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才发现,工作是没有意义的,其实90%的人40岁就结束了,其后是浑浑噩噩。人生最悲哀的事打了一辈子工,到最后发现是白活一场。

职场   2024-11-10 20:35   上海  
有个残酷的基因现象:当基因发现其主人不再冒险、奋进、斗志昂扬的时候,基因也不再主动分泌激素刺激主人。然后,基因会逐渐失去活力,最终消亡。
普通人的一生,人生大事就那么几件:读书,结婚,生娃。
读书是为了生存,也看看你上限有多高,有没有可能成为那10%的佼佼者,带领人类继续向前;结婚是为了社会的秩序稳定,也方便生娃;生娃是为了基因的延续。
而这3件大事,基本上40岁之前都会完成。没完成的,基因也默认你不会去完成了。
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大多怀揣着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踏入职场,工作可能意味着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经济独立、赢得社会认可等。
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到了 40 岁,可能发现自己日复一日地做着重复的任务,或者虽有晋升但也陷入了职场的各种复杂关系和繁琐事务中难以自拔。
此时,人性中对新鲜感、对真正能触动内心满足感的追求开始作祟。曾经单纯以赚钱养家等为目的的工作理由,在这个阶段已不能完全支撑内心对生活意义的渴望。
比如,一位从事多年会计工作的人,在 40 岁时可能突然觉得每天对着数字报表。
尽管工作稳定、收入尚可,但却缺失了那份最初对生活的热情与期待,感觉自己只是在机械地完成任务,仿佛工作只是谋生手段而非实现人生意义的途径,进而产生工作无意义的想法。
人是有惰性的。
40 岁时,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既有的生活模式,家庭、工作等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孩子可能正在成长,需要关注;老人也步入暮年,需要照顾。在这些责任面前,人们往往会选择维持现状,不再有年轻时那种敢于打破常规、去尝试新事物的勇气。
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改变所面临的风险似乎也变得更大。重新学习新技能、踏入新领域,可能会遭遇失败,而这种失败对于一个已到中年、肩负诸多责任的人来说,可能是难以承受的。
所以,很多人就选择了按部就班,在看似稳定但实则有些浑浑噩噩的状态下继续生活。
每天重复着简单的劳作,精神上逐渐变得麻木,失去了对生活更多可能性的探索欲望。
但是,人生其实是一个和衰老抗争的过程,和死亡抗争的过程,更是和基因抗争的过程。
每个阶段都有其价值。即使 40 岁产生了这些迷茫和悲哀的情绪,也不意味着后面的人生就注定如此。
我们完全可以在任何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小确幸,去尝试开启新的人生篇章,哪怕只是培养一个小小的兴趣爱好,也能为人生增添不一样的色彩,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
祝好。

序木
人生和职场,都值得聊一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