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何莫学夫《诗》
高二13班 曹天泽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新学的《论语》十二章中,我独爱此句。
初读此言,大概以为这只是诗经的推荐词,放在其他讲仁义道德的大道之言中格格不入。
其实不然,这句话实则还暗含着一种智慧,他在告诉我们:为何而学。
为何学《诗经》?为了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为了知晓不同场合用什么诗歌?这都不是根本目的。孔子先说:“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在强调四种能力,而不是知识:共情力,洞察力,社交能力与表达能力。
诚哉斯言。当问起“我们为何而学”时,无论是为一方安稳,还是治国平天下,这些目标并不能通过学习直接达成。在学习与目标间还有一必经桥梁:运用,即将所学付诸实践。
不难发现,在实际生活中,能真正被运用的知识只是记忆过的冰山一角。我们运用更多的是能力。脑中大量的知识在时间的流逝中被遗忘,被遗忘并不代表无用——在检索、理解、记忆和分析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者的能力得以提高。
不由想起儿时听过的故事:小和尚每日诵经,即使背下来,隔几日也会忘,他不由心生疑问“诵经有何用呢?”师父听后让他去用竹篮打水,水自然都漏在了山路上。一旬后,不明就里的小和尚打开库房,看到不打水的竹筐已满是灰尘与虫蛀的痕迹,而打水的竹筐仍崭新如故。
遗忘是必然的,就如同竹篮打水。这不必成为困扰,毕竟使竹篮免于尘埃与虫蛀的不是储水,而是水的冲刷。学习如打水,其旨在清洁自身,赋予自身特质,而不是打到水本身。
在现行的体制下,学习的目标决定学习的内容是记忆知识,内容甚至是被动且统一的。这样指令式的学习模式将一件重要的事隐匿于阴影中:学习旨在素养能力。
于知识中提取能力,于学习的过程中磨砺能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重视能力,在千曲中晓声,在千剑中识器,才是致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