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海药业(600521.SH):原料药制剂一体化龙头,全球化布局加速中【华福医药|首次覆盖】

文摘   2024-12-20 17:39   上海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重要提示:通过本公众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华福证券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公众号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华福证券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请您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原料药行业周期底部向上,多重催化下长期成长空间有望开启。

2023年国内原料药产业受22年疫情相关订单导致的高基数以及下游制剂厂商消化疫情期间的库存影响,包括公司在内的多家原料药企业业绩出现短期波动。当前原料药产量单月同比增长明显,24H1国内原料药产量同比回正,出口量持续增长,或意味着原料药去库存已接近尾声,需求端有望提振。同时考虑到海外专利悬崖下仿制药原料药及制剂出海空间巨大,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企业有望充分受益。


公司是心血管及精神类原料药全球龙头,原料药业务持续拓展。

公司是全球主要的心血管及精神原料药供应商,截至24H1,公司通过CDE审批的原料药登记号66个,美国 DMF84 个,欧洲 CEP 证书 57 个,24H1原料药收入18.9亿元,同比增长19.5%。分品种看,心血管原料药是主要收入来源,2023年收入占比过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有望带动此类原料药需求量稳定增长。公司神经类、抗感染类等特色原料药近年来表现良好,业务结构多元化趋势明显,有望带动原料药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


制剂业务国内借助集采放量,海外提前布局专利即将到期重磅品种

国内制剂看,截至24H1公司已取得CDE批准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共 70 个。公司以集采为契机,大力拓展国内市场,共涉及 36 个制剂在国家集采中中选并快速放量;公司持续完善产品矩阵, 2023/24H1公司分别实现新获批产品 15/11 个。海外制剂看,截至24H1公司近百个产品获得美国 ANDA 文号(包括暂时性批准),公司提前布局具如列汀/列净类等有较大市场前景的药品并已取得FDA暂时批准,未来相关专利到期后有望实现快速放量。



风险提示
原料药价格下跌风险,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原料药及制剂销售不及预期,新品研发与推广不及预期。




1 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医药制造龙头,全球化布局加速中
1.1 老牌医药制造业龙头,产品涵盖原料药及下游制剂

公司是全球布局的医药制造业龙头,原料药与制剂一体化进程推进中。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9年,是一家集医药制剂和原料药为一体的制药企业。公司是中国首家通过FDA制剂质量认证并自主拥有ANDA文号的制药公司,也是首家在美国实现规模化制剂销售的中国制药公司。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公司与全球近千家制药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医疗健康产品。公司产品涵盖心血管类、精神障碍类、神经系统类、抗感染类等领域,是全球主要的心血管、精神类健康医疗产品制造商之一。



股权结构稳定清晰,陈保华先生为公司实控人。陈保华先生1989年1月开始创建临海市汛桥合成化工厂,并先后担任临海市华海合成化工厂厂长,浙江华海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华海药业有限公司,浙江华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裁,为公司实控人,截至2024Q3持有公司25.15%的股份。


1.2 收入利润稳健增长,两大核心业务盈利能力较高

公司营业收入及利润23年小幅波动,24年恢复增长。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1亿元,同比增长0.5%,实现归母净利润8.3亿元,同比下降28.9%,主要是受到23年原料药去库存影响以及制剂集采续标导致的价格下降。24Q1-3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5亿元,同比增长16.8%,归母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42.9%,公司业绩恢复增长。


原料药及成品药销售为公司核心收入来源。收入结构看,公司业务主要包括成品药销售、原料药及中间体销售、技术服务、进出口贸易等。其中原料药及中间体销售、成品药销售为公司两大收入来源,2024H1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1.5亿元及18.9亿元,占收入比分别为61.3%和36.9%,技术服务、进出口贸易等业务收入体量则相对较小。


毛利率及净利率保持稳定,制剂业务毛利率较高。分业务看,公司成品药销售、原料药及中间体销售、技术服务业务毛利率相对较高。2024H1年,成品药销售毛利率为 69.9%,原料药及中间体销售毛利率为49.3%,技术服务毛利率则为 69.7%。总体看,2024Q1-3公司毛利率及归母净利率分别为62.7%和14.2%,近年来毛利率和净利率总体维持相对稳定。

