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则小故事。
一个煤矿矿工失业在家,冬天很冷,他女儿问他:“爸爸,天好冷,为什么不烧点煤来取暖?”
矿工说:“爸爸失业了,没钱买煤。”
女儿又问“你为什么失业?”
矿工说:“因为我们挖的煤太多,卖不出去。”
明明供给和需求都存在,但这个带有黑色幽默的小故事却在现实中不断发生,而且这个看似简单的小故事实则道出了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根本问题。
通缩、金融战、逆周期调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预期管理、新质生产力、化债、金融强国......
这些关键词在后疫情时代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能理解这些词的表面意思,但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以及背后的逻辑,更是对诸如“货币越发越多,但为何钱却越来越不好赚”以及“财富究竟是如何分配的”等问题百思不得其解。
我从2021年正式开始互联网财经内容的创作,到目前为止积累了全网大约一千万的观众朋友,时代的馈赠让我心存感恩,也给我了和广大朋友交流的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得以发现大多数朋友对一些基本的经济概念认识不全面,甚至和其本质南辕北辙。
比如,大多数朋友认为,货币越发越多,社会上的钱就会越来越多,且这些钱早晚要“跑”到某个领域。但殊不知,在特殊的时期,虽然货币发行量一直在大幅增加,但社会上的钱却在不断变少,社会上的钱变少,就是信用萎缩导致的,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资金的“明松实紧”。且如果不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这个特殊时期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因为兜里的100元和银行提供的100元信用额度,具有同样的购买力,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的收入,这两个100元在提高大家收入的意义上,毫无差别。
很多朋友认为通货紧缩只是简单的物价下跌,但通缩真正的含义,是社会信心和信用的紧缩,最终导致银行提供的信贷不足。银行信贷不足一般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银行因为面临诸如挤兑等自身原因无法提供额外的信贷,这种情况一般被称为金融危机;
二是虽然银行有能力提供信贷,但却没有足够多的人愿意接受信贷,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社会债务压力已经太大或者对未来经济的不看好而拒绝负债造成的,诸如开头那个陷入困境的煤矿。
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财富的凭空消失。
因为财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社会已经创造的财富和尚未创造出的财富的贴现。而其中的大头未来财富的贴现,需要别人的付款保证,需要别人背债,需要信用,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说没人愿意背债,付款保证无法兑现,导致财富贴现的消失,这才是通缩真正的意思。
但是信贷需要信用作为抵押,中国社会最大的信用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房地产。贷款买房需要房产作为抵押,甚至很多公司借款也需要企业主的房产作为抵押,这是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以资本市场融资这种企业信用为主的金融体系显著的不同。
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简单总结来说就是:房价的下跌使得信用紧缩,但国家决心去房地产化,立足于制造业强国,这种青黄不接的短痛,导致社会上的钱越来越少,各行各业都要打价格战,每个人赚钱越来越难。
这个时候就要思考一个问题:之前的P2P和民间借贷,你赚的是房地产野蛮增长的钱;房产的升值,你赚的是高速城市化、土地供给紧缩以及金融资源惠及的钱。
但这一切不再存在,未来你还能赚什么钱?
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赚不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就算凭运气赚到了,最后也会凭实力亏光。
凡事都是思维先行、技巧其后,所以,在思想上“脱贫”,是走向财富自由的重要一步。
思维的固化,会让我们在迷茫的怪圈中不停打转。人的出身无法决定,但如果说人能有一次翻盘的机会,靠的就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我的新书《财富与周期:宏观经济第一课》正式和大家见面了,本书包含货币经济学、社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国家经济学四个部分:分别介绍钱从哪里来、普通人如何面对经济周期、新质生产力是什么以及国际上的经典经济案例对我国的启示。
本书不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而是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描述展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内容生动有趣,目的是把大家对于经济的认知边界稍微扩宽一些,每个人都离不开经济,本书哪怕能激起你对经济的一些兴趣,也算是善莫大焉了。
为了感谢广大观众朋友一如既往的支持,在本书正式出版之际,我们统一按照原价五折销售,并且包邮到家,价格也非常实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下方链接进行购买。
GDP不是一国发展的目标,真正能体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是老百姓的购买力,如果GDP的增长不能最终反映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GDP毫无意义。
诸如开头的故事,我们国家生产了那么多的煤,自己却没能力消费,廉价的产品给外国人做了慈善,甚至变成外国人时不时以诸如倾销为借口打击我们的工具,这又是何苦呢?
有些根本问题,是时候改变了,祝福我们的祖国!
在为本书作序之时,恰逢中国资本市场暂时结束了近三年的低迷,这是政策的加力提效带来的预期好转。尽管如此,中国大概率会告别过去四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但对个体而言,普通人依然可以通过看透周期,从而守护财富。
能否抓住新时代的机会,是建立在你的视野和认知基础上的,看清大势,才是普通人正确决策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