问题,各研学小组在老师的推荐下使用AI工具查找资料,接着分享了资料搜索的结果,比如深圳的主要污染物为PM2.5和臭氧、深圳的污染物指标是符合“美丽中国典范”要求的。为了让数据调查更加有说服力,进一步验证深圳的空气质量是符合“美丽中国典范”的要求,各研学小组了解气象观测的工具,比如百叶箱、空气检测仪,并运用气象观测工具先后观测校园、坂田工业区、北环大道旁、莲花山公园等区域PM2.5的最大值,由此各研学小组确认深圳是符合“美丽中国典范”要求的。

为了解深圳在提升空气质量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各小组到各研学点完成研学任务:①考察深圳气象局如何获取气象和空气质量数据;②在石岩气象观测基地考察气象观测梯度塔对于气象和空气质量监测的特殊作用;③在坪山工业区考察深圳的工业企业在节能减排、防治大气污染方面所作的具体措施;④在大潮起珠江展览馆考察深圳近几十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空气质量提升的积极影响。

研学小组在实地考察走访中了解了深圳所做的努力,领悟了城市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不矛盾的,培养了科学的人地协调观,为提升深圳空气质量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深圳课例


汕头金中湾学校的任婉秋老师,设计了《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以“汕头练江水污染防治”为例》这一课例。

本课例从时间演变的角度设计研学任务,三大研学任务分别为:昔日成“黑江”、此后齐“治练”、现今成“白练”。

在研学准备阶段,研学小组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学习了相关APP和水质检测仪等使用方法,完成研学任务一。在开展研学任务二三时,研学小组先后参观了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实验室、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潮南区台湾农业创业园、潮南区印染纺织综合处理中心、潮阳城区污水处理厂等多个研学地点,实地研究学习了练江流域如何进行保护与修复、练江流域保护与修复的效果。

研学过程中研学小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用了资料搜索、动手实验、调查调研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把地理科学与多个学科相互融合,展示了研学小组认真的学习态度、求知若渴的精神。在研学成果分享阶段,研学小组展示了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让人眼前一亮,为本次研学活动的圆满结束画上了句号!


汕头课例


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牟雪利老师立足于生态环境修复问题,分享了《环境保护与矿区生态修复——以“云浮硫铁矿等矿区土地复垦”为例》这一研学课例。


从研学资料搜集的初期阶段,再到实地走访多个研学地点了解矿区和相关部门为矿区的保护和土地复垦所做的各项努力,整个过程中研学小组态度认真、严谨。为了开展水土保持验证模拟实验,深入了解各要素对矿区水土保持的效果,验证矿区采取的措施所起到的作用,研学小组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先后制定了水土保持模拟实验,设计了地表覆盖对比实验、不同坡度对比验证实验、边坡治理措施水土保持效果验证实验等,实验的结果证实矿区所采取的措施行之有效。

通过研学把课堂教学中的地理原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研学的过程中能够针对生产实际和矿区的特殊性选定研究问题、设计研学任务,在调研中既能熟练掌握自然地理研究方法与跨学科知识,又能学习开展模拟实验的具体方法,解决了真实情境中的地理问题,真正意义上落实了地理的核心素养。

云浮课例


PART 02
专家点评启迪思维逻辑

研学实践彰显综合育人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静老师对三个课例做了精彩的点评。首先,张老师肯定了三个课例在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高质量实施课程等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向我们揭示了研学实践的本质是一种综合学习,体现了教育变革的价值观。

如何设计和实施研学实践方面,张老师认为三个课例提供了示范,特别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彰显理学科的育人价值②融入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突出了课程综合育人;③开展研学实践,提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高阶思维;④通过乡土自然地理课程开发,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生态文明意识。

最后张老师对课例提出改进性的建议,她认为我们不仅要做中学,更要创中学。她希望在未来能看到更多的学生在研学中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呈现出更多的创新实践成果。