总体费用率维持稳定,财务费用受汇兑损益影响波动较明显。2018-2024Q1-3看,公司整体费用率呈现稳定趋势,其中2023年财务费用率较2022年有明显上升,主要系2023年美元汇率升值幅度相比较2022年同期较小,影响公司汇兑收益较去年同期减少。24Q1-3看,公司销售费用率略有上升,其他各项费用率出现小幅下降。


 
聚焦心血管及精神类特色原料药,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2.1 原料药量价边际改善明显,长期成长空间或有望开启

2023年国内原料药受下游去库存影响,产量下降。由于传统大宗原料药技术门槛低,早期国内传统大宗原料药产量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导致国内大宗原料药产能过剩,叠加疫情导致的原料药厂家产能扩建,国内原料药产能及库存出现过剩。2023 年中国药品原药产量342.7万吨,同比下降7.6%。我们认为,下降的原因主要是22年疫情相关订单导致的高基数以及下游制剂厂商消化疫情期间的库存导致需求下降。
原料药产量单月同比增长明显,去库存或已步入尾声。月度数据看,24年上半年原料药产量整体趋势向好,其中M4-M6产量同比增速分别为6.0%、10.8%、9.4%。累计值看,2024年1-6月我国化学药品原药产量累计约为179.2万吨,较上一年同比增长约为2.3%。24H1国内原料药产量同比回正,或意味着原料药去库存已接近尾声,需求端有望提振。



       24H1原料药出口量持续增长,出口金额持平,看好2024全年原料药出口情况2024年上半年,原料药出口金额213.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出口量看,24H1原料药出口数量同比增长23.4%,体现出下游需求的逐步回暖。从当前趋势看,我们认为2024全年原料药出口金额有望与2023年持平,显示出原料药去库存阶段或已接近尾声,需求端复苏较为明显,看好24年全年原料药出口量表现。

具体到心血管原料药价格来看,目前沙坦、普利类原料药价格处于低位有望企稳。沙坦类、普利类原料药是心血管原料药的主要品种,亦是公司原料药产品的核心品类。价格走势看,由于疫情导致的原料药阶段性产能过剩以及全球下游企业原料药库存水平较高,2023年下游去库存导致沙坦类心血管原料药价格显著回落,当前时点来看,随着下游去库存已接近尾声,需求端有望提振,我们认为心血管原料药当前价格已到相对底部为止,未来有望企稳回升。



      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带动心血管原料药需求量稳定增长,供需格局优化有望带动其价格回升高血压发病率与年龄呈现显著相关性,根据光明网相关报道,中国 1844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3.3%37.8%59.2%受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心血管类原料药需求量在全球和世界范围内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全球范围内,2022年消耗量前5大的沙坦类原料药合计消耗量为6420.6吨,2016-2022CAGR10.5%,而我国2022年消耗量前5大的沙坦类原料药合计消耗量为580.5吨,2016-2022CAGR15.0%。我们认为,未来心血管原料药需求端或延续持续增长趋势,叠加短期利空因素出清,供需格局优化有望带动心血管原料药价格回升。




2.2 心血管及精神类原料药全球龙头,业务结构多元化趋势显著


公司是全球主要的心血管及精神类原料药供应商,原料药及中间体业务表现稳健。原料药业务是公司发展的基石,截至24H1,公司通过国家药监局审评审批的原料药登记号66个,获得美国DMF84个,取得欧洲CEP证书57个。公司原料药产品以心脑血管类、精神类、神经类、抗感染类等特色原料药为主,逐步向消化类、呼吸类、抗肿瘤类、内分泌类等延伸,同时公司还是全球主要的普利类、沙坦类药物供应商。2023年公司原料药收入31.6亿元,同比下降3.9%,毛利率为47.8%,较上年上升0.7pct。2024H1原料药收入18.9亿元,同比增长19.5%,毛利率为49.3%。


分品种看,抗高血压类原料药(沙坦、普利)是原料药主要收入来源。2023年抗高血压类原料药收入17.3亿元,占比54.7%,为公司原料药业务基本盘;抗神经类原料药近年来增速较快,2023年收入9.8亿元,占比31.0%,其他类原料药包括抗感染、消化类、呼吸类、抗肿瘤类、内分泌类等,2023年收入4.5亿元,占比14.3%。


