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慈母多败儿,当你爸妈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学时,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爱;当你爸妈逼着你去砸锅卖铁时,背后可能也是一片良苦用心。
现在很多人觉得自己过得很憋屈,吃不敢吃、花不敢花,面对老板的降薪和加班要求,只能忍着,好不容易攒点钱,还要想着把房贷提前还一还,日子虽然不轻松,不过还远没到砸锅卖铁过日子的窘境。
但不少地方政府可真要砸锅卖铁了。最近重庆璧山区成立了一个破天荒的机构-“砸锅卖铁”工作专班,砸锅卖铁这个过于土味的词语出现在政府文件其实并非孤例,过去一年这四个字频频出现在东三省、内蒙、甘肃、贵州、青海、福建等地方的重要文件中。
大家都知道,这两年地方债务压力大,化债是地方工作的重中之重,截至今年上半年,地方显性债务余额42.6万亿,城投债等隐性债务余额保守估计不低于60万亿,也就是说地方欠下的债务和全国GDP大体相当,更是全国房贷余额的数倍。
面对孩子们欠下的巨额债务,家长的态度也很明确:坚决不搞大水漫灌来兜底,谁家的孩子谁抱走。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先做“亲子鉴定”,如果之前地方是按规矩借钱所形成的显性债务,这是亲儿子,家长当然要管,无非是管理方法严格一点,给孩子们点压力,才能更好成长;但如果是不按规矩,诸如地方利用城投公司融资大搞面子工程,这样无事生非的野孩子家长是不会认的。
去年国务院发了一个47号文,特别点名12个债务大省,要求他们全力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同时严控新增政府投资项目。长期以来,地方在举债上肆无忌惮,就是因为举债发展的成绩是自己的,而留下的问题却是国家和人民的,就像败家子总觉得闯再大的祸也有爸妈兜着,但真正成熟的好孩子,是能会体会到父母持家的不易的。
今年全国各项主要税收收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第二财政”卖地收入在楼市哀嚎遍野的当下更是不必多说,但是财政支出的钱可是一分没少花,这缺口一般来说要靠发债来补上,问题是现在中央要严控地方债务规模,今年地方债的发行进度创下了三年来的新低,那地方就只能在其他方面想办法。
比如多罚罚款、多找企业喝喝茶,但茶喝多了企业会被吓走,得不偿失,而且当地能做大的企业多少有点关系,你找人家喝茶人家找你领导喝酒,所以地方一般还只能“长臂管辖”,找注册在辖区之外但是在本辖区有业务的企业喝茶。
但无论如何这些钱还是不够,怎么办?卖家底,可能是唯一的办法了。这些家底主要包括国企股权、政府实物资产、地方资源使用权以及行政事业收费权。这些都很好理解,比如之前我们讲到的南宁街边停车的收费权、四川乐山大佛的经营权、四川阆中机关单位食堂经营权、重庆即将要卖掉的公租房资产等等,都属于其中典型的例子。
地方把这些资产卖掉所以形成了近些年高速增长的非税收入,这就是所谓的“砸锅卖铁”。因此这个词不是新词,事情也一直在做。砸锅卖铁这个词虽然听起来极端,但也显示出了部分地方想尽办法去化债的决心和问题的紧迫性。
但我们也应看到,这并非解决问题的关键,甚至搞不好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首先,现在包括老百姓、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内的整个社会心态都在转变,简单来说就是“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到追求债务最小化”的转变。比如民营企业现在很多考虑的不是投资扩产,而是怎么把企业资产变卖一些,差不多得了,给儿女留点安全垫;房地产企业考虑的不是拿地盖房,而是变卖土地储备和已建成未出售的项目来还之前欠下的债务;老百姓考虑的不是买房,而是担心未来要还数十年的房贷;地方考虑的也不再是大规模举债搞工程,而是怎么发工资。
可以发现,大家都变得务实且佛系。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情况下谁来接盘地方的家底?当整个社会都在为资产寻找买家的时候,就是我常说的“资产对现金的挤兑",价格必然大打折扣,甚至有价无市。更不要说地方资产的商业价值究竟什么成色了。这种情况下,一口好好的锅不用砸,可能连废铁的价格也卖不到。
其次,砸锅卖铁的钱,先还谁的债?大家都知道地方的钱大部分都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借的,如果把这些钱优先还给了银行,无异于肉包子打狗。现在天量的资金躺在金融机构里不愿意出来,上半年居民存款又增加了10万亿。银行现在不缺钱,缺的是把钱贷出去的能力,缺的是好项目好资产,否则就不会去追捧国债了,也不会有银行要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来防止大家提前还贷的传闻了。
