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据:不止改善功能结局,静脉溶栓还有经济获益
静脉溶栓是恢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血流灌注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较强的时间依赖性。在此次WSC大会上,有部分研究探索了溶栓时间与获益之间的联系以及溶栓的经济获益。
来自沙特阿拉伯的Aser F. Alamri教授团队对AIS患者在首个黄金时间窗(60 min)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共纳入7项研究中78,826例AIS患者。主要终点是90天时mRS评分为0~1分的患者比例,次要终点是90天时mRS评分为0~2分的患者比例,安全性结果为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发生率。结果显示,与61-270 min内溶栓相比,黄金时间窗(0-60 min)内溶栓与90天mRS 0~1分(OR 1.40;95% CI 1.16-1.67)和90天mRS 0~2分(OR 1.38;95% CI 1.13-1.69)患者比例更高相关,但两组间的sICH和死亡率相似[1]。这提示在时间窗内(尤其是在黄金时间内)溶栓能够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图 不同时间溶栓患者mRS评分分布对比[1]
然而我国卒中患者发病到入院时间(ODT)中位数为15 h,院前救治延迟问题极为严重[2]。因此在我国,如何减少院前延误,提高再灌注的比例仍是关键。“中风120”科普宣教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卒中认知及使用急救系统比例,从而减少院前延误,提高患者再灌注比例[3]。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赵静教授团队对“中风120”科普宣教活动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及医疗成本也进行了探讨。
该研究共纳入283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中风120”科普宣教活动前有490例患者,活动后有2340例患者。结果显示,在开展“中风120”科普宣教活动后,患者平均住院日(LOS)由9.8降为8.8天(P<0.01);平均住院费用从21950.72元下降到 19262.50元(P<0.01)。在广义线性模型中也发现“中风120”科普宣教活动与LOS降低(β系数95% CI:-0.070 [-0.11~-0.030];P<0.01) 和住院费用降低 (β系数95% CI:-0.11 [-0.17~ -0.053];P<0.01) 相关,提示“中风120”科普宣教活动可通过改善静脉溶栓治疗情况来减少住院时间,进而产生经济效益[4]。
可以看出,静脉溶栓不仅可改善患者功能结局,也能降低医疗成本,进而减少家庭负担。
从未止步:细数静脉溶栓在细分疾病类型中的前沿探索
在此次WSC大会上,也有部分研究逐渐探索静脉溶栓在细分疾病类型中的应用。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病因的10%~15%,临床上多表现为以进行性运动功能缺失(PDM)为主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临床预后差[5]。目前,静脉溶栓在BAD中的获益情况尚不明确[6]。
基于此,来自沙特阿拉伯的Ahmed A. Almaghrabi教授团队系统性回顾了Medlin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并进行荟萃分析,最终共纳入5项研究中906例BAD患者,其中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比例为77.8%。结果显示,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30%的患者出现了END,65%的患者达到了mRS 0~1分,2%的患者出现了sICH。与对照组相比,静脉溶栓组达到mRS 0~1分的患者比例更高(RR 1.31;95%CI 1.03-1.67;P=0.03),两组间END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6]。
结果提示,静脉溶栓治疗BAD可能是安全的,并且可以带来积极的长期结局。然而,这类患者END的发生率仍然很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6]。
图 Ahmed A. Almaghrabi教授团队研究结果[6]
视网膜中央动脉(CRA)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五层组织唯一的血供来源,由于该动脉分支间无吻合,一旦CRA发生阻塞,可导致患眼因视网膜内层组织缺血而突发无痛性视力下降或丧失[7]。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CRAO)是进一步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预兆,其发生率为1/100000,尽管罕见,但动物实验显示,在CRAO发生240 min后即可出现严重且不可逆的视神经及视网膜损伤,因此能否在时间窗内恢复患眼视网膜血供对于提升患眼视力、避免永久视力下降或丧失极为重要[7-8]。美国心脏协会(AHA)声明指出,静脉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可能是有效的[8]。
基于此,来自法国的Benoit Guillon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在CRAO患者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RCT研究。该研究共纳入70例CRAO患者按1:1随机分配的比例分别接受0.9 mg/kg阿替普酶+安慰剂和安慰剂+300 mg阿司匹林的治疗,所有患者从发病到开始溶栓的平均时间(ONT)为232 min,主要评估工具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记录方法为视力最小分辨角的对数(logMAR)[9]。
除此之外,静脉溶栓在缺血性疾病细分领域中的探索也备受关注。期待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循证证据的不断积累,静脉溶栓能在缺血性疾病领域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唐亚梅 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脑科学中心主任,神经科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研究员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
广东省卒中学会理事会副会长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以独立通讯作者在J Clin Oncol,Sci Transl Med,Neuron,BMC Med,EClinicalMedicine,Neur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数十篇
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神经内科医师
第七届树兰医学青年奖
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参考文献
审批号:SC-CN-16182 有效期:11/2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