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性泉教授:脑出血临床研究新进展 | 2024中国脑卒中大会

健康   2024-12-11 18:02   北京  

导读
寒意渐浓迎冬至,群贤毕至话卒中。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中国脑卒中大会在北京召开。在本次年度会议上,一系列前沿科学进展和临床实践的创新成果精彩呈现,为致力于脑卒中防治及相关学科探索的医学精英们带来了一场知识的盛宴。


本次大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性泉教授以“脑出血临床研究新进展”为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内容涵盖不同部位脑出血预后的出血临界值、急性期与远期的血压管理新进展、抗栓相关脑出血的治疗进展等众多方面,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知识盛宴。

不同部位脑出血预后的出血临界值


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和病变体积不完全成正比)不同,脑出血的严重程度与出血量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不同部位的出血所带来的影响则有所不同。

来自香港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预测脑出血不良预后的不同部位的出血量临界值不同,如脑叶部位超过48mL、壳核\外囊部位超过41mL、内囊/苍白球部位超过6mL、丘脑部位超过9.5mL、小脑部位超过22mL、脑干部位超过7.5mL,此类患者的预后更差。研究提示在临床试验中筛选患者时应考虑特定位置的出血临界值。


急性期与远期的血压管理新进展


近期众多研究都不约而同地关注了血压与脑出血的关系,既往研究发现,对于自发性脑出血,血压升高的患者占比可达85%甚至更高,因此对于脑出血患者,血压管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那么究竟该如何管理血压?

INTERACT-1、2研究提示降压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可减轻早期的血肿扩大,但并未改善临床预后。

随后的INTERACT-3研究指出,通过早期强化降压、控制血糖、控制体温、抗凝逆转,保证1小时内达到治疗目标,所有治疗维持7天的更为严格的综合管理下,可显著改善患者6个月的mRS评分、降低6个月死亡、改善EQ-5D评分并缩短住院时间,且综合管理组SAE事件显著少于常规治疗,其中血压控制和血糖控制是改善患者预后的主要干预方向。同时该研究选择以6个月作为结局时间截点,也为脑出血的预后评价体系提出了新方案。INTERACT-4进一步探索了在未鉴别出血/缺血的脑卒中患者中,早期降压治疗是否有益。研究发现早期降压治疗对出血患者有益,但对缺血患者无益,甚至增加3个月的不良预后风险。

RCT数据汇总分析也发现,超早期的强化降压治疗(120mmHg~140mmHg)可为脑出血患者带来获益。

针对于脑出血患者的长期血压目标,目前AHA/AS指南建议脑出血患者的血压目标应<130/80mmHg,但关于更积极的血压目标是否有益还缺乏证据。近期一项研究发现,如将血压进一步降至120mmHg以下,患者的长期预后会更好,提示了脑出血的血压控制与脑缺血的血压控制应区别对待。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脑出血患者,有研究发现强化降压则会增加急性肾损伤风险,尤其是对于基线eGFR<60者,强化降压会增加90天死亡风险,因此在临床中对于伴有肾功能不全的脑出血患者的血压管理应避免强化干预。


抗栓相关脑出血的治疗进展


在临床实践中,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所继发的脑出血事件远远高于抗凝药物所引起的脑出血,美国数据显示,有超过60%的抗栓相关脑出血是由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所引起的。

对于抗血小板药物所引起的脑出血,临床中多采用停药处理,既往研究也集中在输注血小板治疗,但研究结果均不尽人意,甚至还会带来增加血栓事件等不良风险。近期一项研究探索了去氨加压素在抗血小板相关脑出血的治疗作用,研究发现,去氨加压素治疗抗血小板相关脑出血是可行的,为今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另外随着新型抗凝药物的出现,其特点便是出血风险相较于华法林更低,但使用华法林后如出现出血可使用维生素K等“解药”来抑制出血,但新型抗凝药物还未有明确的“解药”。近期ANNEXa-Ⅰ研究发现,对于新型抗凝药物所引起的脑出血,给予Xa因子拮抗剂可快速降低FXa活性并增加止血效果,可用于Xa因子抑制剂相关脑出血的逆转治疗。

对于逆转抗凝的时间,近期研究发现更早期的逆转抗凝(DTT时间≤60min)可提高生存率,表明临床中逆转抗凝的时间应进一步提早。


血肿的评价及干预时机探索


脑出血后的血肿该如何进行干预是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生都非常关注的话题,近期研究发现,发病2h内是早期血肿扩大的最佳干预时机,与INTERACT-3研究所发现的早期降压干预如出一辙,但发病2h内进行降压干预虽对脑出血患者有益,但对脑缺血患者可能产生不利结果,因此,早期分类以及早期评估血肿状态非常重要。

近期一项研究应用MRI QSM成像,开发了一种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内凝血进展动态、定量的影像评估方法,研究发现,非凝固血、凝固血和血浆的信号特点不同,血凝块的磁敏感性增加,通过信号的强弱可分辨血肿为凝固血或非凝固血抑或是不凝血,再根据血液的凝固状态进行不同的干预措施,如不凝血的清除效果好但再出血风险高,凝固血需采取外科/内镜干预手段而非简单的引流。

此外,ENRICH研究也首次证明了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药物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尤其是在影响学将血肿状态进行分类之后,可进一步提高手术的精准性,但此研究还发现,脑叶病变患者疗效更佳,脑深部病变患者的疗效相对较差,因此今后需设计不同部位病变的研究。SWITCH研究结果指出,对于严重深部脑出血患者的高颅压患者,减压开颅切除术加最佳药物治疗可能优于单独使用最佳药物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新进展


近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HA/ASA指南更新,特别指出神经内科医生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内科药物治疗在未处理动脉瘤之前很难奏效。

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管理,近期的EARLYDRAIN研究发现,预防性腰椎脑脊液引流有助于减轻出院时的脑梗死发生率和降低6个月内预后不良发生率,支持了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额外的腰椎脑脊液引流术。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医脉通神经科
关注医脉通神经科,快速获取国内外神经科领域进展,及时查看指南更新,抢先知晓热门会议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