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亦为真言之语(三)

文摘   2024-07-30 20:30   上海  

音乐,亦为真言之语(三)

不是每个人都能说话,但每个人都会发出声音来交流。我记得几年前,我因为一场严重的流感而失声,我只能通过打响指来引起家人的注意。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众多物种根本就没有声音。比如说,蚊子嗡嗡叫可不是为了在炎热的夏夜吓唬我们。这是蚊子为了下一代吸血鬼而找到彼此的重要手段。

声音感知和声音产生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人们常常忽视了这两种现象是在我们进化史的非常不同的时期获得的。声音感知出现在动物界进化的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甚至昆虫也配备了声音感知器官。我们产生声音的发声能力比声音感知能力“年轻”得多(这里说的“年轻”得多,指的是年轻了大约 5 亿年)。声音感知器官和发声器官不同步发展的结果之一是 "…although the vocal tract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morphology over evolutionary time, our peripheral auditory system has remained in a relative state of stasis" (……尽管声道在进化过程中在形态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我们的外周听觉系统一直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 (Hauser, 1996:219)。在进化过程中,真正的声音(由声带产生)首先出现在两栖动物中。昆虫和其他缺乏声音的生物,通过身体不同部位产生的声音进行交流。对生物来说,听得见一直比说得出重要得多。就算你是老师或者专业歌手,也不可能一天到晚说话唱歌,撑死了也就 10-15% 的时间吧。根据 Pease (1984:9) 的说法,普通人每天说话大约 12 分钟。当然了,我知道肯定有人一天到晚嘴巴说个不停,但这毕竟是少数。咱们的耳朵可比嘴巴忙多了,就算睡着了都还能听见声音。而且,咱们自己能发出的声音就那么几种,但是耳朵能听懂的可就多了去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都能分辨出来。

你们进化咋不带我?

这种进化上的“时间差”影响可大了,它会悄悄地影响我们,让我们意识不到很多事情背后的原因其实是跟进化有关。就拿动物(包括咱们人类)来说吧,正是因为这种进化“时间差”,所以听力普遍比发声能力强。下面我简单举三个例子说明一下:

“不好意思,我五音不全!”

我教音乐、带合唱团这么多年,经常听到学生这么说,有些学生还挺有音乐天赋的。这怎么可能呢?音乐素养这么好的人居然会唱歌跑调?还真有可能。有些人(我相信正在读这本书的你,说不定也感同身受)能听得懂各种音乐作品,甚至能听出来演奏中的一点点音调错误,可是一旦自己开口唱歌,立马就跑调。这样的人经常被说成是“没有音乐细胞”,其实这说法不准确。唱歌跑调跟耳朵、听力和音乐创造力都没关系,纯粹是发声的问题,是另外一码事。

发音不准的人照样可以成为音乐家。著名的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有着超强的音乐听觉(和创造力),但是唱歌却跑调,连自己的曲子都唱不准。我认为这种“瓦格纳耳朵现象”就是因为声音感知和声音产生的起源不同步造成的。当然了,真的“音盲”也是存在的,只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音盲的人唱歌肯定跑调,但唱歌跑调的人不一定就是音盲。(我当了这么多年合唱团指挥,发现一个事儿,好像男生比女生更容易跑调。)

音乐史上还有更牛的例子。贝多芬,公认的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在他创作第九交响曲的时候,耳朵已经完全聋了。要知道,第九交响曲可是人类音乐创造力的巅峰之作啊!聋人作曲家?这听起来就像只有一条腿的跛脚足球运动员,或者手指不能动的吉他手一样不可思议。不过,人类的适应能力是无限的。贝多芬、巴西足球运动员加林查,还有吉普赛吉他手姜戈·莱因哈特,他们都克服了身体上的缺陷,成为了各自领域最伟大的表演者。

所以啊,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如果你唱歌跑调,也别灰心,这并不代表你不能成为一名音乐家。只要你热爱音乐,你仍然可以演奏乐器,或者作曲。就算这些你都不会,也没关系,正如我们音乐学家常说的那样,“你还可以成为一名音乐学家”。

“我要我的小鱼鱼!”

