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牛市,像极了1999年!

文摘   2024-10-04 05:16   加拿大  

 

人在景区,心在股市。

大家每一天都活在上涨的恐惧里,无论踏空者怎么说服自己,说没有基本面的支撑股市不可能有大行情,股市就是天天涨得让你怀疑人生。成交量更是大得可怕,国庆节前一天两市成交2.6万亿,比上海一年的GDP还多20%,短短五天翻了五倍。

而在场外,券商在以环比十倍的增速开户,年轻韭菜们都在蠢蠢欲动。连去年在中国股市被暴打出局的国际资本贝莱德也放低了身段,上调了中国股票的评级,可见资本没有祖国,有利润的地方就是资本的祖国。

对股民来说,这也许是第一次不想放假的放假,看着狂飙的港股、看着新加坡富时A50指数的强烈赚钱效应,他们实在无法找到休假应有的姿势,实在有一种浪费时间的不适感。

为什么一切来得这么迅猛和夸张,让人猝不及防,甚至很多机构都踏空,这是真实的世界还是楚门的世界呢?

新韭菜们恐怕还不熟悉A股的性情,再强的研究能力、再牛的风险控制,在中国股市面前也只是花拳绣腿,这里最需要的是拿捏情绪和人性,这恰恰也是普通人最欠缺的能力。

中国股市诞生于1990年,今年34岁,和我同岁,也算正当年,但它从来都没有过哪怕一次四平八稳的慢牛行情,每一轮都是轰轰烈烈的疯牛以及随之到来的一地鸡毛。

过去30年六轮牛市指数都在一到两年内翻了一番以上。在这些牛市里挣到钱的少数,都是关键时候从不恋战、能果断离场的狠人,因为他们知道在A股从来没有稳稳的幸福,只有暴涨的快感。

回顾历史,跟现在这轮牛市最像的恐怕就是1999年启动的“519行情”了,无论从宏观经济背景、牛市启动原因,以及上涨速度,可以说是如出一辙。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惊人地相似,今天的内容就是让大家通过重温那场二十多年前的波澜壮阔,能够大体预判本轮牛市可能的发展。

1999年519行情之前中国宏观经济也是陷入了极度低迷,这一切都要从九十年代初期说起。1992年初,邓公南巡讲话,给摇摆不定的开放方针打了一针强心剂,全国人民大干快上,随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度超过了60%,这也为后来的新一轮通货膨胀和产能过剩埋下了伏笔。

1994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4.1%,这还是统计局的数据,可以用夸张来形容。就当经济过热开始再一次威胁改革成果之时,决策层开始大刀阔斧地实行紧缩政策,发布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史称紧缩“十六条”,简单说就是严控货币发行、以及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比如快速加息、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宏观管理,控制基建投资规模等等。

这段时间像极了2020年开始的对房地产“三道红线”、互联网和教培行业等治理整顿,更像的是,之后“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中国特色。

从96年开始,前期过快投资产生的产能过剩的问题显现,加上产权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国企人浮于事,效率低下,39个大行业其中19个全面亏损,1994年国有企业总体净盈利还有900多亿,1996年上半年就变成亏损130多亿,国企已经到了不改就死的局面。

于是国企改革拉开了序幕,说白了就是最初版本的“砸锅卖铁”,这背后是数千万人的下岗。屋漏偏逢连夜雨,1998年还长江淮河等流域还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暴雨和洪灾,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度跌至千分之十以下,可以说这是90年代最艰难的一段岁月。

祸不单行,内部出问题的同时,外部不利因素也开始集中显现。在我们内部化债去产能的关键档口,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基本盘出口,导致到98年出口开始负增长,让中国经济化债和去产能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虽然当下中国出口在数据上表现亮眼,但集中在个别领域,西方国家对中国商品出口的围追堵截,同样使中国面临着和九十年代末相似的外部条件。1999年GDP同比增速降至7.7%,物价水平也持续下降,1997-1999年PPI连续31个月负增长,彼时绝大多数老百姓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通缩,但通缩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彼时,全球也处在美国的加息周期,叠加亚洲金融风暴,外资大量撤出,也让我国当时借了不少外债的企业面临困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海南开发银行和广东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它们都是因为高度借贷投机房地产而遭到清算,我们用一种让外资大跌眼镜的魄力宣告了,在中国,没有什么大而不能倒,以此来整顿金融秩序,当然这也带来了当时连续多年房地产投资和信贷市场的萎靡不振。

