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
高二13班 邓清宇
多年以后,面对生命意义的困惑,我将会回想起在异国他乡观看烟火的那个遥远的夜晚,那个刻骨铭心的刹那。
那一刹那,出神注视着转瞬即逝的烟花,竟在陌生的国度找到一丝归属感,仿佛夜空触手可及,而烟花照见自己的生命;那一刹那,便顿悟了加缪那句:“去爱永远不会见到第二次的东西,在火焰与狂喊中去爱,随即毁灭自己,人们就在这一瞬间活着。”
那一刹那,一切都恰到好处,恰好烟花满天,恰好天降大雨,恰好人们相聚在一起。我回首望人群,至少这一刻,没人拍照,没人撑伞,人们只注视着、狂喊着,人人的眼中都映射出夜空中的焰火,于是这一刻属于我们。
那么,为什么?为什么我在此刻颇为感动?为什么会是“顿悟”?曾经的我们是否错过了太多这样的刹那?
这样困惑着,回想起此行赴美一路上的种种场景:我总爱站在队伍最前,每每遇到值得欣赏或是触碰异国文化的机会,一回头,定能看到伙伴们用相机遮住自己的双眼。
仍记得曾听闻中国游客“酷爱拍照”的评论,不忿之余也应反思:拍照究竟能带来什么?有人会说,拍照是为了记录生活中的美好。那记录又是为了什么?回忆。但事实上,回忆的前提是过去,即使为了回忆,身临其境后的回忆与照片中的回忆依然迥异,当我们把关注点放在图像,便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声音、触感与认知的回忆,更放弃了体验,而生命更多在于现在与曾经每一个点醒你的刹那。
依稀记得电影《白日梦想家》中的经典台词:“有时候我不拍,我是说如果我喜欢这一刻。我不想相机使我分心,只想停留在这一刻。(stay in it)”“stay in”形象地说明拍照真正的弊病在于视角的转换,由当局者变成旁观者。
当我们习惯以“看热闹”的心态去生活时,情感将会淡漠,爱也变得拙劣,真挚从中消散。于是,自下飞机开始,我便放下手机,即使再开阔的视野、再斑斓的霞光也不曾动摇。生活无需构图,何况我耳畔仍有呼啸而过的风声与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天空如此高远又触手可及。所以,我谨记父亲在我临行前的教诲:“别拍照,用眼睛看,当拿起相机时你已错过很多。”
那一刹那的意义正在于意识到每一刹那的不容忽视,人们在大多数时候在等待某个时刻,却只在少数铭记于心的刹那成长。于是,我不拍照,只静静敞开自己,如同久久干涸的水井等待一场甘霖,等待着这些刹那。
愿多年以后,面对同生命一样、一边拥有一边失去的烟花,我也能回想起每个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