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耿慧莲 陈玲
单位 | 省毕节威宁县聚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案例背景
《关于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以满足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着力扶持壮大县域特色产业,着力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创业,着力提升安置区配套设施,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健全社区治理体系,解决好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实现人口市民化、就业多元化、产业特色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转变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为推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如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平山社区地处威宁县雄山街道扶贫搬迁区,位于县城北部,距离县城中心约3公里,占地77.7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福康馨区1220户6144人,60以上至80岁634人,80岁以上94人。
在贵州省慈善总会、“贵州大曲·点滴有爱”公益基金、毕节市慈善总会的指导下,威宁县民政局、雄山街道办事处、平山社区的大力支持下,威宁县聚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福康馨区内散居五保、半失能、空巢、留守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五抓五促”为抓手,以推进安置区和谐安定、美丽宜居、繁荣富裕建设为主要目的。
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聚益社工通过兴趣爱好切入点,孵化培育“福康夕阳红”文娱队,在丰富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的同时,拓宽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引导老人提升自我,积极融入社区新生活。
二、案例分析
(一)理论基础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社会资源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
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个体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个体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个体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随着易地搬迁工作陆续开展,易地搬迁社区“新主人”的社会适应问题逐步显露,尤其是易地搬迁社区的老年群体对过去生活的依恋,社会支持不足,更容易发生社区生活不适应的问题,从而出现孤独在家,独自返迁的现象,影响易地搬迁政策后续“稳得住”目标的实现。
在本案服务中,社工运用社会支持理论技巧,从挖掘易地搬迁社区老年群体的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构建服务对象的友伴支持、信息支持以及社会支持等多个社会支持网络,旨在促使服务对象在人与环境的双向交互中达成良性循环,帮助服务对象走出舒适圈,建立新联结。
(二)福康馨区易地搬迁老人适应性分析
针对平山社区易地搬迁老年群体目前自身状况和社会支持综合分析后,将搬迁老年人所面临的适应性问题和产生原因,预估如下:
1.心理适应性方面
平山社区福康馨区老年群体基本都是从威宁县贫困村搬迁至此,长期的乡村生活,让老人对周边的人和环境都是非常熟悉的;搬迁到城市社区后,家中的劳动力基本都去外地打工,家庭情感支持缺乏,邻里支持也突然遗失,大部分老人都面临着一系列心理适应问题,老人会感到孤独、失落和无助,尤其是对于没有亲属或朋友陪伴的老年人更为显著。
2.社交适应方面
因平山社区福康馨区由不同贫困村的贫苦户搬迁组成,社区内老人常常面临与新邻居和社区居民建立新的社交关系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年龄、文化习俗和兴趣爱好的差异,老人可能与新社区的居民产生隔阂;另一方面,老年人由于缺乏社交资源和交流平台,较难融入到新社区的生活。
3.生活适应方面
由于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及生活来源的转变,平山社区福康馨区搬迁老人在适应新生活上出现严重的阻碍,从生活开放到高楼封闭;从空气清新到日常嘈杂,从务农为生到无经济来源,多重改变,让老人难以适应新生活。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及时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引导老人积极应对适应困难,增强老人心理抗压能力。
2.促进社区老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和沟通交流,提升老人的邻里支持。
3.挖掘社区老人自身的优势和兴趣,放大老人长处,从而提升老人适应性生活的自信心。
4.搭建社区老人服务平台,及时为老人提供支持和帮助,拓宽老人的社会支持。
(二)服务策略
1.社工巧用访谈技巧,与老人建立专业的服务关系,让老人对社工产生信任感。
2.评估社区老人需求,共同商议制定服务目标及服务计划。
3.搭建老人能力提升平台,培养老人兴趣爱好。
4.通过日常沟通和观察,挖掘老人骨干,培育老人文娱队,引导老人定期参与文娱活动。
5.通过定期的访谈、适时鼓励,让老人发现自身优势,进一步提升老人自信心,促进老人社区融入。
四、实施过程
(一)建关系,估需求
借助服务对象参与社会工作服务的经历,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并进一步评估实时需求。
通过2022年威宁县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项目的实施,平山社区福康馨区的老人积极参与到老年活动中,对社工服务有了基本的认识,并对社工产生了较强的信任感;“贵州大曲·点滴有爱”老吾老驿站项目设立后,社工与福康馨区的老人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