PART 03
专家齐聚共探研学价值

讲堂内外共推生态文明


教研沙龙


来自地理教育领域且积累丰富经验和深入见解的专家、一线地理教师,围绕“发挥乡土自然地理研学的育人价值,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这一主题,从地理课程改革、乡土自然资源开发、教师观念更新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乡土自然地理研学的教学实践。

其中,课标组的专家袁孝亭老师特别指出,生态文明教育为中学地理课程体现育人价值,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要求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育人方式的转变,综合考虑课程育人、综合育人、科研育人、研学育人、活动育人等方式;要求我们教师从知识的教育转向素养的提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走向以学生做中学为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知行书院黄伟院长强调,我们不仅要学习生态文明思想、理念,更重要的是践行。在开发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自然方面,有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是研学应紧扣生态文明主题;二是结合课程课标要求;三是针对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四是联系社会热点;五是体现学校、老师、学生的特点。

佛山市高级中学黄建伟校长特别说明,老师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克服困难、做好方案、预案、备案等,大胆地开展研学。

深圳实验学校杜文正老师分享了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地理研学积极性的经验。通过深入挖掘乡土地理资源、设计注重学生参与体验的研学任务、营造团队协作的氛围、引入AI及信息化技术、融入生态教育意识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研实践,落实学科育人价值。

汕头市教育发展中心陈晓畅主任表示,通过加强教师生态文明教育观念的培训、更新地理教师乡土地理知识储备、在教研活动中契合跨学科与地理学科实践、在教研活动中引领地理教师素质赋能,从而提升中学地理教师在自然地理研学课程中的领导力。

汕头金中海湾学校副校长朱潇剑介绍到,我们可以从乡土地理出发,结合一些当地的经济特色活动,把学生带出去教室,体验野外生活,让学生发现地理生态环境问题,发现现实社会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措施,从而实现在日常的地理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践行绿色低碳的行为。

各位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共同探讨,回应了我们在“如何发挥乡土自然地理研学的育人价值,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这一议题的长期思考与探索,不仅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今后解决研学的问题和困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PART 04
专家讲座引领乡土研学

高屋建瓴培育生态文明



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袁孝亭教授为大家带来主题报告《开展乡土自然地理研学,推进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从乡土自然地理研学的生态意识的准确认识与理解出发,强调乡土自然地理研学在生态意识培养中应承担的责任,帮助学生形成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思维方式与正确观念、形成看待人对自然环境影响的思维方式与正确观念,且能够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矛盾的实质。重点阐述如何通过乡土自然地理研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全市各中学地理老师认真收看直播,开展研讨,并撰写心得体会。



揭阳第一中学榕江新城学校 陈珂婷


今日有幸聆听南方教研大讲堂的《开展乡土自然地理研学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研沙龙活动,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刻认识到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作用,深受启发,收获颇丰。此次活动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平台,更深化了我对乡土自然地理研学的认识。在探讨如何开发乡土自然课程时,我从黄建伟老师的观点中获益匪浅。

首先,紧扣生态文明主题,无论是大气污染防治等宏观议题,还是社区热点等微观话题,都可以成为我们课程设计的核心。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参与度。

其次,结合课标要求,以地理研学为主,融合多学科,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在研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针对区域地理特征,我们可以发现真实的问题,比如区域资源(包括现状和历史资料)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增强学生的地理感知和认知能力。

再次,将研学内容与当前社会热点相结合,我们可以使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后,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黄建伟老师提到我们还应充分考虑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学校的资源条件不同,学生的学情也各异。因此,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设计出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的研学课程。

知是基础,行是重点,知行合一,方能致远。通过此次活动,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压力大的背景下,如何将研学实践落地,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老师,需要不断学习、研究,接受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做到真正掌握地理原理,并将其用于指导实践;要勤于实践,善于从身边发现地理;敢于创新,将地理原理灵活运用,用地理眼去观察世界、感悟世界。只有不断的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在知识与素养的过渡中实现老师的责任与担当。

