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越被曝高管离职、大规模裁员,夏一平还要再次落泪吗?

汽车   2024-12-04 18:23   北京  

这边厢小马智行刚敲钟、全球Robotaxi第一股诞生,百度错失先机;那边厢,极越传闻四起,为其11月销量不振“添了把火”。


按理说,背靠大厂百度与汽车巨头吉利,“含着金汤匙出生”,理应走出一条漂亮的增长曲线。



然而,连“掌门人”夏一平都曾在公开场合因销量低迷而流泪,足见其团队对极越汽车的“掌控”有些无力。


而无论是11月销量再度以2485台的成绩“垫底”,还是近来极越高管离职、跑路、裁员的传闻曝出,对夏一平来说,当初的热泪,可能还远没有流完。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是极越团队不行,还是依赖外部“技术输血”的造车模式不行?


尽管百度的“萝卜快跑”已在市场得到一定验证,缘何技术同源的极越汽车,却难以在市场中吸引用户、构筑壁垒?吉利与百度的合作模式,是否也影响到了极越销量?


极越传闻“四起”,“吉百”模式惹的祸?




11月27日,小马智行这家曾经中国估值最高的无人驾驶公司,历时八年,终于迎来上市,目前市值42亿美元。这无疑给小马智行的劲敌——百度“萝卜快跑”,当头一棒。

作为百度落地自动驾驶技术“兵分两路”的战略布局之一,其“萝卜快跑”此刻正面临小马智行上市后引发的激烈竞争可能;与此同时,极越汽车作为另一布局,某种程度上也可为视为百度Apollo“技术照进现实”的另一块“萝卜”。

而眼下,极越汽车却“传言四起”。当汽车寒冬论愈演愈烈之际,这场淘汰赛到底谁会出局,各有各的看法。而眼下,车企们最怕的便是被曝出裁员之类的传闻。


随着传闻愈演愈烈、传播面越来越广,极越汽车终于发声了:


然而,暂不论传闻真假,板上钉钉的,是极越汽车11月的惨淡销量,进一步揭示了科技大厂在“觊觎”汽车行业“奶酪”时的两难困境。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百度诚然在自动驾驶领域有着较强的技术积累,但并不具备造车的硬实力。正如华为一样,更乐于输出技术方案,而不愿亲自下场造车。

百度与吉利的合作,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将极越作为“代工”品牌推出,依赖吉利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的经验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得以落地示人

今年9月,在极越07发布会上,极越汽车CEO夏一平称,极越07是一款“超千亿投入的轿车”。所谓超千亿,包括吉利历时4年耗资180亿元研发的SEA浩瀚架构、宁德时代投入超700亿元的麒麟电池和百度10余年投入超1700亿元的Apollo智驾。


简言之,极越07同时采用了吉利、“宁王”和百度三家的技术。

这种集三家优势资源于一身的“造车模式”,极越不是第一家。虽然极越07在夏一平的官宣中,看上去是集大成者,殊不知这种“技术集成”的打法,最终结果各不相同

譬如,仅从华为的技术输出看,与赛力斯的合作,问界有先发优势。但是随后的智界、享界乃至对标劳斯莱斯的尊界,市场反馈并未激起多大的浪花。

况且,与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车企不同,极越的品牌形象非常模糊是不争的事实。


蔚来有着基于换电+高端服务锻造的品牌个性和忠实用户群体,小鹏则凭借领先的技术和智能化体验吸引了大批年轻消费者,而理想则通过冰箱彩电大沙发,辅之以成本低、门槛低的增程路线,一举成为新势力“销冠”。

相比之下,几乎没有话语权的极越,在吉利和百度之间的夹缝中,既没有完全融入吉利,也没有完全展现出百度技术的深度优势。

某种程度上,极越汽车作为“代工”的产物,属于嫁接品种,其品牌价值和市场认知上的竞争力,与造车新势力的“原生力量”相比,会有不少的牵绊乃意料之中。

百度在用户心智中的形象还落点在“搜索”这一刻板印象上,与华为自研芯片、鸿蒙系统的“遥遥领先”相比,也让极越汽车相较于各个“界”字辈车型逊色不少。


所以,与华为打造了鸿蒙智行的汽车赋能生态不同,百度对极越更像是蜻蜓点水,颇有点“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意思。

从市场面看,持续的销量低迷,也证明了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关注度不高,对百度赋能的技术认同感处于低位。

而关于极越的种种传闻,或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窗户纸总有捅破的一天,风吹草动的背后往往关系到一个品牌的生死存亡。

极越汽车销量的持续低迷,究竟是“吉百”模式“惹的祸”?还是技术难以打动消费者,抑或营销手段未奏效?