在服务初期,社工通过问卷调研和日常访谈的方式,初步评估出老人需求及问题:一是因为生活环境及习惯的改变,老人难以融入社区,周边没有熟悉的邻居,导致老人不愿外出,更喜欢蜗居在家;二是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老人日常无所事事,文化娱乐方式匮乏,导致老人对新环境产生排斥,更倾向于回归之前的生活。
对此,社工根据老人的需求和问题,了解到老人的意愿后,通过茶话会的形式与老人共同商议后期的服务计划:一是结合当下老年人流行的娱乐方式,共同探寻适合福康馨区老年群体的娱乐方式,以此丰富日常生活;二是勇于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福康馨区社工开展的各类服务活动。
(二)搭平台,培兴趣
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拓宽社会支持网络,以意愿为主,培养兴趣爱好。
在服务前期,社工了解到福康馨区的老人都是来自威宁县周边村镇的困难群体,搬迁前,日常生活都被农耕占据,根本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和文化娱乐生活;搬迁后,周边邻居不熟悉,又不用农耕,便长期在家看电视或者做鞋垫等。
对此,为了拓宽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老人的邻里支持,社工以手工制作、节日庆祝等活动为切入口,为辖区老人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在服务过程中,社工发现大部分老人都有唱山歌、跳民族舞的特长,因此为了进一步培养老人共同的兴趣爱好,促进老人社区融合,享受现在的新生活,社工让福康馨区的老人观看并逐一体验当下老人流行的娱乐方式——跳坝坝舞、打腰鼓和打莲香,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和体验,70%的老人选择了跳坝坝舞和打腰鼓。
(三)挖骨干,建队伍
凝聚力量,提升团队意识,组建兴趣队伍。
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常态化服务开展,社工发现有十位老人参与活动非常积极,且对坝坝舞和腰鼓十分感兴趣,甚至单独找社工要视频进行学习。
对此,社工积极组织十名老人开展交流会活动,在活动中,社工收集了老人对“志愿者”一词的认识程度,针对老人的认识程度社工调整活动方案深化、系统的讲解了“志愿者”的责任、义务、所做之事,在得到老人对“志愿者”的一致认同后,经过多次商议讨论决定,正式成立了以秦奶奶为代表的“福康夕阳红”文娱队。
(四)强信心,展风采
强化优势,提升服务能力,增强自信心,勇敢展现队伍风采。
队伍成立后,为了进一步规范队伍的管理,社工积极组织队伍成员共同商议制定了队伍管理制度。为避免队伍自娱自乐,进一步增强队伍成员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出队伍的服务功能,影响福康馨区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工服务中,有效的融入社区,社工带领队伍成员梳理了队伍成员的优势:一是大家都非常的有能力,敢于去学习新事物,挑战自己;二是大家都非常喜欢坝坝舞和腰鼓,且勇于在服务站内观看学习。
同时社工也表明了希望队伍能积极参与社区部分活动环节中,勇于去展示队伍的风采,队伍成员们表示愿意接受这个任务,于是在八月社区老人集体生日会活动中,“福康夕阳红”文娱队踏出艰难的第一步,在近百人的活动中,通过边看视频边表演的方式,完成了队伍的第一场演出。
五、案例评估
(一)随迁老人兴趣爱好得到培养
通过社工多方面的努力,从心理、技能等方面介入,改变了老人之前的无所事事,进一步学习不同类型的坝坝舞、手工制作,让老人对新生活有个更多的期待。现在,日常生活中老人除了常态化参与社工开展的服务外,还发现并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使自身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二)随迁老人社区融入得到增强
在服务过程中,社工积极为辖区老人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在平台中引导老人结识邻里、分享交流,除此之外社工还以老人的需求及兴趣爱好为切入点,丰富老人日常生活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助推老人社区融入。
(三)建立了一支随迁老人文娱队
在服务初期,社区老年人从未参加过社区活动,对社会工作不了解,对社会工作者存在戒备心理。随着服务的开展,老人感受到社工的用心和真诚,从刚开始的质疑观望到后面的积极参与,再到每次主动协助活动开展,社工的参与意愿发生了质的改变。
在此服务基础上,社工以老人共同兴趣爱好入手,积极挖掘活动中的骨干成员,进行有效的组织整合,逐步完成了“福康夕阳红”文娱队的建立。
六、专业反思
(一)尊重接纳,建立信任关系
在建立专业关系的过程中,尊重接纳是关键。老年人群体的异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必须保持真挚、诚实、开放、尊重和无条件接纳的态度。这种态度能够促使老年人放下防卫心理,接受社工提供的专业服务,自由探讨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我。通过长期的互动和关怀,逐渐建立起信任关系,为文娱队伍的建立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服务多元,促进社区融合
活动内容应多样化,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以服务促社区融合。在服务过程中,社工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及需求为切入点,积极搭建老人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引导老人积极参与到不同类型的服务活动中,让老年人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学习交流,从而激发内在潜能,增强自我价值感,有效的助推了社区融合。
(三)强化优势,提升自信心
社工应以正面、积极、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老人的情况及处境,着重挖掘老人及环境中潜在的资源和优势,从而强化老人潜在的优势和资源,让其有信心去做出改变。
本案例中,老人在服务中敢于挑战自我,去学习新事物就是一项较大的优势,在服务中,社工扩大这一优势,将老人的学习地点从室内转换到室外,同时利用媒体去展示、宣传老人的风采,并让老人知晓,以此循序渐进的方式进一步增强老人的自信心,让老人勇于在人群中展示队伍风采。
社会工作经典书籍
《社工技能手册》
给一线社工的技能工具书
看了就能懂,懂了就能用
扫码拿下
↓↓↓
欢迎关注【社工客】旗下公众号
身边的好友都在看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你有做过老年社会工作吗?欢迎分享你的经验或总结~
社工客投稿邮箱:sgke123@163.com
小客微信:shegongke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