有孩子的人应该都还记得以前那些稀奇古怪的叫法儿。如果我们用他们自己的“可爱语言”和他们说话,他们会更容易理解我们吗?显然不是。研究儿童语言和言语习得问题的学者指出,幼儿听到(和解码)清晰信号(词语)的能力比他们发出这些信号的能力要好得多,也早得多(Menyuk,1972:14,28;Morais,1991:61-62)。下面是一个孩子和一个成年人之间关于一个充气塑料鱼的经典对话:

– ‘这我的鱼’。

– ‘这是你的鱼?’

– ‘不,我的鱼!!’

– ‘你的鱼?’

– ‘对,我的鱼!’ (Berko & Brown, 1960:531)

孩子听到并理解了“鱼”的正确发音,但仍然不能正确地发出这个词。这种现象被称为“鱼现象”,是声音感知和语音产生起源的进化“异步性”的另一个结果。有人认为,甚至在一个孩子能够发出单个词语的话语之前,他/她就能理解句法结构,或句子(参见 Golinkoff 等人,1987 年)

“我的狗听得懂我的话!”

很多养狗的都知道,只要我们的狗听到“走”或“出去玩”(即使不直接和它们说话),立马就会特别兴奋地各种表示:哎哟喂,铲屎官你终于做了个正确的决定! 这也是进化“异步性”的另一个众所周知的结果,即声音感知和语音产生的起源:很多动物(例如,猫、狗、马、猿)可以区分语音信号并对其做出反应,但它们自己不能发出清晰的声音。比如倭黑猩猩坎齐,它不仅能听懂简单的词,还能理解复杂的句子,甚至能跟人互动。它妹妹潘巴尼沙也一样聪明,可见这在倭黑猩猩里还挺普遍的。灰鹦鹉亚历克斯证明了你不必是人类的近亲就能理解至少一些人类的语言,甚至能正确地使用它们。

其实咱们人也能学着听懂动物的各种声音。这种知识有时可以拯救生命。喜欢看吉姆·科比特那套狩猎故事的人都知道,他老哥在印度喜马拉雅山脚下追捕食人虎和豹子,很多时候能不能活命就看他能不能听懂其他动物的叫声,比如印度黑羚和吠鹿,它们一叫就知道附近有没有食人猛兽。我们遥远的祖先,生活更接近自然,肯定比我们今天更擅长“解读”动物的声音。动物还可以区分其他物种的叫声,并在日常生活中成功地利用这些叫声中包含的信息,而无需自己发出这些叫声。当然了,会学别的动物叫唤的动物肯定更有优势,就说吉姆·科比特吧,他最后一次猎杀食人母老虎,就是靠着模仿老虎求偶的声音把那家伙给引诱出来的。当然,发出声音交流并不等于唱歌。“虽然人们常说人是唯一会说话的灵长类动物,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人也是唯一会唱歌的灵长类动物”,弗兰克·利文斯通在他 1973 年的文章中颇具争议地写道,他认为南方古猿主要通过唱歌进行交流。其他学者也研究过唱歌作为我们不会说话的祖先的交流方式(例如,参见 Otto Jespersen,1895 年;BrownGreenhood,1991 年;Richman,1993 年,Mithen,2005 年)。

与动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语音交流相比,唱歌是一种复杂得多的现象。尽管如此复杂,唱歌仍然存在于许多不相关的物种中(如海洋中的座头鲸、飞翔的夜莺和丛林树梢上的长臂猿(参见 Marler,1970 年、2000 年;Nottebohm,1971 年、1972 年;Bright,1984 年;Geissmann,2000 年;Payne,2000 年)。也许最接近我们且会“唱歌”的物种是长臂猿。非洲大型猿类中明显不会唱歌,这表明人类是在大约 600 万年前与我们最近的近亲分离后才发展出唱歌能力的。因此,狮尾狒(Richman,1976 年、1978 年、1987 年)、长臂猿和合趾猿(Gittens,1978 年;Geissmann,2000 年)以及鸟类(Marler,1970 年、2000 年;Nottebohm,1971 年)、座头鲸(Payne,2000 年)和人类的歌唱是类比的,而不是同源的。我们很难不同意 S·平克的观点:“在生命之树中,像眼睛、手或无限发声这样的特征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分支上,或者在不同的分支上出现多次,有些分支通向人类,有些则不然”(Pinker,1997 年:189)。这也很明显,唱歌与更高的智力无关,而且唱歌是在不同的物种中独立产生的。

