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釜底抽薪的复仇,“刺激楼市”只是眼前的苟且,“制造业强国”才是诗和远方

文摘   2024-06-13 08:17   河南  

面对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要想实现伟大复兴,对外至少有三场恶仗要打。

其中科技战、金融战主要是和美国打,以芯片和人工智能为主的科技战老美占据绝对优势,现阶段我们在夹缝中能撑住就是赢。

金融战则是低血糖大战高血压,中国的低通胀低利率大战美国的高通胀高利率高赤字,美国国债和人民币汇率的极限拉扯把金融战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场恶仗就是产业战,主要和日韩、德国等制造业强国这些老美的小弟们打,尤其是被誉为工业明珠的汽车产业。这一局我们在部分领域占据相对优势,比如新能源车。

在前不久的大湾区车展上,华为的余承东和蔚来的李斌都认为,10年后全球前十车企将有一半来自中国,这并不是一时口嗨。目前吉利、奇瑞、长安、上汽已站稳20强,比亚迪已跻身前10。去年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这几年国产汽车工业的崛起是有目共睹,究其原因一是离不开咱们独特的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在顶层设计、产业政策引领下,大量资金、人才流向新能源领域,想不火都难。

反观西方,修个路建个桥都要拉扯上几年。当然这中间难免会有一些代价,比如早些年的新能源“骗补”,又比如许家印的恒驰、贾跃亭的法拉第都已一地鸡毛,死掉的新能源车企更是数不胜数。

第二个问题就是极致的内卷,这也是一大中国特色。不管是打工人还是做企业的老板,相信这两年都深有体会。汽车赛道有多卷这里就不多说了。最近有国有车企老总旗帜鲜明地反对内卷,直言卷下去不是办法,企业要盈利、要交税,要给国家做贡献。

乍一听,蛮有觉悟,细一品,又觉得怪怪的。

民营企业仿佛更能理解市场经济的精髓,比亚迪老总说,“卷”是一种竞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竞争才能产生繁荣,才能打造世界级品牌。一把手的理念大相径庭,这又决定了企业的差距。

国有车企是不是比民营企业交了更多税不得而知,但扛起民族汽车工业大旗的重任还是交给民营企业吧。至于国有厂商最好还是在温室里继续躺平,毕竟给了他们几十年的时间都不中用,市场换技术最后换了个寂寞。

目前全球前十大车企,有4家来自日本,2家来自美国,1家来自德国、1家来自韩国,1家来自法/意,1家来自中国。也就是说中国汽车工业上位受冲击最大的将是日本。

中国与西方工业战的第一回合就是中国车和日本车的决战。

与强势崛起的中国汽车工业比,日本汽车工业早已显出疲态。最近日本有5家车企被爆出安全数据造假丑闻,在造假上日本企业算是惯犯了。“日本制造”的光环正黯然失色。

长期以来,国人对日本制造的态度很矛盾,甚至是两个极端。不少人带着很厚的滤镜看日本,认为日本的月亮就是圆,制造的产品就是好,甚至坐飞机跑到日本抢马桶盖,日本车在国内更是大行其道,像汉兰达等车型要加价才能得到。也有不少老板还把日式企业管理奉为圭臬。

这背后,不可否认日本的东西确有不少可取之处,但也不乏有些跪久了,不知道怎么站起来的“精日”分子。还有一些人夹杂着复杂的民族感情,认为凡事和小日子有关的都要抵制,一个极端案例就是十多年前发生的打砸日本车事件。

这种“U型”爱国观同样非民族之福。除了直接爆发战争,在日本引以为傲的工业制造上击败日本,才是对日本最酣畅淋漓的复仇。

人多地狭缺资源,但日本还能在过去一百多年稳居列强之林,靠的就是强大的工业制造。工业可以说是日本的立国之本、富强之根。

二战后期,日本本土几乎被美国炸成筛子,广岛、长崎两座工业城市更是被夷为平地。但在战后短短二三十年,日本工业制造不仅成功崛起,还把战线推到美国本土。七十年代日系车一度占到美国进口汽车的76%。时至今日日系车在美国的整体市场份额依然高达35.5%,丰田更是力压通用和福特两大本土巨头。

九十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虽然GDP30多年不涨,但经济总量也没掉队,长期保持在世界二三的位置。大家有没有想过这背后的原因?左手工业制造,右手资本投资,单是日资海外净资产规模就已和日本GDP相当,日本在海外又造了一个日本。

根据日本经产省的数据,截至2021年跨国经营的日本企业海外子公司营收占比达82%,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56%,这是相当炸裂的数据。这就好比本来你工作前景暗淡、面临降薪,要紧衣缩食,结果你副业做的风生水起,你还会焦虑么?不会的。这是日本全球经济地位和“失去的三十年”给人一种强烈反差感的本质原因。

