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江户时代的儒学家,江户时代中期的儒学家荻生徂徕是一个躲不过去的话题。
荻生徂徕1666年出生于江户,本姓物部,名双松,字茂卿,号徂徕,据说徂徕之号由来于《诗经》,《诗经》中有“徂徕之松,新甫之柏”的诗句,徂徕原为山名,位于山东泰山东南,后指生长栋梁之才的大山,其字“茂卿”也有“松林茂密”之意,“徂徕”、“茂卿”似乎暗示了后来徂徕致力于创办学校培养人才之志向。
徂徕的父亲原本是江户幕府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的侍医。但由于触怒了纲吉,被逐出江户,当时14岁的徂徕不得不随家人迁居到母亲的故乡上总国(现千叶县),自幼擅长学问的徂徕开始在这里潜心自学,他饱读四书五经等中国古典、佛典等,长达13年的潜心学习为日后徂徕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692年因父亲得到赦免,徂徕得以返回东京,时年26岁的徂徕在东京增上寺附近开设私塾,但难以维持生计,以至卖豆腐的邻居常常允许他免费吃豆腐来接济他。1696年徂徕受将军纲吉幕僚柳泽的赏识,被授予官位和丰厚的俸禄,自此他开始一边在柳泽的府邸讲学一边担当将军的顾问。纲吉死后,徂徕离开柳泽府,在今天的东京日本桥附近再次开设私塾讲学。1722年,56岁的徂徕得到八代将军德川吉宗的赏识,再次担任政府顾问,1728年徂徕于63岁死去。
徂徕最为著名的思想即是对朱子学的批判,他认为朱子学就是“基于臆测的虚妄之说”,他反对从朱子学的角度解释中国古典,提出用“古文辞学”的方法解释古典。徂徕的复古主张实际上受到明朝李攀龙等复古七君子的影响,明朝七君子提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唐中期)以后书勿读”,七君子复古的目的在于破除旧文学,创造新文学。而徂徕的目的在于批判长期占据日本思想及政治垄断地位的朱子学。
徂徕认为朱子学过于强调道德的力量,在长期学习朱子学的过程中他逐渐开始怀疑道德层面的朱子学说能否解决现实政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他批判讲究三纲五常的朱子学说过于压制人的天性。带着这种怀疑和批判意识,徂徕开始深入阅读中国明代复古派李攀龙等人的著作,很明显,与明朝七君子复古目的在于文学创作不同,徂徕的目的在于抛弃朱子学说,重新找出中国古典中的真正的精髓。
因此,他主张对儒家思想的解释应该立足于秦汉时期的古典文献,而不应立足于南宋以来朱子学的解释。徂徕认为通过古文辞学的方法找到古代圣人所制定的“礼乐邢政”,按照先王的圣人之道实行政治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他认为所谓“圣人之道”就是使得天下安定的治国术,具体来说就是古代中国理想中的君王尧舜禹所建立的政治制度,因此他认为儒学的使命就是追求政治上的天下太平,而不是追求个人的道德提升。也就是说徂徕的儒学思想极具政治色彩,他完全摒弃了道德层面的儒学意义。因此这一主张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古文辞学也就是徂徕提出的回归古典的方法
基于对压制人性的朱子学的批判,徂徕重视对个人及个性的尊重。他提倡农本主义,认为武士和商人都应该回归农业,这样才能挽救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而导致生活贫困的下层武士。他还向八代将军进言对犯罪之人废除残酷的流放制度,而采取监禁、拘留等限制人身自由的温和刑法,并主张录用人才不讲究身份等等。
徂徕一生学生众多,后世受其影响者也大有人在,江户时代著名的国学家本居宣长(1730-1801)就是将古文辞学的方法应用到了《古事记》、《日本书纪》等日本古典的研究上,成为日本国学研究的集大成者。荻生徂徕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幕末,其思想以其划时代性和影响力被后世称为“徂徕学”。
日本现代思想家丸山真男认为徂徕是江户儒学中“近代思维”的起点,丸山认为徂徕将文学、宗教等从朱子学劝善惩恶的道德解释中解放了出来,因此虽然徂徕主观上想要强化封建制度,但客观上其思维却具有近代意识。
作者简介:劉 紅,山东人,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日语专业,日本上智大学国际关系论博士,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日关系史。发表论文有《驻美大使胡适—知识人的对美外交》等多篇,翻译书籍有《中国漫游记》等多部。日语版合著有《地域世界史2 神奈川的关东大地震——100年后的视点》。现为法政大学外籍教师。
(来源:阳光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