揭阳第一中学榕江新城学校 刘晓虹


今天,我观看学习了关于“开展乡土自然地理研学,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大讲堂。这次讲堂的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让我对乡土自然地理研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我指明了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深圳课例《气象观测与大气保护——以“深圳大气污染治理为例”》中,运用AI技术帮助查找资料,不仅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还促进了教育的个性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黄建伟校长在后面的沙龙中也提出让老师们思考如何在教学中通过AI赋能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他两个案例也从乡土资源出发,整合能利用的资源丰富研学实践。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以及生态资源。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环保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生态愈加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乡土自然地理研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研学旅行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通过本次学习,我了解到研学课程的设计不仅需要深入挖掘乡土资源,合理设计研学任务,其中研学过程的组织形式也很重要,如何激发、创设有效的探究、合作的氛围也需要精心的思考和设计。另外,个人比较欠缺引入信息化新事物的能力,这可能也是作为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教师的一个挑战,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正如专家们说的,更新观念是最重要的。

这次讲堂的学习,我收获颇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积极尝试将乡土自然地理研学融入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实践能力。总之,这次大讲堂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启示,让我对乡土自然地理研学和生态文明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揭阳市榕城区地都中学 张妍


观看了关于开展乡土自然地理研学以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相关内容后,感触颇深。

乡土地理研学活动课例,让学生们真正走出了教室,走进了乡土的怀抱。他们能亲身去感受家乡那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山脉的起伏、河流的流淌、土壤的质地等等,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文字与图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目睹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比如那一片生机勃勃的田野,有着多样的农作物,展示着生态系统的丰富与和谐,这无疑会在他们心中种下对自然热爱的种子。

而对于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更是成效显著。学生们通过观察乡土自然环境中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深刻理解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他们看到了一条河流若是被污染,周边的动植物生存都会受到威胁,明白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这种直观的感受比课堂上无数次的说教都来得有力,能让他们真正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并且,研学活动还激发了学生们进一步探索自然地理知识的热情。他们在实地考察中会产生诸多疑问,进而主动去寻找答案,这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更使得他们对乡土的情感更加深厚。他们会更加珍惜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也会更有动力去为守护家乡的生态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开展这样的乡土自然地理研学活动实在是意义非凡,为培养具有强烈生态文明意识的新一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揭东区第三中学  程富


本人有幸于2024118日,观看了南方教研大讲堂第129场。本次为地理专场活动,主题为《开展乡土自然自理研学,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本次活动由来自三个地级市的老师进行研学成果汇报。课例一是来着深圳的杜文正老师展示了《气象观测与大气保护——“以深圳大气污染治理为例”》,本节研学设计的亮点是采用AI智能技术,充分融入到地理教学设计中,学生能有效生动地理解大气的相关内容。课例二是来汕头的任婉秋老师展示了《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以汕头练江水污染防治”为例》,任老师充分挖掘了乡土地理资源,研学采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真实环境,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培养了学生关注和热爱家乡,使地理学习和家乡认知进行了情感链接。课例三是来着云浮的牟雪利老师展示了《环境保护与矿区生态修复——以“云浮硫铁矿等矿区土地复垦”为例》,本节课充分融合了地理跨学科的特点,矿山的开发和保护,涉及到化学学科,生物学植被等方面的知识,与地理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通过观看三位老师的精彩研学课例,收获颇多,感悟颇深。思考一:研学的目的是什么?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方面,我们地理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家近些年不断地要求,地理教师要聚焦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开展素质教育。地理课标方面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活动依托乡土地理资源开发,设计自然研学课程,通过开展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养成并践行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现代生活方式。思考二:如何设计研学方案?最初的地理老师都是在课堂进行教学,可以说是读万卷书,现在社会发展要求,要走出教室,要行万里路,那么研学方案设计尤为重要。乡土地理的研学,需要地理老师进行研学设计,达到教育理念的落实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设计研学问题冲突,带着问题行万里路,符合课程设计逻辑。思考三:研学成果如何落实?践行环境保护措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时空视角去解决问题,把研学路上所看所想带回学校,和更多的学生分享。本次三节课,培养了学生爱护自己的家乡,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在平时生活中,形成良好保护环境的习惯。