大家记住一句话,我们看到的大多数行动,没有那么多的深谋远虑,更多的只是迫不得已。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货币政策总是冲在最前面,早在1996年,央行就开始不断降息,利率从超过10%,降低至2.25%,但单一的货币政策没有产生明显作用。企业该不借贷还是不借贷,经济陷入通缩风险。这个时候简单的货币政策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大家不愿借贷投资消费的核心原因并不是资金价格的贵贱,而是缺乏信心,银行信贷增速陷入冰点。

于是,1998年起,政府大幅加杠杆、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1998-2001年,国家向四大国有银行累计定向发行了51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相关投资进一步带动了1万亿以上的配套贷款,中央政府充当了“最后借款人”的角色,这也和我们当前所期待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如出一辙。

但是政策能做的只是打一个窝,最终目的是吸引到鱼群,用老百姓的前赴后继,来撬动社会的总需求。面对98年的极度低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下发,标志住房全面产业化,同时到来的是教育产业化,高校开始扩招,为房地产市场培养源源不断的购买力。

但这都是后话了,在当时房地产的起步阶段,根本没有办法带动经济走出困境。面对大量的失业,需要企业老板进行投资,进行招聘,但是企业老板不会在这种情况下投资,经济陷入了越不招聘,就越没有购买力,越没有购买力就越不招聘的死结,怎么办?怎么才能鼓励企业融资投资呢?

就在此时,刚刚诞生不到十年的股票市场进入了高层的视野,提振信心的担子落到了股市这位年仅9岁的小学生肩上。

看到这里,即便是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也能捕捉到几个跟今天高度相似的关键词:通缩、产能过剩、社会融资低迷、外部不利因素、经济增速下滑、失业问题突出、房地产企业暴雷、长期国债等等。和今天更像的是,股市在这种情况下让人猝不及防的爆发,也是来源于一纸文件。

1999年5月16日, “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证券市场发展的六点意见”得到批复,其中提出要改革股票发行体制、保险资金入市、逐步解决机构的合法融资渠道、允许证券公司发行债券、扩大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允许部分B股及H股公司回购股票。

和如今引爆股市的因素一样——旗帜鲜明地鼓励加杠杆。更重要的是,这是第一次股票市场的发展得到了最高层的充分肯定。对于讲政治的股票市场来说,无异于打了一剂强心针。

1999年5月19日沪指单日涨幅高达4.65%,且在接下来仅仅一个半月,涨了近70%,让人头晕目眩!股市成交量也上涨数倍乃至数十倍,感觉钱像洪水一般涌了进来。519行情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当市场涨到6月中旬,市场陷入犹豫,当日也出现了大幅回调。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6月15日喇叭出来了,人民日报发布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时任证监会主席周正庆后来坦承,这篇文章正是由他主笔。有了国务院发文,证监会领导背书,人民日报力挺,6月下旬市场在经历短暂调整后,继续狂飙。

一个半月,上证指数从1058点上涨到1756点,只有31个交易日,这样的上涨速度极其罕见,并伴随着多个跳空上涨的缺口。要知道1999年是一个信息传播还很慢的时代,大部分人了解市场只能靠电视新闻和报纸,或口口相传,可即便如此,照样造就了一个疯牛行情,现在行情能在更短时间内爆发,无非是自媒体时代画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9年的故事告诉我们,经济虽然存在问题,但不影响政策大力出奇迹,短期内完全可以催生出一个本不该存在的牛市。一个东西本身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它好。

难道牛市真的能被人为创造出来?政策手段真的能把经济规律杀得片甲不留吗?519行情给出了答案,起码短期是可以的。

因为人性就是这样,情绪起来了,特别是能够大范围传播的时候,大家都想单车变摩托,股票炒得相当凶猛。99年行情其中一个细节把这些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当时美国正经历互联网泡沫,于是这波行情大讲科技故事,把科技股的估值炒上了天,尴尬的是,中国股市彼时甚至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节前5天600点的行情,绝对比519更加迅猛。这一切的导火索就是“一行一局一会”打出的一套政策组合拳,5000亿金融机构互换便利再加上3000亿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以及传闻中的“平准基金”。

接下来会怎样?也可以参考一下519。519行情启动1个半月,指数上涨近70%之后,由于基本面没有实质性好转,国企三年脱困还在进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也没有快速跟进,甚至还有三分之一是负增长,更重要的是政策没有进一步亢奋,股市进入了半年的调整,跌幅一度达到20%。但到了2000年,经济刺激初显成效,一季度经济增速反弹到8.7%,于是牛市第二波开始了,这波算是缓慢上涨了一年多,涨幅也超过60%。

算在一起两年的牛市指数实现了翻倍。历史规律告诉我们,在急涨之后,能否再出现第二波缓涨,关键要看宏观经济能否真的出现改善,换句话说,政策和第一轮牛市画了一张饼,后续我们能不能真的吃到这张饼,才是行情能否持续的关键。