会唱歌的兔子和舞狮:节奏的起源

唱歌的进化成本很高。你必须体型庞大、强壮,才能习惯性地发出像唱歌一样响亮而持久的叫声(比如狮子、狼、鲸)。如果你是一个歌唱爱好者,还有另一种选择——你必须能够像鸟类一样飞翔,或者至少能够像长臂猿一样迅速躲到树上。所以,如果你既不强壮,也不能飞,也不能迅速逃到树上,如果你想生存下去,你最好闭嘴,尽可能地保持安静。一只会唱歌的兔子活不到老。

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树上,处于丛林生态系统中一个更安全的“高层”。在树上,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重生活(你更轻吗?——你可以生活在“更高层”或更细的树枝上,这样就可以避开只能在“低层”或更大树枝上捕猎的更重的捕食者)。当我们的祖先从树上下到地面直立行走时,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体型和形状的动物在同一个“地面”上共享空间,为生存而斗争。在征服地面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既没有强壮到足以抵抗狮子等大型捕食者的攻击,而且在需要的时候,附近也不一定总是有可以攀爬的大树。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唱歌呢?很明显,唱歌会吸引捕食者。

史蒂文·米森批评了比约恩·默克尔的观点,默克尔认为,人类音乐天赋的基础是在我们的人类祖先开始集体唱歌以吸引异性时奠定的(Merker,2000 年)。米森反驳道:“默克尔观点的问题在于,人为了吸引配偶而发出的同步叫声也会吸引捕食者,就像孤独的人发出的长距离叫声一样。我们知道,非洲大草原上的原始人与食肉动物争夺尸体,而他们自己也常常成为猎物。他们会同步发出叫声来吸引游荡的雌性和吓退其他雄性人类群体,这种想法似乎不太可能,尤其是当相对开阔的景观限制了他们通过爬树躲避捕食者的能力时。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一种更有可能的策略是保持安静,希望徘徊的食肉动物会从他们身边经过(Mithen,1005:207)。默克尔关于原始人男性通过歌声吸引异性的观点还有另一个争议点。尽管在动物界,通过歌声吸引异性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这似乎并不是原始人群体歌唱的主要目的。在那些雄性试图通过声音才能吸引雌性的物种中(正如默克尔所暗示的那样),歌唱主要用于雄性(或雄性群体)之间的竞争环境中,而且可以理解的是,通常只有雄性才会唱复杂的歌曲(大多数鸟类都是如此)。而在人类中,男性和女性都是热情的歌唱者,事实上,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群体歌唱和复调歌唱主要保存在女性的曲目中。这一事实表明,在我们原始人历史中,歌唱很可能具有合作性,而非竞争性。当然,竞争是人类一切活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每个社会的歌手和合唱团都会在不同的场合相互竞争:在乡村婚礼上、在流行音乐排行榜上以及在大型节日中。但我们可以说,合唱作为一种现象,一定是在人类史前时期由整个群体的合作而非男性或男性群体之间的竞争而产生的。

让我们回到遥远的祖先时代吧。我们刚刚读到米森关于在非洲大草原上群体大声歌唱的危险的描述。尽管如此,原始人很可能仍在继续歌唱。他们是在试图吸引捕食者吗?不。我认为他们唱歌是为了避开捕食者。

让我来解释一下。对于像我们人类这样的“歌唱灵长类动物”来说,我们的远古祖先很早就开始唱歌了。这可能是大约 600-700 万年前将我们与我们现存的近亲——非洲大型猿类——区分开来的关键差异之一。开阔的大草原并非一个适合唱歌的地方。因此,不用想太多,我们就能推测出,我们祖先的歌唱很可能已经是一种群体活动了。比如,我们可以以长臂猿为例,它们的家族“歌曲”在东南亚丛林中很有名。据推测,长臂猿的“歌唱”有两个主要目的:维持社会联系,以及向入侵者标记它们的领地(盖斯曼,2000 年)。有趣的是,对于我们讨论的人类合唱起源,长臂猿的“歌唱”通常以家庭二重唱或三重唱的形式出现。家庭合唱团由成年伴侣组成,有时也会有后代加入。我们的灵长类祖先很可能像黑猩猩和大猩猩一样生活在小群体中。所以,他们的歌唱团体可能就像一个“大家庭”合唱团。在那时,我认为群体歌唱还没有节奏上的组织性,在这方面与其他会唱歌的鸟类和动物没有太大区别。人类群体表演(歌唱和舞蹈)的节奏精确性在动物界非常独特,这种现象似乎起源于我们的祖先移居地面之后。我们现在将讨论这个问题。

