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教育   2024-11-17 07:07   天津  
聚焦1925

1925年晚秋,一位青年离开故乡韶山,他在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的路上,重游橘子洲这片他早年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时,感慨万千。在那个几乎没人知道中国的未来在何处的年代,这位位32岁的青年也在找寻着答案。


他在十一年后终于找到了这个答案,民族之幸,苍生之幸!

两年前的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并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决定全体党员可以以个人的名义加入国民党,同时要求党员保持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教员后来曾说明原因:“那个时候,我们不动手也不行,因为国民党不懂得组织国民党,致力于国民革命三十九年,就是不开代表大会。我们加入国民党以后,一九二四年才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由我们起草,许多事情由我们帮它办好。”


既然要帮着改造国民党,因此我党派出了一批精兵强将,其中就包括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局秘书的教员。作为当时中央局委员长陈独秀的秘书,教员的才干逐渐显露,不但组织能力超强,而且宣传工作也厉害,更难得的是极具大局观念,因此被陈独秀十分欣赏。被认为是我党不可多得的人才。


最终在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1月国民党的“一大”成功召开。教员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受孙中山先生的委托担任章程审查委员会委员。


会议期间,教员就组织国民政府、出版及宣传、设立研究会等问题提出了很多优秀建议,从而给国民党高层带来极深的印象。会议最后选举时,孙中山钦定教员为候补委员。并任命他为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组织部秘书,后来又兼任文书科主任。教员一人兼任国共两党的核心要职,能力志强可见一斑。


后来当孙中山先生病逝后,国民党中央提议由教员代理宣传部长。1925年10月教员到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就职,从此开始了一场“宣传革命”。


先是为国民党铺设了最初的宣传工作体制架构,然后提议创办了《政治周报》作为党内最高政治刊物,教员亲自担任总编。一经发行,洛阳纸贵。紧接着教员又各大城市的党部,相继创办了汉口《楚光日报》、长沙《湖南民报》、北京《国民新报》和上海《民国日报》。最终在教员的主持下,国民党的宣传工作很快有了起色,制度建设迅速走向正轨。


但是,由于陈独秀、张国焘等人妥协退让,国民党高层中的右派地位不断上升而左派陷入孤立,当时连候补委员都不是的老蒋一跃成为国民革命军总监,并不断制造限制共产党的反动政策,这也为后来他的叛变革命埋下伏笔。



最终由于受到国民党右派的不断排挤,教员的薪水也被停发了。无奈之下身心俱疲的教员选择回老家韶山修养。


回到了家乡的教员并没有闲着而是在不断地思考一个问题:明明自古以来支撑社会发展都是广大劳动人民,那为什么在所有的书里面,主人公都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占据了社会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却几乎毫无踪影?他想了很久,悟出一个道理,“种田的农民终年劳累,吃不饱,穿不暖,哪有条件和机会读书识字?就是识了几个字的农民,又哪能写书立说?所以写书的人一定不是农民。帝王将相写的书,哪里会有农民的舞台呢?”


想通这点后教员下定决心——“我们将来也要写书,写农民和工匠的书,把农民和工匠写成英雄豪杰。”只要把广大劳动人民组织起来,发动起来,这股力量完全可以打破,完全可以成为改天换地的新力量。


于是他组织农民夜校,向贫苦农民们科普马列主义和革命斗争。同年,由于韶山一带大旱,禾苗枯死收成极低,可地主们却囤积居奇,高抬粮价。于是教员带领农民们组织斗争,一起到地主家,开仓取粮,平价购买。这一举动无疑激怒了地主们的保护伞——湖南军阀赵恒惕。被赵恒惕下令通缉的教员他不得不再一次离开韶山,来到了他年少时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长沙。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时值深秋的湖南天气已经冷起来了,诺大的橘子洲附近除了来往的商船几乎没什么人,陪伴教员的只有江里的鱼和满山红叶。


教员望着远方的山色、湘江的各式船舶、以及孤身一人的自己,不禁感慨万千。他想起一年前工作的各种不顺,他想起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被排除在外的窘境,他想起自己的韶山老家和那里的人们。


当年和他一起谈笑风生的很多乡亲们都不在了,而他眼前的路还要继续坚定的走下去。看着眼前的湘江秋色,教员胸中激荡之下写出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词中,教员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此后的若干年,他付出所有的努力和心血,都在尝试着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1927年,老蒋发动四一二反革命运动,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国共第一次合作彻底宣告破裂。这一年秋天,教员找到了新的方向:【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西江月·秋收起义》)自此,教员走上了“坚持土地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然而秋收起义失败了,教员带领部队上了井冈山。不但保存了革命的火种,还取得了极其重要的军事经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并以此取得了多次的军事胜利,【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



伴随着一次次军事上的胜利,教员引领开展土地革命,让几千年来,受封建主义制度剥削的贫苦百姓分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


在不断地斗争中,教员也从但年那个书生成长为指挥千军万马的杰出军事家,【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当看到曾经在秋收起义中失败的红军竟然短短几年中再次星火燎原,气急败坏的老蒋命令几十万大军针对苏区展开了五次军事围剿,但在教员的天才指挥下,损兵折将接连失利。【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可惜在王明“左”倾的思想下,教员被排挤出了苏区红军的领导岗位。从而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彻底失败,红军不得不放弃根据地被迫开始长征。然而,也正是这些数不尽的挫折和打击,指引着教员逐步走向成熟,从而让创造出了“四渡赤水”的军事奇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终于到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离教员在橘子洲头提出那个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


如果说在橘子洲的教员,内心的方向还不算清晰,那么来到黄土高原的他生,无疑已经找到走向前方的路。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春天,黄土高原下了一场雪,漫山遍野都铺成白色,平时波涛怒吼的大河也失去声音。已经人到中年的教员再次登高远望,此时的他不崽迷茫而是充满着自信,因为十多年的历练,使得教员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也是我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力量源泉,这个力量的源泉就是——人民群众。于是教员挥毫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腊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1年前,他在湘江边独自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如今在黄土高原,他终于给自己补上答案:“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多年以后,教员越来越老,也越来越孤独,曾经的同事给了他很多头衔,他却说要统统去掉,只留下唯一的一个,就是教员。


他历来都是当教员的,以后还要当教员。


在教员故去时,什么都没有留下,唯一留下的只有一套书,这套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中国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就是当年那个32岁的青年在湘江边发问之后不久发表的。


伟哉!教员千古!!!



往期推荐:





我们不能忘记,鬼子是如何被打败的!


这首词,让晚年的教员一再落泪


长征前夜 | 忍受孤独的教员


为什么,我们永远怀念他


太阳升起的地方 | 书生首用兵



更多精彩

扫码关注

给大魔王讲故事
写给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