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延迟退休,如何过好下半生

情感   2024-07-23 11:36   广东  


庆哥

特立独行水瓶座

日常干货总结癖

分享生活,读书、工作、育儿


这两天,我被延迟退休的消息刷屏了。
身边的小伙伴都愁眉苦脸,不知道还要苦干多少年,40岁后不知是否会被失业。
人生啊,是一天巨流河,岁月漫长,川流不息,以后的事真难说。
现在能做的,唯有趁早好好规划,理财规划,职业规划,这辈子要如何度过,擅长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定位,才能细水流长地做下去。
因为最近在家工作,时间变得自由,又重读了一遍《巨流河》,被齐邦媛先生的人生启发:生命不止,工作不止,一辈子只做自己擅长的事。
关于延迟退休,如何才能优质度过下半生,在她身上仿佛看到了一种答题方式。
她的一生很长,活到100岁,但她的一生也很窄,一辈子只够做好一件事,为文学发光发热。
我一边读一边做划线做笔记,脑海中浮现出的感想是《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在人生方向上走窄门的齐邦媛先生,我试图寻找她身上的特质,得出一句话概括,走自己的路,找到心意,坚持去做,上天自有赏赐。
我们现代人都特别容易迷茫的,不论是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还是40岁的中年人,都会间歇性陷入迷糊,不知道自己是谁,适合什么,把八字、星盘、MBTI都做一遍,希望能发展自我,找到突破口。
齐邦媛先生也有迷茫过,报读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以什么安身立命?她人生也经历过无数的十字路口,但最后都轻舟过万重山,找到人生的重点,不慌不忙地顺从心意选择方向,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一个人如何能活出自己,原生家庭是最初的运气。

齐邦媛出生于辽宁铁岭,在当地算是望族,祖父齐鹏大,在张作霖的奉系军阀中担任旅长,父亲齐世英曾留学德国、日本,后来在国民党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创立过学校、也办过杂志,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型的父亲。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齐邦媛从小接受开明教育,从南开中学到武汉大学,念的都是名校,遇到的是名师,比同时代的女孩幸运得多。

齐邦媛先生一生都从事自己最喜爱的教书和文学工作,这两者之间可以互相切换和渗透。
她1947年漂流到台湾大学担任外文系助教,毕生从事教育,负责过翻译出版、统筹中学教材编选、推广台湾文学,桃李满天下。
在这过程里,虽然辛苦,从没抱怨,反而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准,她会用诗意灵性启蒙学生,自己研发创新教材,在家点着蜡烛给学生印刷试题,她会翻译作品,推广本土文学,为提高学识水平,她会在40岁后独自一人去留学。
当你有了想专注坚持的事,你便会对内有自己的时间表,不管外部世界怎样,你有你的方向。

因为有方向,所以人生这艘大船不管遇到怎么样的风浪,都无忧无惧,勇敢直前。

找准心意,下苦功,在静水河深里不慌不忙地做自己擅长又喜欢的事,让人生变得丰盛,这是齐邦媛先生教会我的事。

请把你的内在置顶

若将你内在的东西活出来,它们必能拯救你。若不把你内在的东西活出来,它们必将毁灭你。
——《多马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Thomas)
齐邦媛当时就读的中学是南开中学,这所中学以现代科学知识以及浓厚的爱国氛围而闻名。

在这所教学严格的学校里,她发现了自己的文学特质。

校长张伯苓曾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过西方的教育理念,所以南开很注重国际性,英文教材难度很高,数理化程度也很强,是当时最早教微积分的中学。

但她偏偏是个数学渣渣,尤其是几何,连实线虚线都搞不懂。

但是一个人如果在学习上有特别的优势,即使偏科也不会自卑,因为她发现了自己的特质所在。

齐邦媛的优势在于英文与国文。

一个人外在表现出优势,也表明她内在的渴望。
她在南开的国文成绩优秀,国文的孟老师会编教材,而且编得特别好,将高中的课本做得像是中国文学史的选文读本,从《诗经》到民国,各个民学时期的发展,选文都是文学精华。
南开的教育 ,并非要让学生成为全才,而是通过灵性的启发,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有个学生国文特别优秀,但是物理交白卷,一样能得到老师的欣赏可以毕业。
我听过一个词叫生存缝隙,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然后坚持下去,哪怕是小众的,不时髦的,但是你能在热爱中创造价值,也能在创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学习也是这样,也有你的生存缝隙,找到擅长的领域,极致地用功和发挥,会有你的一席之地。
齐邦媛在高三那年除了必须应付的课程,准备全国高考外,她日日夜夜背诵诗词,中国文学史中重要佳作已在高中背了下来。