当我们的祖先从树上下到地面后,就面临着来自非洲大型捕食者(如狮子)的致命危险,这些捕食者很高兴看到这些愚蠢的灵长类动物居然敢下树。 在狮子的领地,远离安全的树木,继续大声歌唱,无疑是自寻死路。

然而,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的祖先是在群体中歌唱的。首先,即使只是身处群体之中,也能让群体成员获得数量上的安全优势(汉密尔顿,1971 年;伦德尔等人,2000 年)。此外,如果群体成员一起对攻击者大喊大叫,这对他们自身也会有很大帮助。不用看太多恐怖片,我们都知道,当人们面临突如其来的致命危险时,通常都会尖叫。如果认为这是在危险面前白费力气,那就大错特错了。在突如其来的致命危险情况下大声尖叫和喊叫似乎是我们生存的一种进化策略,它具有双重效果:(1) 对侵略者的声音攻击,以及 (2) 呼救。无论是在丛林中还是在城市的夜晚街道上,许多生命都是通过尖叫声获救的。有趣的是,大声尖叫并非所有物种的进化策略。有些物种即使在遭受猛烈攻击时身受重伤也不会发出任何声音(比如狼),而有些物种则会假装自己已经死了(比如水豚)。一群人一起尖叫比个人的尖叫更有效,有组织的巨大声响甚至可以阻止非洲大草原之王。我们都知道有一种通过制造噪音来狩猎的方法,手无寸铁的人群大声喊叫和制造噪音,可以吓唬大型强壮的动物,并将它们引向预定地点,将它们赶下悬崖,或者将它们赶出人类领地附近。即使在今天,如果有狮子靠近非洲村庄,集体喊叫也是将其吓跑的第一手段。

尽管安全问题在我们当代西方社会(安全标准处于人类历史最高水平)中极其重要,但对于我们那些生活在危险环境中的遥远祖先来说,这个问题却缺乏足够的研究。“尽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捕食可以解释警报呼叫的演变(例如 Maynard-Smith,1965),但捕食对其他呼叫类型演变的影响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UsterZuberbuhler,2001:742)。接下来我要做的是更详细地讨论与捕食安全策略相关的“其他呼叫类型”的演变。

当我们的祖先在地面上殖民、寻找食物或掌握他们的第一批石器时,他们无法在安全可靠的房屋、商店和作坊中做到这一点。他们随时可能受到大型捕食者的致命攻击。而这段历史早已远去,被人遗忘。这一定是为什么尽管食物搜索、狩猎和性行为以及原始人类和早期人类的策略一直是无数出版物最喜欢的话题之一,但我们祖先的生存策略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原因。与此同时,对灵长类动物的研究表明,它们花在搜寻捕食者身上的时间比花在寻找食物上的时间还要多。

任何一种生活在树上的灵长类动物,在地面上停留一段时间都是极其危险的。它们在地面上更容易成为猎物。因此,一旦灵长类动物发现捕食者,它们就会迅速逃回树上。我们的祖先在迁移到非洲地面后,就处于一种高度脆弱的境地。危险时刻,树木并不在身边,而且它们不像羚羊那样擅长奔跑,能够逃脱捕食者的追捕。群体防御似乎是我们祖父母大约 20 万代人之前唯一可行的选择。

说到我们远亲的安全措施,就不得不提到我之前提到的“组织良好的巨大噪音”,这在当时的背景下尤为重要。让我们记住我几页前说过的话:虽然创作复杂的旋律和演唱长歌不仅仅是人类的特权(正如我已经提到的,鲸鱼和鸟类可以在旋律创造性方面击败我们),但以精确的节奏模式进行集体歌唱,团结所有参与者,是人类行为的一个特征。

