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长三角 | 加强联结互通,促进区域合作

文摘   2024-09-30 17:00   上海  



一周长三角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持续关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致力于构建专业、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力“政产学研”科研生态链建设。作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三省一市汲取力量,踩准节拍共赴新征程。


研究院对长三角三省一市本周发展动态整理如下。


2024年9月23日——2024年9月29日




上海




推进长三角自贸区协同发展 

市政协召开主席会议


9月27日,市政协召开十四届三十一次主席会议。市政协主席胡文容主持。


  会议审议了市政协“关于促进上海现代化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重点课题调研报告。今年2月起,由市政协农业农村委牵头,市政协和区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等组成课题组。在为期6个多月的调研中,课题组实地走访多个涉农区,聚焦设施农业规划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瓶颈开展系统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调研报告建议,通过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加强科技创新赋能、注重产供销融合与品牌化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等对策举措,助推现代设施农业成为上海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亮点、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新引擎。


  会议审议了长三角地区政协2024年“协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联合调研——“上海服务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分课题调研报告。报告深入分析了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取得的成效、需要关注的问题,从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协同推进机制、激发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强化平台与标识解析功能、健全核心要素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议。


  会议审议了长三角地区政协2024年“推进长三角地区自贸试验区合作发展”联动民主监督——“上海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分课题监督报告。围绕推进长三角自贸区协同发展,报告建议提升上海自贸区示范引领作用,构建相互赋能新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推进各自贸区联动发展,构建体制机制新实效;完善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职责,强化区域协调新功能。


  会议还审议了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议程、2024年沪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工作方案、长三角沿长江区域水环境共保联治协商议政会方案。


  市政协副主席肖贵玉、陈群、金兴明、黄震、虞丽娟、吴信宝、钱锋、邵志清出席

来源:解放日报

全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第五届长三角文化论坛在松江举行

王平王华杰杨文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传承长三角文脉,为长三角文化建设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贡献智慧。昨天上午,第五届长三角文化论坛在松江举行。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平、松江区委书记王华杰、国务院参事室文史业务司副司长杨文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王平表示,长三角地域相连,经济相融,文脉相通,沪苏浙皖文史馆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己任,携手打造长三角文化论坛品牌活动。上海作为文化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当前正加快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全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本次论坛提交的报告涉及领域广、立意高、挖掘深,广泛汇集了全国文史馆系统和社会各界的智慧。新时代新征程,在国务院参事室的有力指导和部署下,全国文史馆系统一定会为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兴盛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王华杰代表松江区委、区政府向出席活动的各位嘉宾表示欢迎。他表示,近年来,松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深化“两个结合”,深入推进商旅文体展融合发展,着力打响“上海之根、人文松江”品牌。松江将以此次论坛为新起点,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战略部署,深度挖掘和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努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松江样本,推动长三角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更好服务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杨文军表示,要持续加深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加大对文史研究重要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对中华文明史和文化地方发展的战略研究,继续举办好有特色高水平文化活动,不断增强“两个结合”的自觉性、坚定性,扎实开展文化方面思政建言。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专职副馆长姜玉峰代表长三角三省一市文史馆致辞。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汪胜洋主持开幕式。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赵英,安徽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主任白和平,市纪委驻市委统战部纪检组组长蔡桂其,松江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朱大章,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二级巡视员周通,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王元勇,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杨敏,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副馆长王开峰,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副馆长陈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副馆长易卫东,松江区副区长陈容,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副馆长马凤仙,松江区政协副主席金冬云参加。

来源:松江区人民政府




江苏



 

2024年长江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召开


9月29日上午,2024年长江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河湖长制决策部署,总结交流工作成效和经验,部署安排长江流域河湖管理保护重点任务,整体提升长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助推流域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联席会议轮值召集人、省长许昆林主持会议并讲话,水利部副部长朱程清出席并讲话。