所以我们只有在更多的工业制造领域击败日本、抢夺他们的市场,才是对小日子的釜底抽薪。如果失去工业制造优势,日本将真正沦为一个二流国家。

19世纪的中日可谓同病相怜,同样都是被列强撬开大门被迫看世界,此后命运却是云泥之别。中国的汽车工业更是比日本晚了五六十年。新中国成立初,我们一无所有,第二产业占比仅20%,全国合格的工程师4万人都不到,工业基础水平可以说连印度都不如。此后三十年,通过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逐渐建立起了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一汽、上汽、二汽也就是现在的东风,纷纷成立,汽车工业完成打地基阶段。此阶段的工业主要以生产性的重工业为主,既不大也不强,只能说勉强存在。

改革开放后这几十年,我们通过引进外资、三来一补等,一跃成为世界工厂。但此时,在全球产业链上,我们处于制造业微笑曲线的最低端,中国是工业制造业大国,但远远称不上制造业强国,国产品牌更是难上台面。还拿汽车工业来说,高层最初的本意是让外资与国有企业强绑定,通过“市场换技术”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进步。

出发点是好,但却低估了国有汽车厂商的惰性。既然可以躺着赚钱,干嘛还要努力奋斗搞那么累?所以长期以来,中国市场都是合资品牌的天下。2009年之后,中国分别取代日本和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但销量主力主要是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而这些外资品牌,也是一副“给你什么就买什么”的高高在上,甚至把在海外市场淘汰下来的技术用到合资车身上,照样能大卖。至于国产车,能卖出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便宜,基本上没什么产品力可言。

直到近几年,新能源车风口大爆发,造车新势力和比亚迪等民营车企,大规模砸钱搞研发,凭借技术红利一跃而起,对客户需求的研究上,更是降维打击。在不讲武德的一通乱杀后,才算是真正打痛了那些不思进取的合资品牌和国有厂商。如今连BBA都被迫低下高傲的头,打折降价,放在前些年你敢想?

曾经风光无限日系车,在国产车的凌厉攻势下,也是节节败退。2020年日系车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还高达23.1%,到今年短短三四年已下滑到12%,广汽本田更是成立26年来首次裁员。

反观自主品牌,短短四年,市场占比从38%大涨至61%。所以回过头再看“卷下去不是办法”、“卷价值不卷价格”、“要盈利交税”等言论,我们要多一个心眼,说好听的这是输不起,说不好听点,这可能是在转移矛盾,拿消费者当傻子。

现在很多人买国产车,不仅是因为低价,关键还是产品力追上来了,驾乘体验又好,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又好又便宜干嘛不买。如果只是单纯的低价,早些年国产车也很便宜,为什么大家不抢?这么简单的道理,但有些人就是不希望我们懂。

至于你为什么竞争不过别人,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真正该做的是知耻而后勇,而不是搅混水、带节奏。

自主品牌与日系等合资品牌的对决,目前主战场主要在国内,但随着汽车出口猛增、及自主品牌在海外加快布局,一场“工业世界大战”在所难免。这也将是中日工业制造业之争的天王山之战。在局部战场,中日汽车的对决已提前迎来赛点。

近日日本汽车制造商铃木、斯巴鲁双双关闭了在泰国的工厂,理由是销量持续下降,产量不足、效率低下。根本原因还是中国自主品牌在泰国市场的强势崛起对日系车造成冲击。今年电动车在泰国的销量占比将达到27%,其中70%的蛋糕被中国品牌瓜分,日系车仅6.6%,真就是喝口汤。

而在家电、电子等工业领域,中国企业在十多年前就打响反击战,并把战线反推到了日本本土。曾几何时,日本的东芝、日立、松下等曾是国人购买家电时的首选,但现在基本上都已被国产替代。在日本国内,中国冰箱品牌的市场份额已达28%,是十年前的两倍;海信和TCL两大中国品牌,已经在日本电视市场拿下21.4%的份额。有报道称日本大卖场中约有70%的家电都是由中国厂商生产。

还好日本没有特朗普,不然看到这种局面怕是也会高喊“让日本再次伟大”。

“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不拼爹,不拼娘,只拼命”。卷既是中国制造的无奈,也是其恐怖之处。只有卷才能有技术的突破,产业的升级,优秀的产品才可以诞生。过去的家电行业、国产智能手机到如今的新能源车,都是这么一步步卷出来的,道理很简单,温室里是养不出狼的。

