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为“老视”重新命名的思考与建议

文摘   科学   2025-01-15 16:30   浙江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专家观点·Expect Opinion

文章来源:吕帆. 有关为“老视”重新命名的思考与建议[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4, 26(2): 81-84. 

摘要

老视,指因年龄增长,眼的调节能力不足以胜任日常视近需求的一种屈光状态,不仅影响人类视觉,影响整体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安全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眼健康课题。随着老视研究不断推进,临床上已经形成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系统,提升了老视者的视觉质量及生活质感。研究发现,老视症状的初发期在45~50岁之间,随着社会高度现代化发展所伴随的近距离阅读强度的增加,不少人在40岁左右就出现老视现象。而与此同时,人们对自身社会期望逐渐转向年轻和活力,对与年龄相关功能性问题易表现出敏感和逃避的态度。由于“老”字在中文中常用于表示“年纪大”“晚年”等字义,并与“无用”“负担”等负面词语相关联,给老视者带来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并影响其临床诊疗。因此,我们考虑,拟找出适宜的临床术语,既符合当前“老视”的科学内涵,又能避开老视早期者对“老”的避讳感受。现探讨和思考与“老视”重新命名相关的内容,并诚邀大家提供宝贵意见。

关键词

老视;疾病名称;更名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C2008200)


人类眼睛自出生起,就较其他器官相对成熟些,在6~7岁视力发育达到成熟状态;而眼睛亦在其他器官之首,呈现因年龄而出现的器官功能性衰退,一般情况下在45~50岁之间开始出现眼调节能力生理性下降,导致渐进性视近困难。该现象影响阅读、家庭活动、社交互动、日常工作、休闲以及整体生活质量[1](除阅读困难外,还包括:环境照明亮度需求增加、复视、溢泪、头痛、视疲劳等),并引起安全性问题(如增加跌倒的风险)。因年龄而引发的调节功能衰退所带来的系列问题,一直很受重视,各种矫正和治疗方法也层出不穷。

有关人眼调节功能因年龄而发生的功能衰退的机制研究一直是热点。研究表明,晶状体是负责调节的主要解剖结构[2],睫状肌、睫状体、睫状小带在诱导晶状体发生曲率变化方面有重要作用。Wang等[3]提出年龄相关的调节功能障碍的病因可分为3类:①晶状体和囊膜生物力学特性随年龄的变化;②晶状体形状和调节相关成分的相对几何形状,在生长中会发生年龄相关的改变;③睫状小带和睫状肌生物力学特性随年龄的变化。Girard等[4]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睫状小带或睫状体仅发生轻微变化。这些变化太小,不足以解释因年龄而发生的调节功能不足。因此,目前针对晶状体随年龄变化而诱发调节功能下降的机制解释主要有2种:①随着年龄增大,晶状体自身和囊袋的材料特性发生变化,并导致晶状体呈现洋葱状分层,进而改变了晶状体内部或晶状体囊的硬度,造成晶状体形变能力下降而影响调节功能;②晶状体上皮细胞(人眼晶状体中唯一的增殖细胞)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持续增殖并分化为纤维细胞,增加了晶状体内的细胞计数,晶状体体积和质量增加,反过来影响睫状肌和睫状小带的功能,从而导致调节功能障碍。多项研究均表明,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弹性下降、睫状肌收缩能力降低等解剖结构变化会导致眼睛在观察近距离物体时可动用的调节下降,使得正视眼视近时景物成像在视网膜之后。当视近物所需调节力接近人眼全部调节力的一半时,患者会出现视疲劳,而当视近所需调节力接近眼睛所拥有的全部调节储备时,则诱发年龄相关的调节功能丧失(Age-related loss of accommodation),在欧美国家使用“Presbyopia”,在中国常用“老视”一词。