许昆林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亲自擘画确立国家“江河战略”,亲自部署推动河湖长制工作,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变化。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清醒认识长江大保护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和长远治理,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许昆林强调,要持续提升河湖生态保护治理效能,加快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巩固拓展沿江化工整治成效,加强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大力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建立完善河湖健康档案,不断提升河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要切实提升流域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完善流域水网体系,科学布局河道、湖泊、水库、蓄滞洪区功能,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除险加固进度,加强旱涝同防同治,及时落实应急补水、防咸保供等措施,全力保障流域饮水安全、水运安全和粮食安全。要着力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规范流域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管理,加大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深入挖掘河湖生态价值,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生态活力带,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丰富水文化的时代内涵,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要一以贯之扛牢河湖长制重大政治责任,树牢“一盘棋”思想,继续弘扬团结治水优良传统,强化履职尽责、统筹协调、数字赋能、宣传引导,汇聚治水兴水工作合力,切实把河湖长制的制度优势转化为长江流域的治理效能。

会上,审议了《长江流域河湖保护治理管理重点工作(2024—2025年度)》《推进长江流域片幸福河湖建设工作方案》。联席会议副召集人、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刘冬顺作长江流域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报告。联席会议成员、长江流域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领导参加会议。青海省、四川省、湖南省、江西省、江苏省、上海市、河南省发言。

来源:新华日报

2024新能源产业发展大会在常州举行 

现场签约397亿元


9月26日,2024新能源产业发展大会暨投资常州大会举行。会上,42个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397亿元,10家江苏省级金融机构重点融资项目签约,授信金额达到1200亿元。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959万辆,全球占比约60%。今年1—8月,江苏省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2%、15.3%和 36.2%,“新三样”出口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在致辞中表示,江苏是制造业大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早,产业规模大,已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聚区。目前,常州已构建起“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网联”产业生态闭环,新能源发展基础坚实、优势明显。“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支持江苏、常州等制造业大省、大市,巩固优势、勇挑大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熊继军说。

江苏省副省长陈忠伟认为,江苏在强化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壮大、核心技术攻关、示范应用推广等方面,推动了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常州围绕打造“新能源之都”,抢抓风口机遇,为江苏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常州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已位居全国前列,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 97%。新能源配套产业方面,常州形成了智能制造装备、新型碳材料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5个产业集群接续步入千亿级,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居全省第一。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说,依托产业底蕴,把握产业风口,常州乘势而上打造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牵引带动工业经济规模突破两万亿元,助推全市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贡献常州力量。他透露,常州新能源整车产量从2021年的11.2万辆增长至2023年67.8万辆,今年有望突破80万辆。

现场,《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发布,其中常州位居全国第三,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度蝉联全国第一。此外,常州设立了江苏省内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母基金——新能源产业投资母基金,总规模50亿元;总规模20亿元的长三角硬科技科学家基金、总规模16.8亿元的元璟新创中小创业投资基金等基金项目签约,总规模达63.05亿元。

会上,江苏省先进动力和储能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与常州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届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大赛正式启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发布了“常州·中国新能源之都”城市产业名片;江苏省工信厅与常州市政府签订了《支持常州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合作协议》等。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浙江




+3!长三角示范区发布新一批制度创新成果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2024年三季度制度创新成果今天上午发布。记者了解到,此次新增的3项制度创新成果重点聚焦规划管理领域,包括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共编联审机制、跨省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体检评估机制、跨省共建区域总规划师制度等,目前已在全国范围推广。

其一,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共编联审机制,有效解决了跨行政区空间定位不一致、规划建设标准不统一、空间治理难协同等难题,促进规划、土地、项目建设的跨区域协同和有机衔接,强化了国土空间规划对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作用。

首部由国务院批准跨省域的《示范区全域总体规划》、国内首个跨省域的《先行启动区单元规划》,以及《共建区域详细规划》等52个详细规划都是在该机制的支撑下实现的。

其二,跨省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体检评估机制。示范区建立运行跨省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体检评估机制,在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基础上补充体检、监督环节,率先实现了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全流程闭环管理。

今年发布的2023年度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情况体检评估报告标志着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体检评估机制正式建立。这也是针对国内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体检评估的首次探索。

其三,跨省共建区域总规划师制度。为推进示范区内沪苏浙两省一市交界处共建区域(约35.8平方公里)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有效实施,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两区一县人民政府联合制定印发共建区域总规划师制度实施方案,联合聘任总规划师团队,建立了由示范区执委会、跨省域共建区域所涉政府部门联合参与的总规划师制度。


来源:文汇报


长三角青年人才集结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青创大赛花落谁家?