如果经济数据改善了,更重要的是大家的信心改善了,不管是卖煎饼的还是做企业的老板脸上的笑容增多了,行情可以走得远一些。毕竟股价的波动最终要回归到上市公司的利润,迫不得已超预期的政策带来的第一阶段疯牛只是眼前的苟且,股价上涨带来的消费改善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才是诗和远方。

那么本轮行情什么时候会结束?我们或许还可以参考519行情是如何结束的。答案是中国股市经历了两年的上涨,最终又回归到了以融资为核心职能的“尿性”上去,这就涉及到了制度层面的问题。2000年A股首发家数暴涨到133家,配股156家,合计募集资金1291亿。

这是什么概念,当年的信贷投放只有5600亿,A股募集资金规模与信贷投放的比值达到23%,这么高的比值从那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可见当时的牛市确实发挥了促进融资的作用。但是戏剧性的是,当经济出现了好转之后,股市好像又不那么重要了。

到了2001年,国企改革也基本宣告阶段性胜利,在这样的背景下,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距离519行情启动刚刚两年,并且股票市场融资功能刚刚恢复,政策为了筹集社保资金开始鼓励国资减持。

前有融资需求高峰,后有国资减持压力。从那一天开始,A股进入了漫漫熊途,最终跌到了2005年令人绝望的998点,那可是刚刚加入WTO最初的几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几年,也就是从那时起,股市和中国经济基本面长期不匹配的讨论就越来越多。

为什么股市始终改不了牛短熊长的政策市基因呢?我不那么直白地说一句直白的话:本质原因是股市这个完全市场化的产物和不那么完全市场化的经济现实之间的一种冲突。

股市长期以来,在整个国家经济中一直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只是在经济极度低迷时被夜壶般地请出来,发挥一下财富效应,拉动经济,有点类似楼市,但还远不如楼市的影响力。

这种夜壶效应因为太依赖政策,所以看起来没有明显规律性,在全球股市中,跟跌不跟涨,走不出属于自己的独立行情,所以既不具备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又起不到经济发动机的作用。在这种牛短熊长的背景下,对于既没有资金优势又没有信息优势的散户来说,赚钱必定是不容易的。

当然,这轮迅速爆发的牛市不仅是股民压抑已久情绪的反映,更是政策思路发生明显转变的信号。从过去的“既要长期高质量发展,又要短期的稳中向好”,转变成想办法让利于民,着眼当下,降低大家的债务负担,降低房贷利率,通过让大家在股市上也能赚到钱,从而刺激大家的消费意愿,老百姓的吃喝拉撒,也确实能够反映到上市公司实实在在的利润上面,从这个角度讲,股市绝不是一个零和博弈的游戏。这才是我们最值得期待、最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因此,风险偏好比较高的朋友,当然可以“干字当头”,十年一遇的机会是对你风险偏好应有的奖励,至于什么时候跑,那就要看股市的上涨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消费,能在多大程度上给上市公司创造利润,能在多大程度上缩小宏观经济基本面和股价的差距,我们拭目以待。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现在这个信用紧缩周期,对大多数人来讲,是赢得起、输不起。由于制度等底层因素的存在,股市不适合大多数人,特别是抱着拿身家性命押注股市从而实现财富跃迁这种不切实际幻想的普通人。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如果拜佛有用,那么你连庙门都进不去;如果种地能挣钱,那么农民将无地可种;我最后再补充一句,如果炒股真能暴富,那么普通人连证券账户都开不了。

往期精彩回顾:


都到了要“砸锅卖铁“的地步了?

房价为何看上去没跌很多?

高层住宅,没有未来

高亢的国债和沉默的消费

农村土地流转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刺激楼市”只是眼前的苟且,“制造业强国”才是诗和远方

用更大 的债务,解决债务问题

取消公摊?

万科,从“活下去”到“活不下去”

学区房和高考

“烂尾楼”和“保交楼”,难点在哪里?

“毒土地”事件,谁是地产下行周期的过错方和买单者?

亚洲货币贬值潮,中美金融大决战

恒大坐实造假,谁慌了?

允许外资100%持股银行保险,迫不得已?

经营贷,雷声滚滚

存款利率会持续下降,解读中国的“利率双轨制”

日韩带头,中国反超,东亚加速的人口危局!

经济问题,根本不在经济本身

人民币“无锚时代”,银行业的困局与迷茫

中植系事件的背后,是乱象丛生的金融市场

人民币,许家“印”



汤山老王
大道至简,让经济和投资不再复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