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失业,刻不容缓

文摘   2024-06-18 20:50   河南  

35岁失业了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格力董明珠给出的建议是:“去创业呀” 。有人说这是“新时代的何不食肉糜”。

没人聘你就去创业,没人听你唱歌就去参加格莱美,没人看你的电影就去参加奥斯卡。

5月份代表经济活力的M1狭义货币同比下降4.2%,前所未有的难看。M1是整个社会流通的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它大幅下降代表企业的投资意愿和人们的消费意愿不高,在这背后,是就业低迷和收入下滑。

与此同时,曾经把裁员叫做“毕业”的京东最近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向对下属以兄弟相称的刘强东重新定义了他著名的“兄弟”概念:“凡是长期业绩不好,从来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随之而来的是午休时间缩短,考勤制度调整,人员优化等。我一位在京东工作的朋友今年6月份合同到期,京东没有跟她续签,等于变相被裁。她是位37岁的程序员,但她可不是不拼搏,996算什么,夜里12点回家对她来说也是家常便饭。只能说企业确实养不起这么多人了,无论你是不是兄弟。

以前,失业了大不了去开网约车。但最近深圳、重庆、苏州等多地发布了网约车风险预警,运力已经远超需求,多地日均接单量不超过20单,跑10个多小时一天收入只有200块钱。

近三年来,网约车的订单基本上稳定在每个月7亿单左右,打车需求不再增加,但驾驶员的数量从2020年的289万增加到了现在的680万,单单2023一年,网约车司机就增加了148万,相当于一个中型城市的常住人口。数据显示,90%的网约车司机每天在线时长超过12小时,其中63%的月均流水在8000元以下,所以平台和相关部门只好下场劝退新人注册。

再说外卖小哥。2019年,全国有700万外卖小哥,现在已经达到了1300万,几乎翻了一倍。虽然全国总人口中本科生比例只有4.4%,但外卖小哥的本科率已经达到了30%,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学历群体,以前点外卖的现在送外卖了,灵活就业的蓄水池满了,干脆溢出来了。

全社会的失业率到底是多少呢?官方统计的失业率只有5%,似乎和人们的体感有较大温差。这是因为我们的失业率统计中有很多情况并不计入失业。

比如农村人口只要有地种,就不算失业,即便农民一家六口人种两分地,也算有工作,所以理论上农民一生也不会失业,这要感谢农业这个就业蓄水池。

再比如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也不算失业,因为从来没有得到过工作,何谈失去呢,听起来也很合理。

再比如不管什么理由,降薪也好,工作量猛增也好,你选择不上班了,那是你自己的原因,这当然也不算失业。

最后一大块,比如刚说的外卖小哥等灵活就业者当然也不能算作失业。

所以这个5%的失业率可能低估了目前失业的真实现状,但有其他一些数据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一个就是招聘网站的用户人数。以Boss直聘为例,去年9月15日,4700万人同时在刷这个网站,导致服务器宕机了,找工作的人太多了。

去年一年新增4900万用户,于是这家公司去年净利润达到了将近11亿,同比增长925%,是成立以来业绩最好的一年。要知道2021年,Boss直聘亏损了10亿元。但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就有5.3亿,达到了去年的一半,再想想今年史无前例的1179万的毕业生,Boss直聘的好日子真是一眼看不到头。

另一个数据是税收收入。今年1~4月,全国税收总收入6.69万亿元,同比下降4.9%,第一大税种增值税同比下降7.6%,增值税作为生产环节征的税,说明企业生产活力在减少,这直接影响就业。

另外,2024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刚好超过了GDP的5.3%的增速,表明中国居民民收入的水平在显著提高,且比经济增长还快,稳中向好的趋势没有变。但同时,一季度个人所得税收入却下跌了15.9%。看起来很矛盾,个税下降幅度很大,而且不是一些类似二胎税收减免等微调的税收政策所能解释的。

那怎么解释这种矛盾呢?