前阵子网上有一个话题争议不小:汽车产业是否超过房地产成为第一大产业?然后有人列一堆数据反驳。其实这种数据层面的对比,没有任何意义。

房地产很重要这不假,但它的本质作用,说白了是国家向民众进行的一轮大规模融资,融资之后的投资才是最关键的。但若在这个过程中国人眼里只有房地产,民众、开发商、银行、地方政府满脑子都是炒房,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个人,都很危险,可以说是舍本逐末。

美国靠科技和金融立国,日韩、欧洲靠工业制造业立国,我们呢,难道要靠房地产么?纵观历史,没有一个国家是靠房地产从发展中国家变为发达国家的,原因很简单,房地产只能收割自己人,制造业才能收割老外,窝里横不算本事,在外面横才是本事。

为什么楼市在ICU都躺这么久了,国家不愿意再来一次简单粗暴的放水救市?为什么在社会普遍认为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一直在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All in电动车、锂电池和光伏“新三样”?

个别从业者可以屁股决定脑袋,为房地产摇旗呐喊,动不动就是楼市重大利好。但国家要算大账。国家“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一直没有变,绝不是要走回头路,前些年下大力气整治房地产,表面是为了防风险,但最根本原因是过度繁荣的房地产,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并对实体经济产生反噬效应,社会上下眼里只有炒房赚钱,先买房者心里想的总是让后买房者交上一份“进城税”,这是社会的一场大病。

钱流不到实业、更难支持产业升级,这才是问题所在。长此以往,不需要美国搞美元霸权等阳谋和拱火地缘危机等阴谋,我们自己就把自己玩废了。

近些年对楼市扭扭捏捏的政策态度像是在挤牙膏,虽然当前迫于形势开始救楼市,但整体思路仍是“托而不举”,降首付、降利率、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本质上是期望民众能花的钱国家就不花,省出来的钱导向实业和资本市场,让中国赢得这场制造业天王山之战。

“刺激楼市”只是眼前的苟且,“制造业强国”才是高层的诗和远方,如果你看不清这一点,必然会对未来的政策趋势形成明显误判。

楼市与实业是反比关系,而资本市场和实业是正比关系,一个繁荣的资本市场,不仅可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也能用真金白银鼓励管理者去更好地经营企业,以期获得更高的资本收益。

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为何能独步全球,就在于它们与资本市场有着良性的共振,相互成就。进一步来说,只有中国制造业变得更强,才能无惧美国“脱钩”,才能让一些外资即便想离开,也很难离开我们。道理很简单,钱本身不是财富,能买到货的钱才是财富,现在一个手上有货,一个手上有钱,你更愿意跟谁混?

如果有一天,中国企业能像美国的科技七姐妹,日本德国的两田一众那样挣全世界的钱,中国的房价自然不会差到哪去。“保房价还是保汇率”只是短期政策选择的难题,长期来说,制造业出口和汇率保住了,房价自然就保住了。

还是那句话,“刺激楼市”只是眼前的苟且,“制造业强国”才是高层的诗和远方,如果仅仅盯着楼市等消费刺激力度不够导致的暂时性经济之痛而整天怨天尤人,这样的格局就显得有点太小了。

制造业是人,房地产是地,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你的抱怨不值分文,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凝聚力,才是西方国家最害怕的事情。

英国落寞、日本迷茫、苏联解体,在这辉煌战绩之下,美国人有理由相信全球再无敌手。面对中国,美国当初根本不屑于用对付苏联的办法对付中国,不屑于和中国搞什么两极冷战,反而主动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经济金融体系,因为他没理由不自信。

美国自以为预判了一切,但多年后它会发现,这可能是他最后悔的一个决定。

往期精彩回顾:


房价为何看上去没跌很多?

用更大 的债务,解决债务问题

取消公摊?

万科,从“活下去”到“活不下去”

学区房和高考

央行放水印钞,给了2024年中国楼市一丝曙光?

祸起百亿赌局,万达卖子求生,王健林最后一战

“烂尾楼”和“保交楼”,难点在哪里?

“毒土地”事件,谁是地产下行周期的过错方和买单者?

亚洲货币贬值潮,中美金融大决战

恒大坐实造假,谁慌了?

允许外资100%持股银行保险,迫不得已?

经营贷,雷声滚滚

存款利率会持续下降,解读中国的“利率双轨制”

日韩带头,中国反超,东亚加速的人口危局!

经济问题,根本不在经济本身

一场意外的直播:董宇辉压力山大  俞敏洪未达预期

贾玲,用身体与资本对赌

美国改变科技封锁策略,对中国芯片下了狠手

人民币“无锚时代”,银行业的困局与迷茫

中植系事件的背后,是乱象丛生的金融市场

人民币,许家“印”



汤山老王
大道至简,让经济和投资不再复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