这还是因为企业和居民的信心问题,没有人愿意借贷就会导致社会上流通的货币非常不足。如果地方把变卖资产的钱还给银行,只会进一步消灭流通的货币,相当于把国家发国债释放出来的那点钱又送回银行,这对当前经济无异于雪上加霜,经济下行又进一步恶化地方财政,进而可能陷入越还债日子越难过的恶性循环。
但若砸锅卖铁的钱,优先还给那些被拖欠工程款的施工队、材料商、设计院,效果又会不一样。农民工、职场人有了收入,才是真正的刺激消费,整个经济才会进入良性循环。但是素有“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银行能同意吗?虽然银行不缺钱,但利息收入还是得要的,潜在坏账也需要解决。
所以大概率银行会一方面提供展期维护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另一方面继续收着利息。至于欠的工程款,不好意思再等等吧。因此砸锅卖铁不是问题,砸锅卖铁的钱流向哪里才是真正的问题。一念魔一念佛,很考验决策层运筹帷幄的智慧。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这里面还有一个“让黄鼠狼守鸡笼”的问题。砸锅卖铁表面上讲的是盘活国有资产,但这背后会不可避免涉及到国有资产的私有化。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有利益的地方就有黑暗,有空子就会有人钻,这是亘古不变的人性。
所以砸锅卖铁风风火火搞起来,不免会有人假公济私,把其中的“好锅”砸了当废铁卖,借政策之名,搞利益输送,肥了那些“收废品”的自己人。因为很多交易是不公开的,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很难知道究竟哪口锅被砸了,铁又卖给了谁。
这种事不是没有发生过,上世纪90年代,大量国企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不仅在市场竞争中被私企吊打,更是连年亏损,成了国家的沉重包袱,所以当时国家决定“抓大放小”。任何生意一旦失去赚钱能力,最终的下场就是砸锅卖铁,被当成破烂处理掉。
国家搞国企改制,大方向绝对正确,但任何改革都有代价,关键谁是那个代价?国企、国有资源,名义属于国家、归全民所有,但实际上哪怕是国企业职工,都很难说是自己企业的主人。当时的国企改制方法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很多人利用身份和手段以远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收购国有资产。
不少厂长负责人更是摇身一变成了大老板,把“全民所有”的企业变成了自己的私产。这里面究竟涉及多少国有资产流失,将成一个千古之谜。
彼时你是厂长、我是骨干,你是主任,我是工人,虽然也有职务高低之分,但总归都是阶级内同志,但此后大家人生和财富的分野,能大到绝望。靠这种方法发迹的老板们事后把这些归结于自己的企业家精神,不少还著书立说,其实哪有什么企业家精神,不过是在一个混乱的市场里面自己比别人胆子更大一些罢了,“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这才是企业家精神。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前人无暇自哀,后人应哀之鉴之。我们不能把之前踩过的坑,现在再踩一次。总之,地方砸锅卖铁以解燃眉之急本无可厚非,但也应看到,这只是止痛药而非解药。若靠砸锅卖铁过日子,终将砸无可砸卖无可卖,所以千万不能把手段当目的,努力错方向。
砸锅卖铁本身只是在对我们过去盲目的冒进和错误的发展模式买单,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地方可以把一块生地简单开发之后卖到天价,从之前的“铸铁卖锅”到现在的“砸锅卖铁”,不由得让人感叹时代的轮回。
或许是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缺乏宏观调控能力而出的一些乱子,让我们自此之后非常看重“有形之手”的力量,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强调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其理论基础就是“凯恩斯主义”,一种赋予政府对经济强大调控能力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用人们听得懂的话说就是挖坑填坑,先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这样就业机会有了、收入有了、消费有了,GDP也就有了。当年美国就是靠这套理论走出了1929年的大萧条,我们也是靠这套理论走出了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过去十几年我们身边的路挖了修、修了挖,每一铲子下去都是GDP,当然每一铲子里面也都有看不见的利益。
过去十几年,我们更是拿下了全球基建狂魔的称号,从地方政府到普通民众,大家似乎已习惯了这种由投资驱动的经济繁荣,却很少想过,挖坑填坑的钱从哪里来?要不要还?
