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林黛玉原型叶小鸾死因之谜

文摘   2024-10-18 00:00   湖北  

点击蓝字,关注我

德林

(吴江计乃斌,吾之挚友也,好探幽寻古,颇具慧眼。所作之文,载于《苏州杂志》二〇二四年第五期。吾得其文,特此转载,以飨同好。蔡德林谨识)




叶小鸾出生在明末的吴江北厍,据说她比之梅花,觉梅花太瘦;比之海棠,觉海棠少清。更有王夫人林下之风、顾家妇闺房之秀,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精。可惜出嫁前五天离开人世,年仅十七岁,这也成为了古今无数文人心中之刺,而据考证她也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

历史上对于她的死有很多的猜测,众说纷纭,在这里我尝试以她的人生经历和时间线的分析来解开这一谜团。

 







明末,这是一个传统思想和新思潮并存、兼容并蓄的年代,诗、文、戏曲、小说风格各异,生机勃勃。吴江沈家和叶家就是明末当地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世家,沈家沈宜修、妹妹沈智瑶、堂妹沈静专、沈倩君、表妹张倩倩、侄女沈宪英、沈华里蕙质兰心;叶家长女叶纨纨、次女叶小纨、三女叶小鸾才情出众,她们互为唱和。陈去病在《五石脂》中说道:“沈、叶二氏,俱系松陵望族,而互为姻娅,事尤绝类朱、陈……一时闺门之内,父兄妻子,母女姊妹,莫不握椠铅而怡风月,弃针管而事吟哦。”沈叶三代联姻、通达开明,长期推崇和欣赏女性才华,这给两家的女性打开了一片自己的精神空间,思想独立、精神解放。

 





在养母家




一六一六年,由于很多家庭原因,出生才六个月的叶小鸾,被父亲叶绍袁、母亲沈宜修送去和舅母张倩倩、舅父沈自徴一起生活,在与养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里,她受到了养母良好的文学启蒙教育,并和养母一起同甘共苦了十年之久。直到一六二五年,小鸾才被接回生母家里,而她和原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仅有七年,试问一下她与这两个家庭的感情孰深孰浅?

   她养母张倩倩与小鸾母亲沈宜修不仅是表姐妹,更是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她小沈宜修四岁,才貌双全,自从嫁给出生世家大族、从小亲梅竹马的表哥沈自徵后,本以为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相夫教子、你侬我侬的家庭生活。但事与愿违,和丈夫所生的三个男孩、一个女孩,全部夭折;而且丈夫挥金如土、不善经营,家庭逐渐败落,在家庭生计困难的情况下,还不顾妻子的劝阻而离家游历,这一去就是十年,只留下张倩倩一人独守空房,直到她死的时候,丈夫都没能赶回来看她一眼。张倩倩亡后,沈宜修为其作传,谓其才情不在李清照之下。

素有才情的张倩倩留下的诗词不多,且全部是叶小鸾在平时默记而留下的。诗句充满着哀怨、无奈,字字如杜鹃啼血。

“鸿雁不传书底恨,天涯流落到如今”、“帘外锦鸪啼恨絮,天边征雁寄书劳”、“情悰依旧和谁说?眉山斗锁空愁绝。空愁绝,雨声和泪,问谁凄切”、“千遍相思才夜半,又听楼前,叫过伤心雁。不恨天涯人去远,三生缘薄吹箫伴”。试想这种诗句,一个十岁前的小女孩一直在留意、默记、咏读。再试问一下,这个小女孩会对这个“人生伴侣”有怎么样的思考?

 





在生母家




一六二五年十一月,小鸾正好十岁,回到家后,又开启了她另一半的人生。在这个家里,她既熟悉、又陌生,她是主人、也是客人,乖巧得令人心疼。

回来后不久的一天夜里,华月初上,射出清冷的月光,填满了整个园子。风吹竹影斜、寂寞梧桐冷,她独坐在堂前看着眼前的景色出神,在这样的一个月夜里,不知道养母又在干什么?没有了自己的陪伴,养母的诗词里,会不会又增添了更多的落漠和幽怨?恰此时,母亲来到,随口说出“桂寒清露湿”,想让小鸾早点入睡,小鸾也随口说出了“枫冷乱红凋”。这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又岂单单是母亲所说的才思敏捷。

一六二六年三月,小鸾回家还不到四个月,父亲便将小鸾许婚于昆山张立平,当时小鸾还小,亲眼目睹养父母夫妻情况的她,惶恐、无助,但又无可奈何,她就象一个溺水的孩子,眼见着自己的沉没。