一节优秀的研学课程,最重要的核心是地理老师。我们地理老师也要不断更新乡土地理的知识储备,对我们生活的环境,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例如我生活的揭阳市,很多自然地理方面也要去探索和发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也要做好衔接,三个课例,各具特色,都能使学生充分的参与,通过实践获得地理知识。平时可以多登录中小学智慧平台学习,教研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的真实性、探究性、有效性、有趣性等。

研学课程重点在于勤于实践、野外调查、社会调查方面。乡土自然地理研学,能“身临其境”地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地理核心是地对人的影响,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和物质基础,学生通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内容,我们教师要学习用上帝视角看问题,推动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绿美广东、美丽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同时,通过乡土地理的研学,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帮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家乡生产生活的丰富多彩,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揭西县河婆中学 陈淑芸


2024118日下午,我观看了以“开展乡土自然地理研学,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为主题的“南方教研大讲堂”第129场中学地理学科(高中专场)活动。通过课例展示、专家评课、教研沙龙和专家讲座等环节,多样的活动形式进一步提升了我对乡土自然地理研学实践的理解,也解答了我们关于研学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疑惑,给予我们更明析的方向、方法等理论和实地研学的实操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在三个课例的学习中,我真的深深被震撼了,尤其是初中组“气象观测与大气保护——以深圳大气污染治理为例”的研学实践课程展示,问题驱动有效、有梯度,小组围绕子问题利用自己查阅到的资料进行热烈讨论,借助AI智能助手,最终确定研学实践的任务,通过气象观测工具——“百叶箱”和空气检测仪获取校园内部相关温度、湿度及空气质量等相关数据,但为了数据的完善性,学生们还到深圳坂田工业区、北环大道旁、莲花山公园等地开展实地验证,最后选择深圳市气象局、石岩气象观测基地、坪山工业区、大潮起珠江展览馆4个研学地点开展自主研学,以完成“深圳市为实现美丽中国所采取措施”的实践,最后完成研学任务单,分享研学实践成果和收获。整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也发现学生会紧跟时代发展,懂得“借力”,以增己力,节省精力,这也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发展,同时,通过研学实践,学生们对于气象观测工具的操作更加熟悉起来,也进一步深刻理解了国家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提升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

在专家教研沙龙中,袁孝亭教授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观点:“生态文明教育为中学的地理课程体现教育价值,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关乎环境的保护,也是关乎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议题,因此培养具备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的完整“生态人”是目前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袁教授也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求教育方式要从知识的教育转向素养提升,让学生通过本地的乡土地理研学,深刻理解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从而培养社会责任感,这便属于一种恰到好处的独特的素养教育;其次,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走向学生做中学的模式,教师要作为“理解生态文明教育本质、具备生态文明教育意识”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才能更好促进研学课程的发展。而黄建伟校长和陈晓畅老师都提到非常重要的一点:“跨学科融合”,比如深圳研学课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汕头研学课例与化学学科的融合、云浮研学课例与生物学科的融合,因此,未来地理研学实践也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此次观看活动,我可以再进一步接触到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了解地理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的培养方向,也为我今后教学工作和研学实践开展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导和参考方向,给予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同时我也将继续反思,加强实践,学会“借力省力”,力争成为一名更全面的地理教师!