公司心血管原料药龙头地位稳固,2022年沙坦/普利类原料药出口量均位列第一。出口格局看,2022年国内沙坦类原料药重点出口企业主要包括公司、天宇药业、上海医药、CERTUS PHARMA和JCTECH PHAMRA LTDLTD等,其中公司以272.8吨的出口量位居第一;普利类原料药国内出口量来看,国内普利类原料药重点出口企业主要包括公司、浙江昌明药业、BASELUX S A、南京常信医药和浙江省化工进出口等,其中公司以49.0吨的出口量位居第一,且远高于第二位。品种上看,公司普利出口品种也较其他普利出口龙头企业更为丰富。


原料药全球化布局加速,国内+国外双轮驱动。作为全球主要的心血管类(以普利类、沙坦类系列产品为主)、精神障碍类及神经系统类(如帕罗西汀、左乙拉西坦、普瑞巴林等)原料药供应商,公司销售网络覆盖全球 106个国家和地区,与全球超千家制药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主要市场头部客户覆盖率近 90%。


中间体-原料药-制剂垂直一体化优势明显。公司以特色原料药及高级医药中间体为发展起点,同时将产业链向下游高附加值的制剂领域延伸,拥有从中间体、原料药到制剂的垂直一体化优势。在当前国家集采政策的推动下,成本控制成为仿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原料药-制剂垂直一体化所造就的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优势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公司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差异化竞争优势显著。



制剂业务国内及海外共同发力,加码创新有望迎来收获期

     制剂业务国内及海外共同发力,产品梯队持续完善。是公司转型升级战略的核心。公司作为国内制药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先导企业,在美国市场已形成包括自主销售、大批发商、终端连锁店和商业公司等多渠道的营销体系,销售网络基本覆盖美国大中型药品采购商;同时,公司将接轨国际的研发制造能力、质量优势等转化为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借助集采迅速打开国内市场,销售区域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截至24H1,公司近百个产品获得美国ANDA文号(包括暂时性批准),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共70个。

制剂业务收入稳健增长,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2023年公司制剂收入49.3亿元,同比增长4.5%,毛利率为68.4%。2024H1公司制剂收入31.5亿元,同比增长18.7%,毛利率为69.9%,近年来制剂毛利率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



分品种看,抗高血压类、抗神经类、抗艾类制剂是公司核心收入来源。公司制剂产品覆盖心血管系统、精神障碍、神经系统、抗感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抗肿瘤、内分泌系统等众多治疗领域。主要产品有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氯沙坦钾片、左乙拉西坦片、磷酸奥司他韦胶囊、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胶囊等。2023年抗高血压类收入22.2亿元,占比45.0%,为公司制剂基本盘;抗神经类2023年收入12.6亿元,占比25.6%,其他类制剂收入11.8亿元,占比23.8%,抗艾类制剂收入2.7亿元,占比5.5%。




3.1 国内制剂:借力集采放量,产品梯队持续丰富,打造零售分销新增长极

公司以一致性评价和集采为契机,大力拓展国内市场。公司积极参与国家及地方集采,借力集采实现产品放量。截至24H1,公司通过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含视同)产品共70个,销售区域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涉及36个制剂产品在“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及国采协议期满各省市接续”中中选,实现相关制剂产品的快速放量。


     集采续标影响逐步出清,多个集采未中标产品在续标中中选。2023年公司主要产品氯沙坦钾片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受集采续标的不利影响在24H1已基本消除,市场格局趋稳。公司原未赶上国采的多个品种在2023年各联盟地区/省级国采到期接续招标中中选后,快速放量,显著提高了市场覆盖率;2024年上半年联盟和省份续标工作持续推进,新增续标中选品种5个。
     新产品放量+新业态探索,有望为公司长期发展提供充足动能。新产品方面,2023年公司国内实现新获批产品15个,新增规格产品1个,为历年获批数量之最;2024H1,公司11个新产品上市销售,其中非集采产品如布南色林片等新产品上量显著,进一步丰富了公司产品梯队,24Q1非洛地平缓释片、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利格列汀片、注射用伏立康唑等新上市产品贡献销售额超1.5亿元,新产品持续导入并逐步上量,市场拓展初显成效。新业态方面,公司零售端持续发力,2023年公司优化事业部组织架构,加速零售业务布局,与70多家连锁药店达成战略合作,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新业务模式,有望打造国内制剂新增长极。