一六二七年七月,小鸾十二岁,由于父亲去南京赴任,小鸾随父母一起来到南京。在此期间父母亲在南京教小鸾作诗,小鸾的诗作得到了当时南京的文人、士大夫的欣赏,并且在南京文人中迅速流传开来。可惜,这些在南京学写的诗作,后来无一存留,小鸾回去后就全部自己销毁了。母亲沈宜修当时作了这样的推测:“想是小时语未工,儿自弃去邪。”但当时的文人都争相抄录,又整会有“未工”之说?而且她舅父也说“汝尝以二词相忆,及七言绝数首,寄余燕台,时止十三岁也。其词见者炙口,社友争录其绝句。”如此可见,小鸾销毁南京这些诗作肯定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的。

我推测的原因是,父亲去南京赴任,是全家之喜,而小鸾在南京时期也是非常快乐的,但因为回来时听闻养母过世,悲怆万分。她认为正是南京的这次远行而令她无缘再见养母最后一面,她宁愿这趟旅程从来没有发生过,她后悔去南京、她后悔养母病重垂危时没能在身边尽孝、她后悔养母死后由于她并不知情,仍在南京诗画连连,所以回来后将所有南京诗作尽数销毁。

这个我们可以从时间线上进行疏理,小鸾是在一六二七年七月

去的南京,而小鸾知道养母去世的时候是十一月二十日(十一月二十日,至昆陵。家有人来,始知张妗倩倩於十月间返驾瑶京,琼章悲泣。——《叶天寥自撰年谱》)知道消息时她养母已经去世一个月了,而她和养母从此天人永决,小鸾悲恸不已。而小鸾从小是在养父母的抚养下长大,所以她和养父母的关系要远远好于亲生父母。沈自徵在“祭甥女琼章文”中说到:因问汝曰“尚忆少时,同汝姈雪夜乏炉,以瓦甓貯火,诵《毛诗》[二南]否?”汝应曰“忆之。”因鸣咽失声,终席无一寒喧语,但低首俺涕。小鸾“终席无一寒喧语”,和养父母的感情之深就象画面一样展示在我们面前;而她母亲在《季女琼章传》中说过的两人关系是“汝非我女,我小友也”。而 一六三零年,在北京的父亲叶绍袁想辞官归隐,写了一封家信回去。小鸾读后,给父亲写了一首诗,诗作如下:“别离岁久各咨嗟,萧瑟西风道里赊。乡信几传遥涕泪,归期屡约黯年华。羌夷笛里寒梅落,阊阖宫前御柳斜。胡马于今应出塞,暂思宽慰莫思家”。这首诗在叶绍袁的眼里是一种安慰,但在我的眼里,对父亲除了亲情外,更多的是乖巧、懂事,虽然她自小在养母家里长大,但回来后也是处处为父母着想。

同年小鸾有一首没去南京之前的诗流传了下来,叫《春日晓妆》:“揽镜晓风情,双娥岂画成。簪花初欲罢,柳外正莺声。”早上起来正在梳妆的少女,听到屋外黄莺的鸣叫,连梳妆都没有心思了,一个清新的少女形象扑面而来。这还是她父母没有教他诗作的时候写的,而诗的题目是“春日晓妆”,写的是春天发生的事情,而南京是七月才去,已是夏天,所以时间上来判断的话,有先有后,小鸾没有把同年所有“未工”的诗毁掉,而独独毁了南京所作的诗,其中的深意谁懂?

一六二八年,十三岁的小鸾随母亲和祖母到杭州,路过西湖,小鸾作诗:“堤边飞絮起,一望暮山青。画楫笙歌去,悠然水色冷。”

历来文人墨客,无不借西湖之美咏景、抒怀,浓妆淡抹总相宜。但在小鸾的眼里,看到的却是无根的飞絮和冷冷的水色。她一直在沉痛的怀念着养母,这早已成为了她的习惯。也许这一刻并没有想到你,但没有了你,这个世界早已经没有了颜色。

小鸾还作过一首《已巳春哭沈六舅母墓所》:“十载恩难报,重泉哭不闻;年年春草色,肠断一孤坟。”大多数人都以为是养母去世时做的,其实不然。从诗的名字上来看,“已巳春”是一六二九年春天,也就是养母去世后两年才写的,应该是在两年后清明扫墓而作,那时小鸾已经十四岁。这时她才将对养母所有的思念倾泄而出。这两年里,她一直不敢面对、一直逃避这个事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只有碰到的人才能懂得。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鸾越发长得亭亭玉立,母亲对她说:孩子不用打扮也这么漂亮,以后有了郎君,不知道他会怎么疼你呢?父亲也说:好女儿真是有倾国倾城的美色啊。而小鸾非常的不满,直接就说:我不喜欢人家说我漂亮,何况美色又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何必加在我身上?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个年龄也正是叛逆期。父母眼里一向内敛、乖巧的女儿,其实趁这个机会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痛苦,她是在控诉,她是在呐喊,她缺少的是什么?她缺少的是理解。她在努力的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但她何尝有过选择的机会。是你们把我送去了舅母家,又是你们把我接回了家,还是你们把我许配给了张生,你们又何尝给过我选择?