1  年龄相关调节功能衰退的专业词汇的由来


“Presbyopia”源自希腊文,由2个词根“presbys”(意为老年的)和“opsis”(意为视力)组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就提出了这个概念,而文献中最早可追溯至公元一世纪,普鲁塔克对老视的成因提供了几种简单解释[5]。在中国,常将老视这一症状归属于“目昏”范畴,又俗称“眼花”“老花”。中国古籍文献对该病的描述,根据患者主诉症状不同,又有“目昧”(源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目茫茫候”(源自《诸病源候论》)、“眼昏暗”(源自《千金方》)、“目瞀”(源自《医宗必读》)等。唐代《外台秘要》卷十一指出:凡人年四十五岁以后,渐觉眼暗。明代《审视瑶函》将该症状归入“能远怯近症”。清初孙云球所著《镜史》中提及该症状为“凡人老至目衰,视象不能敛聚,一如云雾蒙蔽,惚恍不真。或能视钜而苦于视微,或喜望远而不能视近。用镜则物形虽小而微,视之自大而显,神既不劳而自明也”。清末,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逐步在临床诊断中使用“老视”一词。1936年,陈滋所著《中西医眼科汇通》一书中将同一病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探讨并在其中提及老年人群体中的“能远怯近症”即为“老视(Presbyopia)”。

2  人们对与年龄相关功能衰退问题的敏感


社会文明高度发展后,诸多现象发生改变。社会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根据生理年龄来区分自己和他人,例如“中年人”和“老年人”[6]。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生理年龄在45~60岁为中年人群体,生理年龄在60岁以上者为老年人群体。而受惠于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们对自我的社会期望趋向于健康、活力和年轻,研究显示,40岁以上的人感觉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20%[7],而他们认为的老年年龄平均约为69岁[8]。同时,大多数中年人可能承认自己不再年轻,但仍将自己与老年人区分开来[9]。与传统观念认为中年人各项技能处于退化的观点相反,处于45~60岁的中年人,也正处于后天智力(指后天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如理解能力、算术能力等)的状态巅峰,剑桥大学的一项相关测试发现,中年人在各类认知测试,包括语言能力、空间知觉、数学能力、推理能力和计划能力中都有更优异的表现。而其中,数学能力在40岁左右达到巅峰,短期记忆要在50岁左右开始衰退,语言能力则要在60岁左右达到巅峰,其他能力则要在65岁以后才开始下降。

而由于社会和媒体报道对“老”相关的描述往往与“晚年”“无用”等负面词语相关,使得不少中老年人抗拒被贴上与“老”相关的标签并对自己产生年龄歧视。WHO于2022年发布的《关于年龄歧视的全球报告》中,将年龄歧视的范围进行了扩展,纳入了针对自己的年龄歧视,即反复接触关于年龄的偏见,会将这些偏见内化,映射到自己身上。同时,这种内化的老年歧视会对中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研究表明,当老年人长期感知负面刻板印象时,其认知能力、记忆力及幸福指数都会下降,并影响其生存寿命[10]。


3  45~50岁开始因年龄相关的调节功能衰退


随着社会现代化和智能化,人们用眼负荷剧增。在用眼需求和工作距离方面,从事精细目力工作的人近距离用眼需求大,注视的距离比较近,比从事远距离目力工作的人更容易出现老视症状。比如有长期办公需求如需长期注视电脑的办公室脑力工作者,如从事信息技术相关产业人员,长期有近距离读写需求的,如教师、作家、精细手工者等都是老视的早发人群。且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化以及使用时间延长化,长期视近人群扩大,使得老视的发病人数增多且发病年龄提前,一般在45~50岁发生老视,少部分提早到40岁左右。而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如前所述,存在心理感知年龄低于生理年龄并对被贴上“老”相关的标签存在抵触情绪。

不少医院或临床系统,希望为该人群提供精准的服务,而该人群也同样存在需求,但由于“老视”“老视中心”等称呼,让这个年龄段的人产生抵触、避讳的情绪。

曾有不少眼科专科医院或视光学门诊系统在诊治中发现,40~50岁人群拒绝接受“老视”的诊断,相关社会报道也层见迭出:“不是老了才会有老花吗?我才42岁怎么就有老花了,是不是诊断错了?”[11]“不可能吧?我才30几岁,就老花啦?我难以接受”[12]。同时,一项主要针对40~55岁有视近困难的职场人员的调研结果显示,48%的调查对象直接排斥或者是不愿意戴老花镜,这给“老视”患者及时接受精准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案带来阻碍。由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针对“老视”一词进行更名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4  类似更名例子屡见不鲜