我想主要是因为个税起征点5000元以上的群体很多在被优化,民企国企公务员都在降薪,个人所得税减少很正常,但是怎么解释居民总收入在增加呢?唯一的解释就是之前高收入高税率群体虽然减少了,但低收入低税率甚至免税群体收入显著增加,说明共同富裕提前实现了,喜大普奔。当然,也要感谢统计局同志们加班加点的工作。

从去年开始,各种房地产刺激的大招不断出来,但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只是局部城市激起了一些小水花,成交量有所放大,但整体的房价并没有企稳,这只能说明大家对未来的工作收入预期没有改善,还是不敢买房。

就业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从微观上,它是一个个家庭的衣食住行、孩子学费、车贷房贷;从宏观上,它是金融体系的安全,房地产企业的安危,乃至众多行业的生死。

高层当然掌握着较为精准的数据,5月底的政治局会议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这句话值得琢磨,促进就业要结合鼓励创业。没有人愿意创业,大家都卷体制内的话,哪来新的就业机会。这是一个信号,好像有一段时间没听到大张旗鼓鼓励创业了。

10年前的“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在风险投资的助力下,网约车外卖短视频等巨头都冒出来了,他们不仅成为了现象级的企业,还创造出无数高薪的就业机会。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互联网大厂等这些前些年创新的排头兵,这两年变得特别保守,甚至有点体制内的味道了,领导让干啥就干啥,如果领导说的大家不太认同,那就帮助领导论证,论证不了你就走人,我想大厂的员工们都有所体会。

资本是有扩张本能的,现在的收缩姿势怎么来的呢?有人说,像京东阿里这样的大厂是因为消费降级,东西不好卖了只好裁员,但想一想消费降级难道根源不是收入下降吗?

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是正常的,但当大量企业都出现了降薪裁员的时候,简单的一句优胜劣汰恐怕就解释不了了。为什么个人和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创业欲望,甚至说动物精神都不足了呢?

最近,最高层提出了一个犀利问题,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新增数量为什么大幅下降?所谓独角兽企业,就是估值在10亿美金以上的初创企业。初创企业有这么高的估值,说明他们有着比较高的科技创新含量,没有科技创新至少也有模式创新。

2017年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超过美国,但之后被美国越甩越远。主要原因创业的氛围不够了,而且风险投资不敢玩了。这几年风投行业几乎团灭,美元基金干脆退出,国有资本不太可能进入初创企业,剩下的就只有既不想消费也不想投资的巨额居民存款了。

4月30号的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风投被写进高层会议很罕见,风投的背后是什么?就是创业。这是要再一次掀起创业的浪潮了吗?

这些政策让人看到了高层再次激活市场主体活力的愿望,还有一个更大的信号值得关注,也许是要再次发力改革,重新定位市场与政府的关系。5月份在济南,针对7月份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举行了一场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座谈会。最高层领导亲自主持的类似座谈会,迄今只有三次,一般都发生在改革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这次座谈会引起高度关注的是经济学家周其仁受邀出席。

北大教授周其仁的学术符号是“改革派”,主张改革开放,支持市场经济。作为一位研究产权、理念偏右的经济学者,他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过许多论述。

比如:政府有可能高高在市场之上,也有可能谦卑地落到市场中来,还有可能落到市场的底部去。如果顺着这个方向走,经济会发展起来,会有持续发展的前景。但是如果反过来,国家重新要飘到市场的上空,要凌驾于市场,既要提供较少的服务,又要获得很大的税收和其他收益,那会影响发展。

总之,周其仁强调市场的重要性以及要约束行政权力的重要性。这次最高层针对三中全会的重要座谈会让改革派出现,而且是安排在现场三位经济学家中第一个发言,这可能不是偶然,至少表明某些建议“已经被听到”了。

与改革派相对的,学术界另一派叫保守派,过去几年,保守派似乎更占上风,也就是更多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房地产三道红线、治理资本无序扩张,行政手段发挥了更多的作用。如今经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改革派会重新走到台前吗?