一六二九年叶绍袁去北京任职,同年舅父沈自炳在外地获得三块上好的砚材,其中一块给了小鸾,名眉子砚,小鸾非常喜欢,写了两首七绝镌于砚背,其中有一首诗为:“天宝繁华事已陈,成都画手样能新。如今只学初三月,怕有诗人说小颦。”而红楼梦里宝玉给黛玉取的名字就叫“颦颦”。

林黛玉和叶小鸾还有很多的相同之处,而且曹雪芹的祖父与叶小鸾的兄弟交好,更有黛玉“冷月葬花魂”和小鸾“戏捐粉盒葬花魂”,所以说叶小鸾是林黛玉的原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六三零年十一月,叶绍袁回家,在他的《叶天寥自撰年谱》中说:四年辛未(一六三一年),季女琼章,朝夕左右,倾国殊资,仙乎独立,倍年灵慧,语亦生香。”而叶小鸾一六三一年有一篇《蕉窗夜记》,说自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每天的事情就是喝酒、写诗,什么事情都不管,处于“隐居”状态(煮梦子隐于一室之内,惟诗酒是务,了不关世事),这和她父亲说的“朝夕左右”,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她这一年《蕉窗夜记》中还写有她怅然作诗:“弱水蓬莱远,愁怀难自降。素蛾如有意,偏照读书窗。”又“啸残明月堕,歌罢彩云流。愿向西王母,琼浆借一瓯。”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愁啊愁,白了少年头。

据此可以推测,叶绍袁一六三零年十一月回来后,应该是和亲家商量了婚娶之事,而小鸾是极力排斥的,并且以没有准备好为由,想推迟婚期(这也是去世前说的“如何来得及”的原由)。而且为了这事和一向尊重的父母亲闹了情绪,所以她这么反常的自己把自己关了起来,而父母亲这时也只能由了她的性子,只求她能静下来回心转意。所以才有前面她父亲说的“朝夕左右”,和她自己说的“隐居”这两种极端情况同时存在的事情发生。

这里要提的是一六三一年有一件事情发生,对小鸾应该也颇有影响,在《天寥年谱别记》中提到一件事,尚书公子看到尚书府一个小吏的女儿非常有姿色,便要纳之为妾,但女子坚决不同意,于是她父亲便婉言拒绝了公子的要求,却没过多久就又找了个女婿,只是还没有举办婚礼。这让尚书公子怀恨在心,想尽方法拆散他们,再让人强行做媒,让她嫁给一个面目丑陋的农家人,当时所有人都在为这女的鸣不平,但大家看这个女的并没有怨言、也没有恨意。等到男方聘礼送到女家后,这个女的便从容的上吊自尽了,年仅十六岁。

随后,《天寥年諩别记》马上写了这样一段话:琼章房外有芭蕉数本,其作《蕉窗夜记》亦是寓言耳。

再看《蕉窗夜记》,写了两个绿衣女子的交流,先笑后愁,更是泪流满面,并留下了几句诗句,意思大致是女子情深不改,而有情人天各一方,让人神伤。其实此文寓意的就是前面这个故事,而不是寓意接下来说的在小鸾死亡两三天前,蕉叶无风自响,作鸣咽之声如人哭泣。而这两个绿衣女子,一人是前面故事的女主人,而另一人则为小鸾自己也。小鸾最后的结局其实在这里便早已种下。

一六三二年小鸾作《分湖石记》,上半部分写的分湖石前生、下半部分写的是分湖石的今世。

看后大有“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的兴叹,也有一切皆为天意的宿命论,这也是小鸾自己的人生观。叶家人都崇佛,小鸾更不例外,深具慧根的她早已看空了尘世,也看透了因果。

文中有“秋风吹芦花之瑟瑟,寒宵唳征雁之嘹嘹。苍烟白露,蒹葭无际”。可见芦花吹落的季节大至是夏末秋初,七月初七左右,成文也应在此时。而距小鸾离世仅有四个月。从此文可以看出,小鸾对太湖石的喜欢,还亲自搜罗、亲自布置,还作文记之,可见那时小鸾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都是可以的。

两个月后的九月十五日,小鸾正在教六弟和小妹《楚辞》,张家催妆礼送上门来。就是这一天开始,小鸾生了病。其实,好端端的,哪有想病就病之理,分明是小鸾不愿出嫁,是以称病。

哥哥叶世佺在《祭亡姊昭齐文》中说道:“临终扶坐,敛容正逝,弟辈皆得见妹之端化也。不至若三妹,生不知病状,死不得永诀。”这可以看出至死都说不出小鸾的病状,所以很多研究者说是肺病死亡,确实有待考证。

而父亲叶绍袁也四处向人家借钱为小鸾多置办一些嫁妆,小鸾看在眼里,对父亲说:“古时贤女出嫁,鹿车布裳也不觉得寒伧。父本贫士,何必讲究排场”?