当数据不断令人失望,与蔚小理等新势力动辄万台以上的月销形成鲜明对比之际,技术在落地上的无力、定位与需求的失衡,不能不让对极越汽车缘何陷入技术与营销的两难境地,先打上一个问号。

汽车销量不振,技术还是营销“背锅”?




这一问题,时间迟早会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从市场态势来看,技术和营销怕是谁都脱不了干系。只是,谁的问题更大一些罢了。

极越汽车虽有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护航”,但其智驾等核心技术方面的竞争力,未能通过品牌营销高效释放,进而抢占用户心智。


究其原因,品牌营销即便有丰富的操盘经验,在吉利与百度相对松散的合作模式下,没有华为与赛力斯那般“同甘共苦”的经历,又怎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胜利的果实?

问界凭借华为的技术赋能杀出了一条血路,极越所搭载的百度Apollo自动驾驶技术,也有着近十年的积累和突破。区别是,百度一边以极越汽车试探和布局家用车市场,一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Robotaxi的运作上。

正所谓一心不可二用,相对于Robotaxi尚处于市场教育阶段,家用车市场却早已硝烟弥漫。

即便技术如华为、营销如小米,都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方才将技术与市场紧密链接,形成打通同质化竞争中“任督二脉”的差异化竞争力。


不禁试问,在极越汽车上,百度和吉利到底有没有也做到位,做到华为与赛力斯那般紧紧捆绑、同心而战?

从极越的销量看,答案显而易见。因此,这既不是百度自动驾驶技术败下了阵,也不是吉利的丰富制造经验和资金实力输了谁,亦非极越团队的营销功力不够。

更多的,是一种“强扭的瓜”背后的无奈。或许,这也能在某种意义上佐证,缘何今年8月在接受采访时,夏一平会在谈到极越销量时忍不住掉下眼泪。


这眼泪不是为百度和吉利而流,更像是为其所带领的极越汽车团队而流。因为他们的付出,被多方势力裹挟的种种牵绊而冲淡。

或许吉利和百度都未能看到极越汽车团队的卖力。但现实是,极越人切实在市场一线感受到了行业内对极越品牌“名不正言不顺”的讥讽,媒体的不屑一顾,以及消费者的一脸迷茫

换言之,极越汽车的问世,的确有其时代背景因素。几年前,吉利集团和其他老牌车企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可以说是个彻头彻尾的“新兵蛋子”,但百度却已经从技术路线到落地实现有了相当的建树。

这种情况下,二者的联姻无可厚非,一个有钱有厂,一个有技术同样也不差钱,乍看起来,确实是珠联璧合,天造地设的一对。


然而,合作的果实成熟之际,没成想从蔚小理到华为“界字辈儿”,甚至是小米、埃安、零跑、深蓝、极氪等,已经对极越形成了密不透风的包围圈。

你以为别人闲着的时候,实则悄悄地大手笔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以至于极越的车型,几乎被友商映衬的黯淡无光。

譬如,就有业内人士指出,极越01虽然主打自动驾驶这一卖点,也的确搭载了L2+智驾功能。然而,无论是自动泊车还是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蔚小理甚至老牌车企早已经实现。另外如像 800V、激光雷达这类其它车企作为卖点的配置,在极越01上都看不到。身处疯狂内卷的汽车市场,配置高、堆料多的新车型层出不穷,这一条就已经劝退一部分潜在消费者了。

何况,与蔚小理和华为赋能的问界等相比,消费者对极越所搭载技术方案的认知更多地是停留在“实验室”和“不够成熟”的层面。


当然,极越本身的营销创新和执行能力也存在缺失。今年,极越跟风通过直播和线上活动等手段试图吸引年轻消费者,但这些做法的效果甚微。

极越的拐点,还是“代工”造车的尾声?




