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之:尽美矣,又尽善

文摘   2024-12-30 21:03   广东  

《论语》

           
八佾篇之:尽美矣,又尽善

原文

子谓韶[1]:“尽美[2]矣,又尽善[3]也。”谓武[4]:“尽美矣,未尽善也。”

宋·程颢、程颐:“成汤放桀,惟有惭德,武王亦然,故未尽善。尧、舜、汤、武,其揆一也。征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时然尔。”

宋·朱熹:“舜绍尧致治,武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故其乐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

注释

[1]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2]美:指乐曲的音调和舞蹈的优美形式。

[3]善:好,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

[4]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进军的一种乐舞。

翻译

孔子谈到《韶》乐,说:“《韶》乐的曲调是完美的,内容又是完善的。”谈到《武》乐,说:“曲调是完美的,但是内容却不完善。”

宋朝的程颢和程颐说:“商汤放逐夏桀,心中唯有惭愧之感,周武王也是这样,因此他们的行为并不是完全完美。尧、舜、商汤、周武王这四位圣君,在处理国家大事时的原则是一致的。他们发动战争,并非出于本意,而是当时的情势所迫。”

宋朝的朱熹则评论道:“舜继承了尧的事业,达到了治国的理想状态;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是为了拯救百姓,他们的功绩是相同的,所以他们的乐舞都尽显美丽。然而,舜的德行是出自天性的,而且他是通过禅让(即和平交接权力)而获得了天下;相比之下,周武王的德行则是后天形成的,而且他是通过征战和讨伐才取得了天下;因此,他们实际上是有区别的。”

心得


韶指的是虞舜时期的乐舞,象征着理想的政治和和谐的社会。孔子认为“韶”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境地,也就是尽美,而且其背后所代表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秩序也是符合道德理想的,也就是尽善。
而武指的是周武王时期的乐舞,与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有关。孔子认为“武”的乐舞在艺术形式上同样非常出色,也达到了尽美,但是因为它是建立在战争和暴力的基础上的,所以未能完全达到道德上的理想 状态 ,也就是未尽善。
这也就表明了孔子的观点旨在于统治者应当以德服人,而不是依靠武力或暴力。更要有正确的动机和道德基础。
而朱熹的观点将舜视为理想化的马圣君典范,其德行是内在的、自发的,而武王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采取了必要的行动。
所以,来自于心底的真、善、美,而流露出来的,是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是符合道德理想的。但是就像有些人,为了作出善的样子,而做。但是内心里并没有这善的部分,这就很容易让人反感。

愿我们都能尽美、尽善。


关注我获得

更多精彩


以史为镜以铭其身,

以人为镜以正其身,

以事为镜以警其身。

走路失心
人成长的最终目的,是成为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