虽然全球早已脱离了金本位,国家可以印钞解决一些问题,但这些钱不是白给的,多印一笔钱,必然就多了个债务人。不过是债务谁来承担的问题,要么国家承担、要么地方承担、要么企业和居民承担,但不管谁承担,最终都是要还的。
过去中国经济吊打老美,华人横扫全球奢侈品店,企业加杠杆收购全球标志性建筑,这些钱你以为来自于百姓的赚钱能力吗?不,是来源于债务。换句话说,老百姓凭真本事的赚钱能力远远比不上债务堆起来的房价和欲望,所以一旦社会停止举债,房价一旦下跌,消费必将原形毕露。
之前地方大肆借债,疯狂搞基建;开发商大肆借债,疯狂买地盖房子;全民大肆借债,疯狂炒房子。说白了之前大家觉得钱好赚,并不是因为我们取得了全球高附加值产业的绝对优势,更不是个人能力有多强,那是因为只要有债,就有钱,社会各界都把未来几十年的融资拿到现在花,钱多到淹没了市场和理性,钱自然好赚。但这一切,终究要有人买单。
我现在非常好奇的是,我们的后人数十年后会怎样评价我们这冒进甚至有点失去底线的一代。
总之,凯恩斯的那套“挖坑”理论,能解决短期经济问题,但副作用也非常致命,反复挖的“坑”,一面是当期的财富,一面是未来的债务。挖时一时爽,爽后火葬场。如果很多坑是无效的投资,为了挖而挖,问题就会更大。这两年国家严格约束地方借债、并把化债摆在首要位置,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我们不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继续沿着旧有路线,用借来的钱在挖坑填坑里打转,后果不堪设想。
凯恩斯那套理论把西方从大萧条里拉了出来,二战结束后,西方仍把凯恩斯主义奉为圭臬,强调大政府、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和产业投资,比如推动欧洲重建的马歇尔计划就是凯恩斯主义的产物。
60年代美国政府支出对GDP的拉动达到1.5个百分点,是私人投资的2倍;在英国,石油、码头、造船厂、钢铁、电信、自来水、煤气等产业,统统都是英国国有产业,甚至我们最为熟知的劳斯莱斯,都是英国国企。
现在西方动不动就指责我们搞“国家资本主义”,指责我们庞大的政府补贴造成不正当竞争,却不想想我们是跟谁学的,“双标”早已成了西方舆论的唯一标准。
到了70年代,西方一头扎进了滞胀的泥潭。对这段历史,西方常常拿石油危机说事,但这只是刻意把矛盾转移,来掩盖政策的错误。石油危机顶多算是外部因素,关键还是在西方经济模式本身,经过持续20多年的大投资大基建,该建的基础设施基本上都建好了,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是强弩之末,一边是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益越来越低,很多无效、低效的投资成了累赘;一边是私营经济活力不足。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就职时说过一句话“政府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就很能说明问题。后来其与撒切尔夫人联手把美英从滞胀的泥潭里拉了出来,用的是与凯恩斯主义截然相反的药方—新自由主义。从此,哈耶克、弗里德曼取代凯恩斯,成为近40多年资本主义世界新的神。
当然任何改革都充满着是非功过,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包括他们的政策,时至今日在西方争议也都很大。我只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探讨对我们当下解决问题的启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世上很多东西,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适不适用。比如里根嘴上将凯恩斯主义弃之如敝履,但有些政策玩的仍是凯恩斯那套。比如大发国债、借钱谋发展,里根刚上台时国债占GDP比重为26%,到其下台时飙到了41%。美国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债务国。但幸运的是,美国尝到了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所带来的繁荣,因此彼时的美国不会有化债的焦虑。里根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的部分就是减税和减少管制,让利于民、充分尊重市场、释放企业家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激活市场活力,产业升级。
这才是当前我们解决债务问题的重中之重,债务和生产力其实就是水和面的关系,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这在信用货币时代再正常不过,这是当代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基础。一味抽水和财政紧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会把一些“面”连同抽了出去。
我们当前的经济问题说一千道一万就三个字:没信心。信心的缺失是产业升级还没有完全成功之前资本回报率低下导致的,信心问题不解决,再怎么“砸锅卖铁”也都顶多只是权宜之计。
未来我们不会抛弃凯恩斯,但现在我们不能再迷信凯恩斯。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