普宁市大长陇中学 李妙娜


今天通过三个课例参与乡土自然地理研学,让我受益匪浅,对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青少年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地理课程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宝贵平台。以下是我从几个角度总结的学习心得。

一、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在乡土自然地理研学的实践中,我亲眼目睹了自然界的壮丽与脆弱。从山川河流到森林草原,每一处自然景观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实地考察,我逐渐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例如,河流的滋养让农田得以丰收,森林的调节让气候保持稳定。然而,当人类过度开发、污染环境时,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这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青少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乡土自然地理研学,我深刻感受到青少年对于环境保护的热情和责任感。通过参与植树造林、河流清理等实践活动,我们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青少年具有创新思维和无限潜力,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应该珍惜这段青春时光,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环保意识,为将来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还要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三、地理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的课程

地理课程不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学科,更是一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的课程。通过乡土自然地理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地理课程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地理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如何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何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以及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这些知识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还提高了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地理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生态文明意识。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加自觉地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同时,我们还学会了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乡土自然地理研学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青少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地理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方面的独特价值。我将把这次学习的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普宁市梅峰中学 官燕惠


乡土自然地理研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性的学习和探究,深入挖掘本地区的地域特色和自然环境资源,以此达到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还通过实地考察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形成生态文明的观念。

本次活动通过课例展示、专家评课、教研沙龙和专家讲座等环节,示范、引领广东中学地理学科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活动依托乡土地理资源开发,设计自然研学课程,通过开展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养成并践行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现代生活方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绿美广东、美丽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同时,通过乡土自然地理的研学,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帮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家乡生产生活的丰富多彩,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此次教研大讲堂的学习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1.实践是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的关键: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性的学习和探究活动,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2.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重视:在研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3.生态文明教育应贯穿始终:生态文明教育不仅仅是某一门课程的任务,而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4.教育与地方资源紧密结合:结合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教育课程。

开展乡土自然地理研学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实地考察、引导讨论、环保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未来,我们将努力学习深化这一活动,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新一代做出贡献。

普宁市兴文中学 焦陆


近日,有幸观看了南方教研大讲堂第129场活动,这场聚焦中学地理学科生态文明教育的教研盛宴,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对地理教学的认知土壤,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新的方向。

活动中的三节课例精彩纷呈,其中汕头金中海湾学校任婉秋老师展示的高中课例“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使我印象深刻。课例以汕头练江水污染防治为例,贴近本地乡土地理教育,给了我很好的启示。

练江被称为潮汕人民的母亲河,以练江为课题,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更具有教育意义。课例中,任老师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汕头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切入,激发学生思考如何促进练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让学生明白自身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这种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社会问题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变得生动且有意义。

研学活动是课例的一大亮点。学生们通过组建小组、搜集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深入了解练江流域。他们走访高校,学习污水处理原理,参观各类产业园,了解不同产业污染及治理措施,从大型服装企业到循环经济产业园,从现代化农场到印染产业园,全面剖析练江流域的问题。这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地理学科知识,更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了解污水处理方法时涉及生物物理化学知识,认识到污水的处理是一项多学科交融的复杂工作,充分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魅力。

另外,学生还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在华美社区湿地公园,他们通过APP识别水生植物,了解湿地生态功能;在梅花湿地公园,观察水质净化措施;在海门湾桥闸,进行水质检测。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的过程,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通过对居民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绘制流域相关河图,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了科学研究的思维与方法。

课例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流域水资源与人口产业的发展关系,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听同科组黄燕萱老师的水循环公开课,同样以练江为背景,讲解练江流域水污染和人口的关系,两堂课都为我在讲解水资源方面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将课本知识具象化,用身边的例子来拉近学生和知识的距离,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意义,同样也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地理这门学科,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此次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乡土自然地理研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借鉴活动中的经验,将乡土自然地理融入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推动中学地理教学不断发展。

结语

本次活动,展示了广东省中学地理学科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乡土资源开发、教师观念更新、开展生态文明为主题研学实践课程设计研究成果案例,通过乡土地理的研学,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帮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家乡生产生活的丰富多彩,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既是我省高中地理学科教研基地教研水平的一次检验,更是一场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实践性优势,打造地理学科品牌特色,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实践探索。

撰稿:卢燕卿、

编辑:刘晓虹

初审:

终审:吴洁芬




end





扫码了解更多


揭阳市省级高中地理学科教研基地
揭阳市省级高中地理学科教研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