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续打石文化,留住最美乡愁!建设人文生态型社区路径探索 | 社工课

职场   2024-11-14 10:40   广东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张君  任雯

 单位 | 四川省南充市民政局、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鸢尾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背景介绍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基层治理的系列决策部署,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形成社区治理创新示范成果,四川省民政厅和财政厅启动实施城乡社区治理“创特色”工程,支持基层县区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治理经验,推动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激发城乡社区治理新活力的特色社区。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走马镇大石庙村处于城市近郊,村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民间习俗多样。过去由于青石资源较好,当地以青石为材料的雕刻、建筑产业颇为兴隆,群众大多以打石为业。后来随着社会发展,打石行业虽然没落,但大部分群众仍以打石文化自豪。由于经济基础差,该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大,留守在家的老人孩子日常文化生活单调,公共服务缺失,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也不高。


2023年,该村争取到基层社区治理“创特色”项目,经调研,村民希望传承过去的“打石文化”,丰富文化生活,并能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介入过程




嘉陵区鸢尾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通过对村民代表、乡贤能人、村社干部等群体调研,决定配合社区两委,围绕大石庙村特有的打石文化,加强社区软硬件建设,通过“党建+社区历史文化+社区自组织”的模式有效地聚合起村民、自组织等社区主体,以营造营造老有所乐、幼有所长、勤劳致富、互帮互助、共建共享、温馨和谐的基层治理场景为目标,实现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打石文化凝人心,文化先行促治理”的人文生态型社会的建设。先后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设一核多点场景,再现打石场景可漫步


以改造升级村服务阵地为核心,围绕大石庙村原有闲置的村小为基地,构建大石庙村党群服务平台,在装饰风格上,充分吸纳村民意见,保留年代风味和传统建筑结构,使之与川北民居风貌相契合,在服务中心设立“乡村记忆馆+打石文化体验角”,将收集到反映大石庙村历史生活的军功章、风车、石磨、老照片等老物件40多件放置于其中。强化服务中心为民、便民、安民、民宿、展示等功能,打造既具有古朴风貌又具备现代实用的村民活动阵地和乡村记忆馆。



此举不仅拓展了打石文化的载体,也唤醒了村民的历史记忆。开设了“青石茶社”,来青石茶社的群众,只需向村慈善基金投放2元钱,就能在茶水自助区选择一个品种的清茶,休闲聊天,重现过去生活场景。积极联动周边资源,推动璞缘农庄、黄辉文化传习馆、川东北耕读文化展示馆、老地名、老院子等共同参与此次试点创建,丰富打石文化场景,形成具有浓郁川北民俗特征的文化走廊。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二)梳理打石人文历史,钩沉村民集体记忆


为更好的挖掘和传承青石文化,大石庙村分别从实物和记载两条路线收集、整理,丰富打石文化的内涵。



一是以村委主导,社工团队协助,村民积极参与的方式,实施为期3个月的老物件排查与征集活动,共征集小到打石工具、再到石瓦、石磨、石碾、石柱等石制物件100余件,挖掘辖区老建筑、老场地4处;


二是注重挖掘本村人文生态,梳理收集村上在党50年党员、村成立后第一名村支书、第一个考上大学、公务员等人员具体信息,深度挖掘党员干事创业和艰苦年代用功读书等先进事迹,进行挖掘打石匠人事迹及名人故事50个,打石号子2段,家风家训4篇,走马之歌1首,老照片8张。


通过历史实物和文字流传两相佐证,进一步梳理出大石庙村的历史文化,深入发掘打石文化的内涵与传承,溯本追源,实现打石文化全脉呈现。


(三)培育三支志愿队伍,营造勤劳纯善乡风乡情


一是动员热心居民,成立了“情暖夕阳”邻里关爱志愿服务队、“留住乡愁”志愿服务队等3次社区自组织和1个村级慈善互助基金,通过“自组织+村慈善基金”“自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提高了自组织独立开展活动,每月定期对高龄失能老人、重残人员、留守儿童提供送学上门、老年助餐服务,实现了文化有专人宣传,矛盾有专人排解,困难群众有专人帮扶的状态。


二是开展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借助传统节日举办文化活动。社会组织开展以“爱国爱亲”为主题,包粽子,品美食,制作驱虫艾草包,听屈原的爱国故事等为主要内容的端午文化活动;开展以“孝老敬亲”为主题的重阳节活动,开展以思亲爱家为主题的的中秋节活动,做花灯,听嫦娥奔月的故事,使传统优秀文化始终浸润人心。



项目成效



(一)服务阵地运行良好,人心得到聚拢


村党群服务中心已成为集娱乐、教育、议事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活动室内设施齐全,环境优雅,为村民提供了舒适的活动空间。在这里,村民们可以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如读书会、棋牌赛、文艺表演等。


这不仅有助于增进邻里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有助于培养村民的兴趣爱好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打石文化沿线设立的文化展示墙,已定期举办以打石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如打石技艺展示、打石匠人故事会等。


同时,邀请村民担任相关沿线的讲解员,以加深对打石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在乡村记忆馆与打石体验角,村民们不仅可以现实中体验到打石技艺的魅力,还可以体验到打石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融合,激发对打石文化和大石庙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今,村史记忆馆已经成为村民热门的打卡地,还成为村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地标。


(二)乡村整体氛围变优,推动了社区治理


在推进人文生态型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大石庙村通过开展3次村民参与性会议,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为试点工作出谋划策,加快形成政府与社会之间互联、互动、互补的治理新格局。


一是通过开展村民共创工作坊,邀请街道、周边农庄、村民共同参与党群服务中心的打造,对大石庙村的历史文化进行梳理,增强了村民以地缘为纽带的乡村情结,推动村民实现“陌邻”向“睦邻”转变,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彼此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二是通过村民骨干组织化,建立了3支自组织队伍,动员队伍成员参与大石庙村历史物件和人物事迹的收集,提炼出了“不怕吃苦、苦中作乐”的打石精神,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切实增强了群众归属感和获得感。


通过这些举措,村民们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开始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他们自发组织各种自治活动,如乡村记忆馆维护、民宿管理和公益募捐等,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打石精神获得传承,文旅结合促进发展


在试点阶段,大石庙村紧扣“勇于吃苦、苦中寻乐”的打石精神,致力于文脉重塑与传承培育,积极培育打石文化传承队伍,使打石文化得以重焕生机。


一是注重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打石文化内涵,打造“周末乡村游”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参观体验打石文化。


二是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柑橘采摘节、打石技艺比赛等活动,让村民和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大石庙村的传统文化。


三是村民自组织队伍通过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销售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农民增收。


试点期间,联络了部分市区社区和生鲜超市共3家,搭建农产品线上售卖渠道,推广大石庙村特色农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拓宽市场份额。在他们的努力下,大石庙村的打石文化不仅在本村得到了传承,还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这一独特的乡村文化。



社区治理何以有效?
具体怎么做?
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的营造成果
《社区治理的十八般武艺》
社区治理实务派著作
超好评!快拿下
↓↓↓


【社工客线上课堂】
收录社工精选好课
↓↓↓


欢迎关注【社工客】旗下公众号

身边的好友都在看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你有做社区社会工作吗?欢迎分享你的经验或总结~

社工客投稿邮箱:sgke123@163.com

小客微信:shegongke002



社工客
点击关注!和160万社会工作者一起成长。每天分享行业前沿资讯与实务干货。让助人者有力,让受助者温暖。点击“社工客精选”查看精选好书+好课+好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