9月24日,长三角青年人才发展大会暨“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青创大赛在湖州举行。会上,“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青创大赛总决赛举行了颁奖仪式。

经过近4个月的海选,“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青创大赛最终角逐出12个获奖项目,并分别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符合条件的青创项目可进入第七届中国·湖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复赛,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创业资助。对契合湖州市产业的优质项目,将在颁奖仪式上推荐给区县签约落地。总结运用本次青创大赛的成功经验,湖州将马上启动全面建设“青创新城”推进“青年入乡发展”启航计划暨永不落幕的青创大赛,持续推动以赛引才、以赛聚才。

此外,本次大会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还共同发布了长三角高层次青年人才集贤令,青年创业者、青创空间主理人等代表将共同发布“青年入乡发展”潞村倡议,号召汇聚各方力量推动青年入乡发展。


同时,作为此次大会的此活动,长三角产教融合基地(湖州市就业大楼)也在当天正式启用。该基地以产教融合为特色,集社保服务、劳动权益保障、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人力资源开发、就业创业服务等为一体,通过技能培训这一核心业务,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强化人才供给。就业大楼启用仪式上,还同步开展了长三角青年人才招聘会,48家企业带来近800个优质岗位,平均年薪达12万元。

据悉,湖州全域打造“青创新城”,通过青创项目赋能青年入乡、岗位供给集聚青年入乡、最优生态保障青年入乡“三驾马车”,全力构建“2618”青创空间体系,实施青创项目“六大引育模式”,不断壮大“六支青创队伍”,打响了“青年入乡发展看湖州”品牌,生动展现了美丽中国“集成之地、浓缩之地、经典之地”的美好图景。截至目前,全市新建成重点青创空间27家,招引青创项目2608个,每年招引大学生等各类人才9万人以上。

来源:人民网




安徽




安徽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绿色

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9月27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在合肥开幕。会议听取了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受省政府委托作的关于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5年来,我省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积极打造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持续提升绿色农产品物流供应水平,加快建设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优质绿色“米袋子”“肉铺子”“菜篮子”“果盘子”。

突出“绿色”,加快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安徽坚持“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方向,全面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全省粮食、肉产品、蔬菜、水果产量分别占沪苏浙皖总产量的48%、52%、36%、32%。、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省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2023年达到830.2亿斤。今年上半年,全省夏粮总产351.86亿斤、同比增加3.7亿斤,居全国第3位,再创历史新高。

重要农产品和“土特产”加快发展。2023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755.7万吨,居全国第8位;水产品总产量254万吨,居内陆省份第4位;蔬菜(含食用菌)总产量2630万吨,居全国第12位;茶叶14.6万吨,居全国第8位。

突出“强链”,加快打造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我省聚焦强县、强园、强企,大力开展“双招双引”,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今年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9810亿元,其中绿色食品十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6631亿元、同比增长10%。

加强示范基地引领。持续推进建设“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县,加快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目前,全省已认定省级示范县34个,认定省级示范基地352个、正在创建134个。今年上半年,示范县主导产业总产值1011.8亿元,同比增长17%;示范基地总产值729亿元,同比增长7%。

持续壮大龙头企业。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753家,其中认定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1家,总数居全国第5位;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13家。全省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188家、超50亿元龙头企业18家。

加快打造加工园区。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98个,其中省级产业园平均产值20亿元,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所在县平均水平20%。