单从一次周其仁的出现就能盖棺定论肯定是武断的,但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特别是7月份的三中全会到底会有什么样的蓝图出来。

在5月份的在座谈会上,周其仁的发言主题为“提升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什么是改革获得感?首先得有改革,然后还要有获得。再宏大的发展蓝图和改革设计,也要落实到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上。当下还有比提高就业和收入更重要的群众利益吗?

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激发企业活力,这个步子肯定要迈出去,但这就像是中医的调理去病根,来得慢,需要时间。不过在中美科技和经济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时间对中国经济也是相当重要的,那么短期能见效的西医方法是什么呢?可能就是用更大的力度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

从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可以看出,需求不足带来通缩和失业问题,反过来再加剧需求不足,产生旋涡一般的螺旋式下跌,付上了几十年的代价,我们不能把日本踩过的坑再踩一遍。在居民、企业和地方政府杠杆率已经没有上升空间的情况下,只能靠中央财政来加杠杆,把钱花出去。

那么,中央财政加了杠杆之后,把钱花在哪里能产生最好的效果呢?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经验就一直是投资,只要经济一低迷就加大基建房地产投资,但这条路现在不好使了。一是房地产从总量上过剩了,基建呢,能修的路、能架的桥都搞得差不多了,再弄就是赔本赚吆喝。

过去两年,思路稍有调整,社会投资选择的是更多往制造业砸钱,但因为内需不足,中国老百姓消费不了那么多的产出,大量的中国制造需要出口海外,成为全世界更大更大的工厂。

但世界不是一个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利益,特别是欧美国家,为了保住就业,他们对中国制造屡屡亮黄牌,比如欧洲最近宣布,要对中国的电动车征收百分之十几到三十几的关税。

美国1个月前就已经宣布将电动汽车的关税由目前的25%提升至100%。但因为北美市场本身中国品牌汽车进入不多,整体影响不大。但欧洲市场不一样。2023年中国汽车对外出口中,欧洲占比达38%,远超其他地区。据测算,如果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平均加征20%左右的关税,可能导致进口量减少四分之一,中国车企将损失40亿美元的收入,我们不得不重视这对中国所谓新质生产力的影响。

如今,欧洲的政治在右翼化,美国总统选举特朗普胜算不小,贸易保护主义仍在全面笼罩着世界经济。中国制造的实力虽在不断升级,通过增加投资,制造业强国,扩大出口挣钱,来解决就业的这条路逻辑上是顺畅的,但却过于依赖国际政治经济生态,可以说,主动权不完全在我们自己手里。

不久前美国的财政部长耶伦访华时,一再提出中国制造产能过剩的问题,就是要打压我们的制造业和出口。

当大规模出口遭遇了贸易保护主义大棒时,我们还有其他招吗?

最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上发文,说他不理解中国为什么不愿意给居民家庭发钱消费。克鲁格曼号称经济学界的毒舌,更重要的是,他的预测特别准。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相关事件,克鲁格曼17个说对了15个。再比如2022年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预测美国将在2023年陷入衰退,只有两位学者例外,其中一位就是克鲁格曼。

以前克鲁格曼只要一批评中国经济,我们的学者就会举起爱国大棒群起而攻之,但今年他再谈中国经济时,我们的学者却集体沉默了。克鲁格曼说:

“中国经济面对目前的困境,最显而易见的解决办法是将更多收入转移到家庭,从刺激生产变为刺激消费,增加居民收入。但中国专家对此却显得不情不愿,我非常想让中国的专家来解释这种不情愿的原因,是因为地缘政治?还是因为担心中国人会变得懒惰?如果不这么做,中国目前剩下唯一的出路就是维持巨额贸易顺差,但是无论是拜登还是特朗普都会加征关税”。

居民消费的重要性确实一直不算高。中国消费占GDP的比重40%,远低于世界60%的平均值。美国将近70%,就连印度都达到了60%。国内其实也有很多学者多次建议全文发钱刺激消费,基本逻辑是,大家没钱消费,国家先让利发钱,强行给大家的钱包充值,把这第一脚先踢出去,大家消费增加,企业收入就能增加,然后企业增加雇人,大家收入增加进一步增加消费,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这样能与通缩的向下螺旋形成反作用力。