极越汽车的现状,是“代工”造车的终结,还是迎来转机的拐点?

自吉利与百度高调官宣打造“汽车机器人”以来,极越实则在这一定位下负重前行。极越01在营销中甚至直接给自己贴上了“汽车机器人”的标签。品牌糊掉、产品力不突出的极越,竟然开始给用户上自己能力之外的高端价值了。


何为“汽车机器人”?这一提法是超前还是概念炒作?消费者和业界或许都是为此感到诧异不解,甚至是知之甚少。

“汽车机器人”的说法纵然前卫,但车是用来开的,在无人驾驶尚未全面成熟之际,汽车和机器人之间的连接更像是为了概念而生搬硬套。

定位定“生死”,即便有大厂和汽车巨头的双重加持,辅之以极越汽车团队的卖力,车卖不动却是一道一时半会儿看不到答案的难题。

极越的销量未能得到质的飞跃,反而不断遭到市场的质疑,恰恰说明车企靠外部技术输血、大厂以技术输出请整车厂“代工”的模式,难以为继。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百度不是华为,吉利也不是赛力斯。华为和赛力斯的合作模式根本无法复制,赛力斯的某位高管曾经无奈地这样和【汽车维基】说过,“你想想华为为什么会选择我们?”当年的赛力斯命悬一线,只能孤注一掷选择华为作为救命稻草,而强势的华为就是需要一个“软柿子”来验证它的技术模式,“华为异常强势,我们是没有太多话语权的。”

如果说华为和赛力斯是强弱组合互为补充,那么吉利和百度呢,强强联手的结局,看起来却没那没美。

极越在借助百度Apollo技术的基础上,实则未能形成差异化的杀手锏。与华为不同,百度Apollo虽然也是行业领先的自动驾驶技术,但其却未能将“灵魂”深度融入极越的品牌和车型之中。


尽管极越的自动驾驶系统号称“全球纯视觉高阶智驾”,但华为的“理工男”“技术派”形象,与百度在用户中的互联网刻板印象相比,中间的差距远非蔚小理能填平。

极越虽然依托吉利强大的制造能力,在品控等方面无可挑剔,然而,新能源汽车下半场是智能化的竞逐。

极越一如百度“萝卜快跑”眼睁睁看着小马智行上市,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当一众车企纷纷祭出智驾王牌,两者的合作模式却未能快速形成协同应战的“猛攻”效应。

当然,这与吉利自身本来就是“多品牌”布局,所以难以兼顾到一个合作品牌不无关系。不过,即便吉利为极越提供大力支持,但百度不是华为,亦难以成就极越的未来。


极越走到今天,或许可以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面镜子。不仅吉利官网品牌阵容中不见其名,连同其持续低迷的销量,无不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便有过人技术,市场也不一定买账。依靠百度和吉利的强大资源支持,极越仍未能突破瓶颈,销量始终未见起色就是实锤。

极越的未来也并非没有机会,但若继续依赖现有的合作模式,缺乏独立自主的创新和产品力,销量难以提振恐成终局。

同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下半场,单纯的“技术驱动”并不够,只有在技术、产品、品牌及用户体验等方面进行全面突破,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品牌命运。

而关系极越命运的最根本因素,或非百度和吉利能否进一步深化合作,而是《台州宣言》后吉利大整合“运动”下,极越将何去何从?


当年的技术输血有多激进,如今的战略收缩就有多迫切。毕竟,在极越传闻四起的同时,另一道消息是,吉利的智驾体系或也要来一番大刀阔斧的整合。

届时,百度将如何与吉利自身日益成熟的智驾技术体系,在极越汽车项目上实现共融,或是比销量低迷,还令双方决策层头疼的问题所在。


汽车维基
汽车维基是行业领先的移动互联汽车资讯和服务平台,每天为用户提供最有趣有料有用的优质原创资讯。汽车维基全网粉丝总数超过300万,日阅读总数已过1000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