3.2 海外制剂:FDA禁令解除后业务体量快速增长

海外专利悬崖下仿制药出海空间巨大,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企业有望充分受益。当前世界范围内多个重磅原研药物专利陆续到期,以2023年美国专利悬崖到期前10大药品为例,其2022年销售额合计达337.5亿美元,原研药到期后的仿制药及生物类似药放量有望创造上游原料药及下游仿制药制剂的增量需求,有出海能力的原料药-仿制药一体化企业有望充分受益。
       FDA禁令解除后公司海外制剂业务快速恢复。2018年受缬沙坦杂质事件影响,FDA发布警示函,暂时禁止公司的所有原料药及使用其原料药生产的制剂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受此影响公司海外制剂业务出现下滑,2021年收入为7.9亿元。2021年11月,FDA禁令解除,此后公司海外制剂业务快速放量,2023年实现收入14.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9.6%。毛利率看,公司FDA禁令解除以来海外业务毛利率总体维持稳定。

公司在美上市制剂数量持续增加,多个产品市占率居前公司美国制剂业务截至24H1共计获得 ANDA文号近百个 (含暂时性批准文号),获批情况看,2022年上市制剂数量达到20个,为历年之最,2023年和2024M1-10分别获得8ANDA文号,美国市场产品梯队持续丰富。销售情况看,根据美国IQVIA统计(20246月数据),公司在美国市场销售的被纳入统计的58个产品中,32个产品的市场份额占有率位居前三,其中15个产品市场份额占有率位居第一。

持续优化销售渠道,提前布局专利即将到期重磅品种,公司海外制剂业务有望稳步增长。公司持续优化销售渠道,深挖新老产品市场潜力,稳步推进夏洛特工厂多个产品项目转移进程,为政府订单业务的进一步扩面做好准备。同时公司提前布局多个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药品,如针对II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列净/列汀类,目前已有卡格列净、恩格列净、利格列汀等多个品种取得FDA暂时批准,未来相关专利到期后有望实现快速放量,为公司海外制剂业务贡献显著增量。


3.3 持续增大研发投入,聚焦生物创新药与复杂制剂研发

      持续加码创新药及复杂制剂研发,研发投入近年来显著增加。公司重视研发,2021年后研发投入显著增加,2023年研发费用9.8亿元,同比增长6.2%。目前制剂在研项目超120个,生物药在研项目20余个,公司生物药、新药以及抢首仿、挑战专利等高难度复杂制剂等研发管线的布局持续丰富,研发创新性显著提高。

      生物创新药研发加速推进,有望开启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创新药业务是公司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战略布局,生物创新药方面,公司聚焦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相关疾病、肿瘤相关疾病的创新药研发,截至24H1,已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近40件,目前在研项目20余个,其中12个项目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同时,公司还积极探索布局联合用药、ADC等具有差异化和创新性的早期项目,聚焦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未来随着创新药管线逐步步入兑现期,公司二次增长曲线有望开启。

      打造“两大中心三大体系”研发格局,聚焦生物创新药、高端仿制药开发。公司创新科技体系包含“两大中心三大体系”,形成了以华海美国为前沿技术信息平台,以上海张江研发中心为自主仿创平台,以临海总部技术中心为基础技术创新和科技转化平台的创新体系,以湖北武汉研发中心为抗病毒药物研发平台,并设有杭州、南京研究院,搭建了高技术壁垒的先进的制剂技术平台,如透皮贴剂、脂肪乳、纳米混悬、软胶囊等,为公司研发由“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变奠定技术基础。

4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详参外发报告。


5  风险提示

原料药价格下跌风险:原料药经过23年产能过剩导致的跌价后,若后续下游需求减弱或上游产能过剩,则可能出现价格再度下降风险,若终端价格体系失衡,将对公司产品动销和业绩兑现造成影响。

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原料药企业若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可能导致额外的监管风险、订单延迟交付、下游客户丢失等经营风险,影响公司业绩。

原料药及制剂销售不及预期: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公司存在原料药及制剂销售不及预期风险。

新品研发与推广不及预期:若公司产品研发失败或推广销售能力较差则对公司造成较大经营风险。




本文援引自已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华海药业(600521.SH)原料药制剂一体化龙头,全球化布局加速中

对外发布时间:2024/12/20

本报告分析师:盛丽华(S0210523020001)

报告发布机构:华福证券研究所








医定药牛
跟踪医药产业发展趋势,挖掘A+H及N股投资机会——华福证券研究所医药团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