突出“高效”,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物流供应平台

我省积极建设施、搭平台、强载体、畅物流,持续提升绿色农产品物流供应水平。

扎实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支持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4400余个、库容240万立方米;蚌埠市淮上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等4个基地获批国家首批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持续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强化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合作,推广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2023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200亿元。

积极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发挥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等各类展会平台销产品、建渠道、招项目、塑品牌作用,不断提升安徽名优农产品在沪苏浙地区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年上半年,全省销往沪苏浙农产品总销售额3465亿元,同比增长13%,带动全省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17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02元,居全国第11位、中部第1位。

下一步,安徽将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在全产业链发展、要素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来源: 中安在线


第五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峰论坛举行


 9月21日,由安徽大学主办的第五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峰论坛暨“新质生产力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安徽合肥举办。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孙长银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原副会长、长三角一体化专委会主任韦伟致辞,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直属党支部书记何秋生主持开幕式。会议由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等承办,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三角一体化专业委员会、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等协办。


  孙长银在致辞中介绍安徽大学在“双一流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近年来,安徽大学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统筹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努力培养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服务治理创新,积极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与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峰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逐渐成为理论界、实务界各位专家深入开展研讨、分享真知灼见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将继往开来,取得积极成果、产生重要影响。


  韦伟致辞中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以“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为目标定位的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在加速新质生产力效能释放方面走在前列、作出表率,要加快构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势,在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方面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由安徽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业委员会”,三年来围绕长三角一体化进行大量的研究、交流、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安徽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韦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王振,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省重点高端智库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安徽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原一级巡视员凌力,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传清,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徐维祥,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修岩,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殷宝平,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凌宏彬,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副局长施其武,皖西学院党委书记袁维海,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华清,安徽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胡艳等专家分别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未来产业与新兴产业、现代产业体系、城市群发展等主题进行主旨发言。胡艳、凌宏彬、曾刚、殷宝平分别主持四个环节主旨报告,袁维海、凌宏彬、殷宝平、吴华清、施其武、徐维祥、凌力、秦尊文担任点评嘉宾,安徽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院副院长杨仁发主持闭幕式。


  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湖泊所、上海社会科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安徽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省内外专家130余人参会。


  据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是2020年安徽大学与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共建的新型高端智库。研究院长期专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究领域;研究院在开放型团队建设、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高水平研究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积累及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研究院以“立足安徽省,服务长三角”为主旨,有力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更好服务安徽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


来源:安徽日报


研究院简介

INTRODUCTION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上海财经大学响应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成立的高水平学术机构和高端智库。2019年4月,教育部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文社科创新合作体秘书处与我院同时在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兼任秘书处秘书长与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学良兼任研究院执行院长。2019年12月,研究院成功获批成为上海一类高校智库。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主动对接国家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高水平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政策储备与人才培养。上报或完成中央及各地有关部门专报200余篇,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近60篇,相关部门采纳100余篇,决策影响力凸现;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论文发表于nature子刊、《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权威期刊5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出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群研究丛书》等系列著作,编制长三角系列地图与系列指数,并在2021年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联合发布“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间区域联动指数”,协办长三角国际论坛、主办60余次高端论坛、研讨会、学术报告,学术与社会影响力持续放大。同时,研究院创新性地将智库思政、智库党建与智库育人相结合,走出一条“智库党建”、“智库育人”新路径。



关注我们

电话:

021-65903058

邮箱:iyrs@mail.shufe.edu.cn

More Related Links

更多相关链接

2023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2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1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20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大事件盘点

2019年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年度大事件盘点

【招聘啦】研究院校聘、院聘科研人员与行政岗同时招聘

第二届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研讨会获主流媒体关注

新书发布|《东方门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出版啦!

新书发布| 空间的聚集:中国的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

系列著作|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系列书籍

智库党建| 以智库党建为引领,探索智库育人新路径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旨在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推送研究院最新工作动态,包括论坛会议、研究成果、工作简报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