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送娃(外号“大魔王”)去上学,在地铁上听见对面一个高年级的孩子在背诵崔颢的《黄鹤楼》。
我有感而发就问大魔王“你还会背这首诗吗?”大魔王点点头,然后背到【晴川历历汉阳树】一句后就想不起来了。
可能是怕我责备,大魔王赶紧岔开话题问我“爸爸,你知道那里为什么叫黄鹤楼吗?”“之前不是对你讲过?因为那曾经有位神仙骑着黄鹤飞过呀。(黄鹤楼一看这里:给大魔王讲唐诗——黄鹤楼上的对决)”我脱口而出。然后大魔王眼珠子一转又问“那你知道这个神仙是谁吗?”“这……”
为了不被问住,我赶紧查了查这位特立独行的神仙到底是谁,可没想到的是,这一查却发现了隐藏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一桩惊天大案!
传说黄鹤楼是三国时期东吴黄武二年,孙权在新修筑夏口城西南角的黄鹄矶上,修建的一座军事瞭望楼。后等到南北朝时期大才子祖冲之撰写志怪小说《述异记》,讲述有江陵人荀环在黄鹤楼遇见仙人驾鹤并与之交谈的故事,为黄鹤楼称谓最早出现的文字记载。
至于当时在黄鹤楼上驻足的那位仙人是谁,则众说纷纭。
比如南朝梁时期,史学家萧子显撰《南齐书》称黄鹤楼神话中驾鹤仙人为王子安;可到了唐代,人们更相信这位仙人是蜀汉时期的重臣费祎,如唐人李宗孟《费公祠》一诗曰:“空遗费仙迹,江山余万愁。”,唐代的《图经》也记载:“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唐人还在黄鹤楼旁建有费祎洞、费公祠,称乃费祎升仙后栖息之所。等到明代,王世贞在所编著的《列仙全传》中更是详细记载:“费文伟,字子安,好道得仙。偶过江夏辛氏酒馆而饮焉。辛氏即于飞升处建楼,名黄鹤楼焉。”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蜀汉大将军费祎会骑着仙鹤来到东吴玩耍呢?这还要从费祎的生平来讲起。
费祎,字文伟,江夏(今河南信阳)人。虽然幼年时父母双亡的费祎由族父抚养长大,不过他自小就表现出聪慧机敏、天资过人的天赋。据说几岁开始就能通读典籍,对世间政治局势评论分析也颇有见地,堪称高质量有为青年。
后来费祎选择到四川游学,有人问为他要放弃锦绣中原选择入川呢?还记得抚养他长大的叔父吗,费祎的叔父叫费伯仁,费伯仁的姑姑在年轻时嫁给了益州牧刘焉,在刘焉死后,她的儿子正是现任益州牧刘璋。靠着这层关系,费祎当然要去投奔担任四川省长的表叔了。
然而不巧的是,费祎到四川没多久,刘皇叔来了。刘备赶走了刘璋成为四川之主后,费祎只能选择归依刘备,当上了太子舍人(太子贴身伴读)。等到刘禅继任后,升任黄门侍郎的费祎,又以才华深得诸葛亮所赏识。特别是公元225年,诸葛亮征讨南中凯旋时,当满朝文武在城外数十里设道迎接时,惊讶的发现和诸葛亮同乘一车凯旋的不是别人正是费祎,从此众人对费祎莫不刮目相看。
此后费祎接连升任军师,录尚书事,掌管军政大权。在蜀汉,他与诸葛亮、蒋琬、董允4人被当地人并称为“四英”,可见其不俗的能力。诸葛亮死后的公元253年,费祎又继任去世的蒋琬,正式出任蜀国政坛一把手。他上任后也不负诸葛亮所托,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治理国家,一方面轻徭薄赋、修筑水利,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蜀国经济渐入佳境,一方面又励精图治、严明军纪,恢复蜀汉国力。
但就在费祎准备做出一番事业时,却非常意外的被人刺杀,人生戛然而止。
从资料上看,性格外向的费祎绝对属于社交达人,跟各色阶层的人都能迅速结交成为好友,然而也正是这种性格为后面的惨剧埋下伏笔。
话说费祎在执掌蜀汉大权后,没有和诸葛亮一样在战场上进攻曹魏,而是选择“远程养殖”。比如主导制定了一系列招抚魏国降将的政策,即在边境设立招降司,通过宣讲会、传单、走基层等形式宣传蜀汉的好政策。这些举措果然奏效,很快就有不少贪图利禄的魏国将领紧卸甲倒戈以礼而降。对于前来投降的人,费祎统统厚待有加,什么高官厚禄、美酒佳人全不是问题。如此一来,投降蜀国的魏将愈来愈多,魏国军力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然而费祎在招抚降敌这件事上,也暴露出了他不如诸葛亮谨慎的一面。比如他时常不设防备地单独邀请降将谈心,因此让许多蜀汉官员都为他担忧。有些同事数次劝谏他小心防范,但都被他回绝了。
终于在公元253年正月,费祎在住持召开“年初工作动员会”时,降蜀的魏将们也受邀赴会,席间举杯畅饮,其乐融融。可就在这喜气洋洋的场合中,一名叫郭修的魏国降将突然从席上暴起,猝不及防拔出利刃刺向费祎!紧接着在众人的一片惊呼中,费祎倒在血泊之中。虽然等侍卫们反应过来将郭修乱刀砍死。可费祎抢救无效,已然毙命当场。
奇怪的是在同年八月,费祎遇刺的消息传到魏国,魏帝曹芳闻讯大喜,并专门下诏把郭修一番褒奖。然而蜀国朝堂的态度却十分耐人寻味,政坛一把手被刺杀后朝堂上下竟无明显表态,仿佛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后续史书中也对这次刺杀的记录只是短短数语,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猜测。仿佛一切都被人故意隐藏起来,那么这个谜一样的案件隐藏着怎样的内幕呢?
