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原发性获得性黑变病7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文摘   2025-01-21 16:30   浙江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论著·Original Article

引用本文:闫文卿, 陈耕中, 王友沛, 等. 结膜原发性获得性黑变病 75 例临床病理学分析[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5, 27(1): 15-22. 

摘要

目的

探讨结膜原发性获得性黑变病(PA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病理分期以及鉴别诊断。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24年9月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75例PAM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信息、大体表现及组织学形态,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75例患者年龄17~87(38.6±16.0)岁,男24例,女51例,男女比1∶2,69例发生于球结膜,1例发生于睑结膜,1例发生于泪阜,4例同时累及球结膜、睑结膜、穹窿结膜。病灶最大径1.5~16.0(6.0±2.6)mm,其中59例病变最大径5~10 mm。就诊前发病时间0.5~20年,其中52例患者发病时间为5年及以上。59 例患者病变不伴有异型,12例伴有轻度异型,4例伴有中-重度异型。病理分期为ⅠA期的患者59例,ⅠB期患者14例,Ⅱ期患者2例。

结论

PAM多发于球结膜,多为良性慢性病变,少部分伴有异型,少数可发生恶变,异型性及病变范围与PAM恶变风险呈正相关。

关键词

黑色素瘤;原发性获得性黑变病;结膜黑色素细胞增生性病变;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温州 325027

第一作者:闫文卿,Email:ywq@eye.ac.cn

通信作者:秦晓怡,Email:drqinxy@eye.ac.cn

引用本文:

闫文卿, 陈耕中, 王友沛, 等. 结膜原发性获得性黑变病 75 例临床病理学分析[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5, 27(1): 15-22. 

DOI:10.3760/cma.j.cn115909-20241021-00354.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zhysgx


扫码关注我们

温医眼视光
本刊以广大眼科医生、视光配镜师、眼视光学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诊疗经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