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4.15 发布的朱介鸣教授文章 :《城市规划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教条主义还是实事求是?》引发了业内讨论热潮。不少专家学者纷纷留言、致信进行观点、理论、实践上的探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徐磊青认为,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包含以下三点:
1、发现空间与设施不匹配的能力;
2、熟悉通过空间优化提质来改善该问题的路径;
3、具备协调各资源系统的知识。
他提出:一线大城市住房危机的主要根源是土地供应结构不合理;当前城市规划严格管控下的城市住宅供应,其有一项严重的缺陷:单一。而“城中村”恰恰是住房危机的一剂“解药”。
朱介鸣教授的文章大热,重新点燃了大家对城市规划核心竞争力的讨论热情。
但朱教授在谈到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时,“犹抱琵琶半遮面,凄凄低语如诉弦”,唯恐“惊”醒梦中人。
资深规划教授尚且如斯,知乎同名热帖更是如此,点赞最多的回复贴是:“与建筑相比,城市规划具有大局观和协调能力,是唯一能够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落实到空间上的学科”。
如此描述当然没错,但仍没能具体说明规划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城市规划专业什么时候沦落至此?底气何在?
有一些流传甚广的说法,譬如城市规划过于综合,涉及面太广,反而无法找到自己的专业特性或核心竞争力。谁都能说上几句,又能有多少专业性可言?
于是乎,城市规划的专业性就只能到其他专业如交通、市政、经济、社会等中去寻找。朱教授提及的“版本”认为城市规划的门槛太低,甚至引用雅各布斯的例子来论证这种说法。最近龙瀛教授关于新城市科学、大数据和未来城市的思考,也吹皱了一池春水,试图寻找一次突围的机会。
朱教授哀叹美国的规划专业被边缘化,这个事情我不是很清楚,但是在我国城市规划专业绝没有被边缘化的困扰,它很强势甚至有被污名化的烦恼。
我认识的一位知名建筑学院的院长曾对校长拍着胸脯说:“在全世界各校的城市规划专业中,中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是最好的。”我怀疑他是不是把城市规划的作用与专业性混为一谈了。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城市规划当然应该实事求是,应该为城市转型和高品质生活以及包容性社会作出更大努力。但这不应该是规划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专业都必须实事求是。
我绝对同意朱教授文章指出的当下规划专业存在的几个问题:对欧美城市规划理论的学习较多而批评较少;城市规划的现实研究不充分。尤其是后者,对专业的伤害尤大。
我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业界是非常敬佩的,其有着大量出色的专业实践。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城市滨水区环境提升、工业厂房园区活化利用等方面都有很成功的实践案例。
当前,公园城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街道设计、老旧城区改造、社区参与性规划等领域的实践也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彰显出规划管理部门的远见卓识。
但研究跟不上实践的矛盾也非常明显。
当前中国的规划工作,往往是先提出一个“有口碑”的理念(通常是从欧、美、日等先进地区和国家学习过来的),将其直接引入规划实践之中。人云亦云、拿来主义风气盛行。
譬如,“密路网”、“小街区”和“开放社区”是近年来受到热捧的规划理念。那么在这种规划理念的实践中,有没有有效的量化研究来论证在中国语境下“密路网”、“小街区”和“开放社区”规划的有效性呢?
当下这样的研究还不多,到目前为止,“密路网”、“小街区”还处于规划师的广泛争论之中,虽然主管部委几年前已经颁布了指导性文件,甚至在国务院的文件中也有体现。
朱教授文章里的两个案例也都存在争议,其中关于城市自建房和“城中村”案例的争议很大。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一线大城市存在严重的住房危机,住房的价格居高不下,还很难买到。而造成这种危机的主要原因不是自建房、“城中村”的大量出现,而是土地供应结构的不合理,“城中村”恰恰是住房危机的一剂“解药”。
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详细研究正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这是其一。
其二,自建房和“城中村”提供了城市住宅中少见却宝贵的多样性样本。
众所周知,在当前城市规划严格管控下的城市住宅供应,其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单一。
大江南北,从五线城市到一线城市,从郊区到旧城,城市住宅几乎都是一个样。
其实,住宅形态具有多样性。然而,别墅、双拼、四拼、叠墅、联排、小型公寓、低层住宅等在城市中正逐渐消失,只剩下什么?多层、小高层、高层的集合住宅。
这也是城市规划应该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城市住宅?核心问题不是城中村要不要改造,而是怎么改造?
关于“城中村”在消防、日照、环境方面的缺陷,诚然如朱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但这恰恰是城市更新和老旧住区改造的主要内容,不应该因城市规划不合理而否定。
目前,深圳、广州的一些城市更新和住区改造实践正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朱教授对“城中村”的批评是建立在效率视角上的。我们团队在对深圳湖贝“城中村”的更新研究中发现,“城中村”被彻底推倒改造以后,增加的是空间密度,但降低了社会密度,如果从后者而言,这种城市规划的效率是降低了的。
回应朱教授文章的主题,什么是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我浅薄的认识,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发现空间与设施不匹配的能力;
熟悉通过空间优化提质来改善该问题的路径;
具备协调各资源系统的知识。
以我较为熟悉的社区规划为例,在社区规划或15分钟社区生活圈营造中,规划师首先需要甄别出社区空间资源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没有实施到位的情况。
其次,需要指出路径来解决这些不匹配、不完善或质量不高的问题。是需要建设新的项目?还是引入外来投资?或者是设施升级、资源优化?又或者只是通过内部挖潜、重新利用等?每一项都对应着不同的策略和路径。
社区空间资源优化途径一般包括新建项目、存量更新、社区营造等几类。但仅指出空间优化的路径是不够的,对规划师而言,其重要的能力就是甄别项目落地过程中需要协调的方方面面,包括土地、规划、住建、绿容环境、市政、城管、民政、社区等,了解与这些部门协调的知识。
规划师可以不负责具体项目的落地实施,但需要为项目落地指出可操作的路径,了解需要协调的不同部门与实施步骤,并为此提供咨询。
规划师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实在太多,如当下棘手的旧城区城市更新、老旧住区改造、以及面临不断增加新移民的大都市、不断流失人口的收缩城市等,规划都能发挥作用。
众所周知,在城镇化2.0的时代背景下,土地、规划、建筑规范等各种标准存在不适应当前城市更新工作的情况,这困扰了大批有情怀的规划师,束缚了其手脚。
那么,城市更新政策是否需要一整套新机制来加持?城市规划师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需要解决的城市关键问题实在太多,如住房问题等。按照朱教授文章的说法,居民自建房如果不可接受或不合适,那么保障性住房如何实施?各地的保障性住房政策5%、10%等比例是否合适?设置多少比例的保障性住房才合适?规划如何实现?
当前,智慧城市、包容性发展、气候响应、韧性社区、低碳城市等理念不断被提出,在这种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该如何应对?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城市规划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促进城市转型,发展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达成包容性社会作出更大努力。
文章来源
城乡规划URP
作者 | 徐磊青
编辑排版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转载请联系
xjxt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