因此,我认为这种“有节奏的、组织良好的巨大噪音”,或者说人类合唱的前身,最初是作为一种安全措施,用来抵御非洲大草原上的大型捕食者的。

针对捕食的安全措施对早期人类至关重要。与我们不同的是,我们的祖先并不是“食物链的顶端”,他们必须采取非常严格的措施才能生存。当然,他们需要时间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呆在一起,互相梳理毛发,他们需要时间寻找和分享食物,抚养下一代,但最重要的是,他们需要警惕和正确的生存策略,尤其是在他们从相对安全的树枝上下来,开始了通往人类的漫长而艰辛的进化之路之后。当代对灵长类动物的研究表明,非自然环境下的研究无法体现安全措施的重要性,而在野外进行的研究则明确指出了严格安全措施的至高无上。根据 BsharyNoe 的说法,戴安娜猴会花费大量时间搜寻捕食者(Bshary & Noe,1997 年;引自 Uster & Zuberbuhler,2001 年:754)。不同物种之间也可以共享警戒任务。Wickler 认为,“在某些种类的噪鹛中,群体中的一名成员会栖息在地面上方警戒,而其他成员则在地面下方觅食。一段时间后,该成员会被另一名群体成员替换,后者将接替哨兵的角色。它们的警戒协调是通过声音来调节的:大约每五秒钟,哨兵就会发出一种低沉、短距离且难以定位的叫声,即守望者的歌声,它会告诉其他成员它正在警戒,并且没有发生任何事情”(Wickler,1985 年;引自 UsterZuberbuhler,2001 年:754)。

不难理解大多数动物用来躲避捕食者的严格安全措施。我们都应该认同,在寻找捕食者时不犯错误比在寻找食物时不犯错误要重要得多。试想,即使你没有注意到一堆好香蕉,最多也只是错过一顿美餐,但如果你没有注意到一只潜伏的狮子,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外,大多数动物(包括我们的祖先)只在想吃东西的时候才需要食物,但它们随时都可能成为其他捕食者的猎物。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动物只在一天中的某个时间寻找食物,但全天候都需要警惕捕食者。

我们都知道,安全问题可能是唯一可能让我们故意放弃部分个人自由的正当理由。


-往期「音乐探索」-

音乐,亦为真言之语(二)

音乐,亦为真言之语

音乐逻辑的拓扑几何(下)

音乐逻辑的拓扑几何(上)

用逻辑阐释音乐感知(下)

用逻辑阐释音乐感知(上)

数学、音乐和哲学

音色为核心的创作理念,多元视角及其在Rebecca Saunders音乐创作中的模糊性

寂静之声可有一观?探讨 Rebecca Saunders 的作品中的声音空间与声音剧情布局

通过 Lucia Dlugoszewski 和 Rebecca Saunders 的创作探索:打造女性主义生态系统

逻辑之问:下笔,辩证与乐之策论

分享|作品Qin-Potomania,为大提琴与钢琴而作

地震灾难中的音乐家来信

在林间小屋创作未来之声(Beat Furrer)

频谱思想

前卫艺术的音乐感知:音乐结构和时间

革复杂之声命(上)

革复杂之声命(下)

历史人物 I 皮埃尔·布列兹,作曲家的轨迹

音potrait像 I 桑德斯的音乐 - 进入感性世界

聚会:凯奇,杜尚,电子音乐和国际象棋

边缘与对立 | 桑德斯的元皮与幽灵

漫谈 | 永远不会被封闭的音乐灵魂

边缘归墟之地 | Saunders场的激发态

TAXI 001| 一周作品推介:声音的寄生

TAXI 002| 一周作品推介:MESS ME MYTH

TAXI 003| 一周作品推介:动/静

TAXI 004| 一周作品推介:器 I


往期「对话音乐家」-

对话|作曲家夏孙惠美:当我想你时

对话音乐家|汪海蓓:从传统作曲到影视音乐

Claire Hu|艺术共通,可能无限

单簧管演奏家郑育婷|跳脱框架、超越自我

对话音乐家|与青年作曲家盛萌聊聊他近期的音乐创作

琵琶演奏家杨瑾|我在大洋彼岸的十年

对话钢琴家谢冬妮|古典&爵士

对话小提琴家蒋益梁|最重要的是我们都要“真诚”