当你在自己的天赋里运行时,即便是累也是快乐的。就好像有人喜欢数学,不知疲惫地做题八九小时不觉得累,因为有人就是喜欢一步步推导的过程,感受被证明的快乐。

当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你问问自己在做什么的情况下,你是比别人更容易取得成绩的优势是什么?
齐邦媛的爸爸创办了《时与潮》的书刊以及书店,这是她巨大的资源库,可以读到第一手与世界接轨的报道与评论,也能在各大名家的作品里浸润,让她大开眼界。
她有一次在中学的辩论比赛里赢了,也多得爸爸创办的杂志给了她超前的国际视野和智囊团。
她的优势就是她在文学的天赋以及家庭可以提供的资源,这是她在文学里的最初之地。
这是种子,也是燎原之火。
看到一句话说,当你做一件事让你感觉自己变得强大变得坚韧而不是随时能放弃的时候……请记住内心的这种感觉,这就是你内心喜欢的声音。
找到心意不是一意孤行,是从善如流

有时候你发现了自己的心意,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却会走进一个不适合赛道。

齐邦媛先生也曾如此,她英文底子硬,文学素养深厚且直觉敏锐,很适合读中文系或者外语系,但大学报读专业,她偏偏选择读哲学,原因很幼稚,一方面想挑战曾经在德国读哲学的父亲。另一方面想探索人生深奥的意义。
国文老师以及父亲眼睛雪亮,看出她情感多于理智,还是读中文系合适。但是她当局者迷,听不进长辈意见。

高考,她数学只考了48分,但因为英文和国文很高分,还是能考上了武汉大学的哲学系,读了之后才深深发现并不适合自己,想转学到西南联大的外文系,不知道该怎么跟父母开口。
有时候一个人需要走错路,让负面反馈反弹回来,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如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需要撞上什么东西,然后反弹回来,你才能看见自己,认识自己。
好在她的优势足够耀眼,大一的期末考试,她的英文考了全年级第一,引起了朱光潜的注意。

朱先生那时候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学者,他想见见这位考了英文第一却去读哲学的学生,朱光潜问她为何不转去外文系,觉得她的性格并不适合读哲学,因为他看过了齐邦媛的作文,觉得她太多愁善感,没有钻研哲学的慧根。

有时候你是不想承认自己的劣势的,得有人棒头一喝。
朱光潜建议她读外文系,中文系的课可以旁听自修,但是外文系必须要老师带领,而且有好的英文基础才可以认路入门。她还得到朱光潜这位大师承诺,如果转入外文系,可以做她的导师。

于是她回家请教了《时与潮文艺》的主编孙晋三教授,他也建议她转系,能够上朱先生的课是求之不得的事,文学教育贵在灵性的启发。

好在她听从了老师们的建议,转到外文系,才有了后来的文学人生,发挥了优势和天赋。

假如她在哲学的赛道,可能因为不擅长,早早就退赛了,没有在天分上发挥价值,是多么可惜的事。

人往往是当局者迷,你明明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就是走错了路,也因为盲目自信,这时候不妨多听听专业人士的意见,找多些智囊团为自己拆解分析。

有时候你差的不过是一个中肯的建议,这也许会改变你的一生。
          找到人生主线,才有不慌不忙的稳定
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主线,你会给自己定制标准,不会在意旁人的进度,你在独一无二的赛道里,没有敌人,所以可以不慌不忙地努力。
齐邦媛先生说自己天生胆小,体弱多病,青少年时代活在战乱和不断搬家和转学的颠沛流离中生活,可是没有影响她对读书的热爱。

她一生的向往就是做好好做一个读书人,潜心做学问。

她在深夜无人时背诵济慈,在战火中读雪莱,在艰苦的岁月中增添了浪漫的诗意。

她的心意很明确,就是好好读书,不碰政治,按自己的节奏和初心走。

大学时,舍友推荐她参加的读书会社团,因为有政治意味,她去了一次就不参加了。
爸爸也跟她说,女儿生性单纯,不适合参加政治活动,如果对现在功课有很大兴趣,应尽量利用武大有名的图书馆多读相关书籍,不必参加任何政治活动,面临任何事时都必须沉得住气。