首先凶手郭修作为魏国降将,已经在投降后受封为左将军的高官。那么他刺杀顶头上司费祎的动机是什么呢?想说清这个问题则要先讲讲另一个三国后期举足轻重的人物——姜维。
话说250年,姜维发动西平之战,虽然战果是“不克而还”,可此战中姜维却依旧有收获,那就是魏将郭修的投降。也正是得益于姜维的推荐,也让郭修后来在蜀汉官场平步青云迁至左将军。那么姜维是不【费祎遇刺案】的幕后主使呢?
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而郭修于大庭广众之下刺杀费祎,也分明是死士手段。可因此就说费祎遇刺的幕后推手就是姜维,尚且证据不足。还是《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十六年春,(费)祎卒。夏,(姜)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当年春费祎遇刺,夏天姜维就领大军北伐,而且还是“数万”这个量级。要知道在费祎活着的时候,姜维可没这待遇。
《三国志·费祎传》记载:“(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费祎在世时,姜维每次举兵总被他牵制,兵不过万;但费祎去世不过三四个月,姜维就已率数万兵马出征。可见,费祎遇刺的直接受益人,正是姜维。那么他到底有没有嫌疑呢?
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数万大军的调动,绝非一日一时之功,几个月就能“率数万人出石营”,说明姜维必然早就有所准备;或者说,姜维已经上帝视角般的预料到了费祎的结局。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妄下定论,因为这案子还有蹊跷。
刺杀费祎的凶手,毫无疑问是郭修,那郭修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要知道此时已官至左将军的他,为何会放弃高官厚禄,选择替姜维去送死呢?另外经常当刺客的朋友都清楚,想要行刺同事是有许多机会的,比如在日常处理公务时,一样有接触的机会,而且脱身的可能性还要大一点。可修却为何偏偏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动手呢?要知道这样做是必死无疑的。
想解开这一切疑点,就不能只从蜀汉入手了,得把视角放在曹魏了。
据专门介绍曹魏历史的《魏氏春秋》记载:“脩欲刺禅而不得亲近……事辄不克,故杀祎焉。”意思是郭修投降蜀国,本打算刺杀刘禅,但他最终却将目标定为了费祎。可以看出郭修自打投降开始,就没想过活命,只是为了干出大事。
只不过在进入蜀汉后郭修发现戒备森严的刘禅不好刺杀;而权臣费祎因为对人没多少防备心,故而很容易下手。加之姜维对郭修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才让他改换目标。在此过程中:郭修的立场一直是坚定的,他需要一件足够轰动的刺杀事件,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他想要的结果究竟是啥呢?
据《三国志·后妃传》记载:“明元郭皇后,西平人也,世河右大族。黄初中,本郡反叛,遂没入宫。” 意思是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的妻子是郭皇后,郭氏是西平郡人,其家族世代为凉州大族。然而黄初年间,西平郡发生叛乱,魏文帝曹丕派军平定叛乱。作为当地大族的郭家因为涉嫌参与叛乱而被处罚,其中郭氏被押送进洛阳皇宫。
然而此后短短几年中,罪臣之女的郭氏不但成功摆脱处罚,还深受魏明帝曹叡的宠爱,封为夫人,不但如此,曹睿还封其堂叔郭芝为虎贲中郎将,叔父郭立为骑都尉。让老郭家又复兴起来!最后在魏明帝患病之际,将郭氏直接立为皇后。为什么郭家能实现绝地大反击呢?
我们来看《魏氏春秋》中记载“郭修著名西州”,说明郭修是西州名士出身,要知道在那个看重出身的时代,郭修没有家族的助力是不现实的,而同为说明他极有可能与西平豪族郭氏家族是有关联的。
可后来,郭家因反叛而没落,为了将家族重振,郭修大呼一声“苟利国家生死以,家族传承吾辈责”,然后就有了牺牲自己而成全亲族的打算。按照这个推测来看,后来郭修的种种行为就全都解释得通了。
郭修选择刺杀费祎,经过精心谋谋后把时间就选在岁首蜀汉开年大会召开之日,毕竟此时正值群臣云集。郭修于万众瞩目之下公然刺杀费祎,必然会让此事造成足够轰动的效果。果不其然,魏帝在得知此“壮举”后,不仅对郭脩赞赏有加,称其“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对其妻、子进行了封赏。也让郭修一举实现了“牺牲他一个,幸福全家人”的信条。
至于表面上最大嫌疑的姜维,始终只是郭修完成计划的一枚棋子。而最可怜的还是费祎,壮志未酬就因为这么一个动机而被糊里糊涂地杀害了。也许这也正是历史的玄妙之处吧。
费祎死后,朝廷谥曰“敬”侯。陈寿评道:“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裴松之注《三国志》时评道:“蒋、费为相,克遵画一,未尝徇功妄动,有所亏丧,外郤骆谷之师,内保宁缉之实,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何以过于此哉!今讥其未尽而不著其事,故使览者不知所谓也。”可见后世对费祎的评价依旧是称赞的。
可能也正是因为民间对费祎这个壮志未酬又生性豁达的大才子充满惋惜,才逐渐将他塑造成骑着黄鹤在长空中潇洒翱翔的仙人吧。当成仙的费祎在骑鹤飞到家乡时,驻足在这座风景宜人的雕楼上,最终名垂千年,也衍生出后世无数经典的诗歌传颂……
终于,当我把以上发现的线索滔滔不绝地讲完后,却发现大魔王早已进入梦乡。哎,那明天上学路上还是讲《鹳雀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