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学校成功举办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学习特点的孤独症儿童教育策略研究》中期汇报活动
在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成功立项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学习特点的孤独症儿童教育策略研究》。两年来,仁爱学校以数字赋能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为孤独症儿童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此基础上,仁爱学校于2024年12月20日成功举办教育部重点课题中期汇报活动。
出席活动的专家和领导有: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主任昝飞、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李拉、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副局长徐晓燕、苏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吴建东、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特教教研员王欢、苏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特教专干白云、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主任张久旗。本次中期汇报活动由张久旗主持。
会议伊始,园区教育局副局长徐晓燕致欢迎辞。作为区域内唯一一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园区教育局高度重视仁爱学校的发展,认为仁爱学校的教育实践体现着教育的转型,与教育目标由个人和社会的成功转化为个人和社会的幸福相呼应。仁爱学校积极参与园区教育序列化内涵建设,以“花蕾思维”育人,关注孤独症儿童的获得感、真实感和幸福感,真正做到素养导向下的以人为本。在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仁爱学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
仁爱学校校长范里代表课题组从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进展、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四方面进行中期汇报。课题组提出三个发现,80%以上的孤独症儿童流体智力与普通儿童相似,受晶体智力表现影响,形成孤独症儿童发展钟罩,表现出不同于普通儿童的发展时区特点。80%以上的孤独症儿童,在视觉空间、逻辑推理或模式识别的任务中可能表现出高于平均水平的流体智力,展示出与非孤独症儿童相媲美甚至超越的表现。80%以上的孤独症儿童在融合学校接受小班化教学,专业资源教师指导,儿童友好环境中,能够在学业技能,适应行为,社会情感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课题组以儿童发展需求为中心,以个性差异为基础,提出孤独症儿童“生态时钟”教育观,以时区和时段看待孤独症儿童的发展特点。为适应孤独症儿童未来长期发展需要,仁爱学校在宏观层面构建“星光塾”学习成长支持中心,在中观层面构建“我能‘行'”课程体系,通过实施“四能”课程、实践“四步”教学打造“去中心化”课堂。在微观层面构建“我能‘行'”行为目标评估与教学体系,把握关键事件,实现儿童关键能力的提升。
孤独症儿童教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中重度孤独症儿童数量多,教育需求大。与会专家对课题研究的前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仁爱学校课题组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专业的研究团队、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卓越的研究素养。
与会专家从研究内容的科学性、汇报的规范性、经验的概括性等方面给出意见和建议。昝飞教授提出要进一步界定“学习特点”这一核心概念,并基于对孤独症儿童学习特点的认识从教育实践中提取教育策略,使用数据评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确保学习特点与教育测量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李拉教授鼓励学校课题组要以跨学科的视角进一步研究孤独症儿童的学习特点,考虑不同程度、不同学段、不同安置形式的孤独症儿童学习特点有何差异。后续可进一步加强与高校间的合作,继续做文献资料检索,深入分析孤独症儿童的学习特点。
吴建东认为课题研究成效显著、成果丰硕,研究实践可以引领苏州特殊教育的发展。王欢认为要在课程上注重跨学科支持和多学科融合,持续升级“四能”课程,明确课程评价的意义,通过可测、可视的评价反馈深入认识孤独症儿童的学习特点,关注孤独症儿童在课题研究中的成长与收获。白云认为课题组要进一步凝练研究经验、研究方法,做好推广,为学生的未来生活赋能。
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级别高,要求严,责任重。本次课题中期汇报活动聚焦研究主题,深化专业探索,交流研究成果和经验,进一步推动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未来仁爱学校将继续在创新发展中实干笃行,保持先进性、创造性、主动性,积极响应《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的号召,为每一位孤独症儿童、每一位特需儿童未来赋能,以更高质量的教育水平迎接“十五五”的到来。
文字:章雪
图片:融媒体 梁雅崴 杨露
编辑:融媒体 梁雅崴
一审一校:肖皓月 二审二校:章雪 三审三校:汪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