她是沉得住气的,早早立志,确立了主心骨,你便开启了删除机制,剪切生活不重要部分。

自此以后,她便不去参加了,独来独往去图书馆借书读书,成了不合群的人。

我们都很怕成为不合群的人,因为不合群意味着你的另类,你会孤独,你会被隔离。
但当你合群,你就会快乐么?这世界笑了,于是你合群地一起笑了……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你内在是悲伤的,因为你丢掉了自己。
但内心强大的人,从不怕被排挤,坚定自己,你总会找到合适的同路人。
因为不合群,舍友们从此不跟齐邦媛说话了,在走廊上碰到她,故意把头猛然扭过去不看她,有时候甚至受到语言的辱骂,说她是权贵余孽,贪官污吏的女儿。
但她并没有被恶言恶语影响读书的进度,她搬出了原来宿舍,搬到其他空置的宿舍,终于可以孤独地平静地读书,整理自己的思绪,勇敢地以自己的方式坚持自己。
当你认清了自己,明白了什么不适合自己,你便能够坚持己见地走下去。
努力去做,上天自会有赏赐

1947年,齐邦媛为减轻家庭经济压力,漂流过海到台湾大学当助教,每个人都觉得她会打退堂鼓,想着她一定会回来。
没想到她一待就是60年,把自己的一生都在认真读书,认真做教育,认真推广文学,成为学生口中永远的齐老师。
白先勇概括齐老师的性格就是一个真字。做什么都认认真真,不论对别人还是自己。
她一生的事业随夫转移,婚后四年内生了三个儿子,在那个年代,事业和家庭更难兼容,很多女人结婚了就不再工作了,但是她依然不忘记一生的使命,坚持教学工作以及进修学习。

说到底,她最爱的还是教书做学问,不论多么鸡飞狗跳,她都能从菜市场,煤炉,奶瓶,尿布中“偷”得几小时,翻翻书,读读诗,研究钟爱的知识,这些都是她在鸡毛蒜皮中灵魂依然能闪着光芒的时刻。

女到中年,是不是已经没有希望和前进的路了?

齐老师也有她的中年危机,学术前途不进则退,在她44岁时遇到了“美国学人基金会”,这个基金会给台湾人文学进修奖助二名,奖学金很高,但必须“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下”的人才有资格。

她一直有留学梦,大学毕业时已经得到霍利约克学院的入学准许,怕她耽误婚姻,家人不同意。
后来有了家庭,学校每年都有一些国际交流的通知,但她收到那些通知连看到不敢看,因为孩子小,丈夫忙。
如今蹉跎到44岁,发现所有的公费资格都限在四十五岁。

人生就是这样,总有各种身不由己,在岁月中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

好在这次机会她抓住了,评委夏志清问她对艾略特有什么看法,恰好翻遍文学好作品的她,在前一年暑假读了艾略特的三个剧本,那天面谈得心应手。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不忘初心,总有回响,认真地坚持的人,上天自会有赏赐。

留学回来的她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

其实她一生之中就是想好好读书,传播文学火种,做个教书匠。“我生性胆小,又很紧张,自觉没有经验,只有拼命下苦功读书。”

了解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可以让我们能够决定自己属于何处,以及不属于何处,你会更加笃定地走下去。
她在《巨流河》里说,我希望中国的读书人,无论你读什么,能早日养成自己的兴趣,一生内心有些依靠,日久产生沉稳的判断力。

是的,当人生有了志趣的依靠,你便是不慌不忙的,从容面对自己,你不会去比较,不会焦虑,因为你知道按着自己的方向走,一点一点走,虽然慢些,也一定会能做成你心目中想做的事。
最终她在文学上成就了自己。

“我一生郁闷,多少想做的事埋在心里。81岁搬到养生村,没想到忍死以求时间宽限,能把书写出来,挣了好大一口气!”

80多岁高龄完成了《巨流河》,获得无数赞誉,没想到晚年还能迎来名气的高峰。
齐邦媛说,做人漂亮点,做事漂亮点,漂亮的人生,不是说漂亮话,活的形式漂亮,而是内核的漂亮,行动的漂亮。

人生没我们想的那么长,能做的事儿也没我们想的那么多,也许只是一件正确的事,然后付出无比寂寞的勤奋,一定有属于你的赏赐。
用席慕蓉写给齐邦媛的诗总结:即使成为灰烬,也是玫瑰的灰烬,即使深埋在流沙之下,也是曾经傲人的几世繁华。

玫瑰不忧不惧,静静地绽放,在属于它的生命力毫无保留地美丽,这就够了。

——END——
作者简介:庆哥,读书、养心,好好生活。微博:@独一无二的庆哥
我的新书《像我这样的人,就该灿烂过一生》上线了,可加我微信,成为庆伙伴,分享生活、阅读、喜怒哀乐。

哪梁爽哪喜庆
这里是理性天蝎女梁爽和有趣水瓶女庆哥的原创阵地吗,~诚意好文等你翻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