其实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叶绍袁并不是普通人,怎么会如此讲究排场?这是一种赎罪心理,看着是为女儿大肆置办嫁妆,其实他知道女儿不愿出嫁,要推迟婚期,但他没能满足小鸾的请求,觉得对不起小鸾,而用这种方法来安慰自己;二是小鸾对婚姻的淡然,毫不在意,仿佛将要结婚的对象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或许她早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徒劳了。和她关系最好的大姐在小鸾婚期临近时写过一首诗:“画堂红烛影摇光,萧鼓声繁绕玳梁;频传䈴外催妆急,无语相看各断肠……”结婚没有祝福语,“断肠”却是心中意。

 





临终前




直到十月十日,夫家催娶,叶绍袁与张立平约好十月十六日迎娶。然后,叶绍袁到小鸾房中告诉她:“我已经答应了亲家,你赶紧恢复身体,不要耽误了婚期。”这就象是最后通碟,宣布了小鸾假病抗争的方法至此全部失效,哀大莫过于心死,这次小鸾没有说任何话,她母亲的回忆录里说:小鸾默然。就象前面自杀的女子一样,没有责怪、没有怨恨,因为她早已经有了决断。

父亲一走出门,她便问侍女:“今天几号?”答是十月十日。小鸾叹曰:“如此甚速,如何来得及?”现在的研究者往往解释为:婚期这么快就到了,身体没有恢复,怎么来得及啊?而叶小鸾的母亲也作了这样的解释:“未免以病未有起色,婿家催迫为焦耳。”

其实小鸾早有了坚定的想法,如果一定要出嫁,她就会舍去这个人生,小鸾叹的是两句话,而现在人们往往被误导,把它连在了一起做了解释,应该是:一是如此甚速;一是如何来得及?

如此甚速是说自己,小鸾叹了口气:这样的话很快了,我很快就会离开这个人世。如此甚速,没有褒意也没有贬意,非常的平和。

如何来得及?是她自己给家人她为什么要离开这个人世的理由和解释。我还没有准备好面对婚姻,你们要我在十月十六日成婚,如何来得及?

十月十一日天明时分,小鸾去世,去世前毫无昏迷之态,星眸炯炯,口念佛号,声音明朗清彻,这又哪是个病体。

母亲沈宜修在《哭长女昭齐》中写道:“前三女亡时,因其婚期在迩,日夕悾偬,又生平未曾经此,意中实无虞虑。直待亡后,惊悼悲骇,不知所出,悔云晚矣。”

这“生平未曾经此”是指什么?女儿出嫁?她大女儿都出嫁七年了,女儿托病逃婚才是她未曾经历的,这才有她“意中实无虞虑”这句话,因为她知道女儿的状态,心中不会想到会有什么问题。结果见到小鸾死时,才会惊悼悲骇,不知所出。最后还加了一句“悔云晚矣”,说明是对自己做的决定后悔了,事情是完全可以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的。

 







情深不寿。纵观小鸾一生,她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但往往越是深情的人,受到的挫折也就越多,更无法接受一些自己可以预期的悲惨结果。

死者已矣。小鸾的自杀无疑是个悲剧,但她这个时候是自由的,这个时候她不再害怕、不再忧虑,祈愿她返生归来:西去曾游王母池。琼苏酒泛九霞卮。满天星斗如堪摘,遍体云烟似作衣。骑白鹿,驾青螭。群仙齐和步虚词。临行更有双成赠,赠我金茎五色芝。









往期文章 点击打开



● 公园行思

● 有盖走廊里的那些细碎时光

● 会下雨的树

● 故乡柳 中国柳 世界柳

● 大垸有多大

● 何处是家园

● 致敬深圳

● 新加坡的老人们

● 安得广厦千万间

● 新加坡的女人们

● 远去的童年,远去的蜜蜂

● 他们为什么叫做驴行客

● 沙市今昔

● 欧洲琐忆

● 孙女蹦蹦

● 回头青

● 平原絮语

● 忆昔当年文学社

 倾听与歌唱

● 篱豆

● 最忆故园一碗酒

● 民办老师

 我的暴走,我的汗水与歌吟

● 在新加坡吃荆州锅盔

● 旅行的意义

● 那些年我们经历的错别字

● 寻访古绣林

● 童年的战争







昨天的回忆,今天的现实,

都是明天的历史。

感谢您的分享、点赞和在看---

动动手指,传递我们共同的

理念和价值。





诗与歌的旅行
无限欢歌来脚底千般挚爱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