青年指挥家谢江专访|这是一个属于民族歌剧的黄金时代

访谈 | 我之于我,仿生于我

访谈 | J.Saunders 访谈 R.Saunders

SOLO| 手风琴独奏家王寒之:一件冷门小众乐器的发展

综述 | 音乐创作中的构思与审美——盛萌的探索与思考

织体化写作、音乐的律动与生活 | 麦克斯的音乐创作与探索

音potrait像 | 听觉跃迁:依克山·阿不都沙拉木三部器乐作品略谈

on one| 吴羿明的JQK:有关作品、教学与创业的访谈


-往期「乐趣」-

乐趣|耶路撒冷,“荒原尽头”的精神之城

乐趣|漫步巴黎,成就了一个大事件

乐趣|威尼斯,爱与美的永恒之夜

乐趣|从伦巴底原野掬来金色甘泉

乐趣|牧歌:从克雷莫纳-曼图亚-威尼斯

乐趣|留下悲怆生命的最后微笑

乐趣|死神呼啸而过,他独具慧眼

乐趣|特洛伊,令人陶醉之夜

乐趣|在一个“沙龙”里听见国家的音响

乐趣|昨天,在汉堡听巴赫四首新交响曲

乐趣|在家门口望见阿尔卑斯山

乐趣|没敢拿给瓦格纳看的“林茨”总谱

乐趣|一个离奇的“勃兰登堡”故事

乐趣|汉堡,不一样的潮涨潮落

乐趣|在纽约,东山再起的“西区故事”

乐趣|在废墟上建筑起音乐的殿堂

Sempre Musick—

美国Sempre Musick 第一届国际作曲比赛获奖作品音乐会圆满举行

美国Sempre Musick 2024年音乐会演出预告

美国Sempre Musick 2023年国际作曲比赛获奖名单公布

美国Sempre Musick 2023年国际作曲比赛简章

-musiCON-

纽约 musicON 2024音乐节暨国际作曲比赛盛大启幕!

美好艺术中心第二届musiCON国际作曲比赛章程

公布|美好艺术中心2023年" In Bloom" musiCON 委约名单

预告 I 2023 In Bloom MusiCON 系列音乐会第一场(节目单、作曲家、作品、演奏家简介)
预告 I 2023 In Bloom MusiCON 系列音乐会第二场(节目单、作曲家、作品、演奏家简介)
预告 I 2023 In Bloom MusiCON 系列音乐会第三场(节目单、作曲家、作品、演奏家简介)
10月,我们在美国国家歌剧院见!
架一座联结世界青年作曲家的桥—MusiCON 音乐会(series 1)精彩回顾
重磅 | 美好艺术中心musiCON系列音乐会作品征集
公布 | 美好艺术中心2022年" In Bloom" MusiCON音乐会作品入选名单

公布 I 2022首届In Bloom MusiCON作品征集评审意见(comments of jury)

预告 I 2022 In Bloom musiCON 系列音乐会第一场(节目单和作曲家、作品简介)

预告 I 2022 In Bloom musiCON 系列音乐会第二场(节目单和作曲家、作品简介)

预告 I 2022 In Bloom musiCON 系列音乐会第三场(节目单和作曲家、作品简介)



-往期「喜报回顾」-

美好艺术中心学员连续第四年获得美国青年作曲家大奖!

第47届美国DownBeat学生音乐奖揭晓,附美国/国际获奖名单

美国NFMC全国作曲大赛总决赛出线选手名单揭晓!

见证|高中生作品由奥兰多爱乐乐团精彩呈现!记国家作曲挑战赛夺冠颁奖及演出!

喜报!2024年美本放榜!美好艺术中心学员拿到6个藤校offer+茱莉亚音乐学院作曲本科等offer!

美好艺术中心musiCON室内交响乐团成立

茱莉亚音乐学院2024年作曲夏令营录取名单公布,美好艺术中心7名学员入选

2024年Tribeca青年作曲家比赛获奖名单公布!美好艺术中心学员获奖名次创历史最好成绩!

重磅音乐(作曲)项目落地波士顿

美好艺术中心两学员获得2023年YWCC作曲奖!

Fabian Leung获得巴尔西斯作曲比赛青年组第三名

喜报!美好艺术中心学员2023年全部“爬藤”!

重磅!21岁华裔青年独揽三项顶级大奖

荣耀诞生!首位NYO-USA "Apprentice Composer"华裔女性获奖

华裔本科生获得茱莉亚音乐学院交响乐作曲比赛大奖

华裔高中生屡获知名作曲奖

20岁华裔作曲家斩获美国青年作曲家大奖



musiCON声先
美好艺术中心(May Flower Art Center)官方公众号 艺术中心网站:https://mayflowerartcenter.org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