那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投资上砸钱,就不愿意给大家发钱来增加消费呢?这与我们历史发展的惯性有关 。

建国70多年包括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济政策,一直是扩大生产来推动经济发展,比如分税制改革后我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只要企业在生产,这个税就能收得上来,因此管理者长期形成了一种迷信,认为生产才能创造价值,消费并不创造价值,甚至只有少消费、少花钱才能积累财富。

另外,现在经济增速放缓、政府收入下降,要让政府发钱给居民增加消费,许多人认为这是坐吃山空,会让人们变懒,只想等着发钱,不想生产和工作,这样会让经济更糟糕。这是目前社会的普遍看法,所以有了“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等说法。

但现在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了,比如前面讲到的增值税都开始大幅下降的当下,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转变一下思路了?总不能年年靠着大幅增长的罚没性等非税收入来弥补。

有一则寓言故事:

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有一位哲人教导它们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觉得有道理,迅速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结果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从此一蹶不振。

现代经济学鼻祖凯恩斯说过,生产出再多的产品,没人消费就是废品,消费能力决定经济规模。这让我想到了创造了经济学名词“涓滴效应”的美国作家威尔罗杰斯说过的一句话:“水会往下渗,但钱是向上走的,无论如何只要将钱给底层人民,夜晚降临前富人就能得到这些钱”。

一个经济体里的富人主是企业家,普通人的消费才会使得钱流到企业家那里,如果企业家觉得没人消费,他们拿到钱要么存起来,要么跑路,社会就业不可能好;但如果他们认为生产的东西有人买,他们就会扩大生产,招聘员工,提升老百姓的收入,使得自己的产品更好卖。

企业家的这两种预期就是两种完全相反的且自我强化的循环。但很明显,我们现在处在存钱和跑路的循环中。

我曾经给大家讲过一个小故事,一个煤矿的矿工失业在家,冬天家里很冷,他的女儿问他为什么不烧煤取暖,这个矿工说,爸爸失业了,没钱买煤,女儿又问,你为什么会失业呢?这个爸爸说,因为我们生产的煤卖不出去。

说归到底,发展经济的最终目标不就是改善人们的生活吗?我们996加班工作,给全世界人民生产出无数价廉物美的煤,自己却没有能力消费,这样的经济发展又有何意义呢?

放眼世界,的确有些国家,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因为福利养了懒人,但跟这些国家相比,我们还在另一个极端上。这就像自行车还没骑上,你就说法拉利不好开。

提升社会的消费能力,其实我们还有很多牌可以打,比如增加几亿农民的保障水平,让他们不用因为担心养老和生病而不敢花钱。

总之,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现在越不敢花钱,老百姓就越没有工作、越没有钱的恶性循环。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希望能落到实处。

往期精彩回顾:


房价为何看上去没跌很多?

“刺激楼市”只是眼前的苟且,“制造业强国”才是诗和远方

用更大 的债务,解决债务问题

取消公摊?

万科,从“活下去”到“活不下去”

学区房和高考

央行放水印钞,给了2024年中国楼市一丝曙光?

祸起百亿赌局,万达卖子求生,王健林最后一战

“烂尾楼”和“保交楼”,难点在哪里?

“毒土地”事件,谁是地产下行周期的过错方和买单者?

亚洲货币贬值潮,中美金融大决战

恒大坐实造假,谁慌了?

允许外资100%持股银行保险,迫不得已?

经营贷,雷声滚滚

存款利率会持续下降,解读中国的“利率双轨制”

日韩带头,中国反超,东亚加速的人口危局!

经济问题,根本不在经济本身

一场意外的直播:董宇辉压力山大  俞敏洪未达预期

贾玲,用身体与资本对赌

美国改变科技封锁策略,对中国芯片下了狠手

人民币“无锚时代”,银行业的困局与迷茫

中植系事件的背后,是乱象丛生的金融市场

人民币,许家“印”



汤山老王
大道至简,让经济和投资不再复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