以往针对疾病进行更名有常见几点原因[13]:①对疾病的认识有了新理解:随着研究技术的成熟以及对疾病机制的不断探索,对疾病的理解往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若旧名称与新理解产生冲突,则应更名。②使用了不合适的人名命名:一些疾病的命名常以初次发现的科学家的名称进行命名,但存在不利于理解传播的弊端而进行更名。③疾病名称给患者造成治疗过程的误导或困扰:随着时代的变化,一些传统名称可能因存在负面用词给患者一种贬义的标记和辨识,加重其心理负担,使他们排斥就诊进而耽误诊治,因而需要适应当前社会背景而进行更名。例如,1995年,日本精神科医师发现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因受到“精神分裂”字义带来的消极印象而存在拒绝回诊、中断治疗的现象,便统一将“精神分裂症”更名为“综合失调症”,并在2004年针对更名这一现象进行回访调研,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就医率和家属的支持度均有明显提升。2012年,中国卫生部因为“老年痴呆病”中的“老年”“痴呆”等字样存在明显的贬义色彩而将其名称规范为“阿尔茨海默病”,以提高该类患者的就诊率。在临床诊疗中,因为“老”的中文字义存在一定负面色彩而进行疾病更名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老年性白内障”现更常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进行指代,“老年性黄斑变性”现更常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进行指代,“老年性聋”更常用“年龄相关性听力下降”进行指代,“老年性冠心病”更常用“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等进行指代,“老年性关节炎”更常用“退行性骨关节病”指代。以此可见,“老视”也应随着时代进步修正其含有负面色彩的名称。


5  老视更名的要求与建议


根据现有的研究文献,“年龄相关性调节功能障碍”“年龄相关性调节功能不足”“年龄相关性调节功能衰退”这3个名称相对科学精准,可以从中选择大多数人认可的一个。

以上作为一个完整的专业名称是贴切的,但在临床上,需要有更加简洁直接短词来表达,因此,笔者也希望能针对“老视”更名展开更广泛的意见征集和讨论。同时,笔者也希望在更名时应有以下几点考虑:

①名称应有其科学性考量(科学性):更名应基于最新的医学科研成果和疾病本质,需要确保新名称与“老视”的实际特征、病因、发生发展机制等科学关联。

②简洁性的挑战(简洁性):疾病名称应简短、明了,易于理解和传播。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冗长的术语,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知。

③避免使用含有明显负向字义的字、词(中性性):避免使用具有负面或刺激性的词汇,以降低患者心理压力,增加患者对疾病的接受程度。特别是对于涉及年龄的疾病,应当避免引起社会观念上的负面情绪。

④方便理解与使用(双向性):由于疾病名称常出现在医患沟通时,需要服务2个对象。因此,笔者建议同时考虑到医患之间不同的文化差异和信息壁垒,尽量在命名时寻找到一种动态的双向平衡,方便医患及公众理解和使用,避免混淆或误解。


6  结语


笔者深知,“老视”更名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到了我们该提出来思考的时候了。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我国逐渐进入一个特殊的社会,即社会老龄化、人类年轻化的时代,中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也应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老视”的更名不仅有利于量大面广视觉功能问题的早期诊疗,也有利于呼吁社会增加对人类眼睛和视觉健康的关注与关怀。


利益冲突申明 本文无任何利益冲突

志谢 感谢为本文提供资料的林温曼、沈梅晓、邵一磊、方意昀、李源源、陈岑等

吕帆

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温州 325027(Email:lufan62@eye.ac.cn)


引用本文:

吕帆. 有关为“老视”重新命名的思考与建议[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4, 26(2): 81-84. 

DOI: 10.3760/cma.j.cn115909-20240105-00009.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zhysgx


扫码关注我们

温医眼视光
本刊以广大眼科医生、视光配镜师、眼视光学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诊疗经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