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国二十条新十条下,各地放开,任其自由发展,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还得思考深度内循环和地域经济重构这条根本路径。所以深度内循环和地域经济重构是根本路径。
地理茧房、信息茧房、信息过载、内容休克
我实际上从内心更羡慕没有互联网的时候的生活,因为有了互联网之后不见得比三十年前幸福。我们那时候都在村子里生活,一个个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到隔壁村要靠走,或者自行车,看一场电影要走好几公里,我们的生活最大范围基本上不会超过县城,生活的范围基本划定在村里,买什么直接去供销社,更早的时候像我们父辈那一代至少是从小学到初中在村子里上的,我这一代在村子上小学,下一代村子里没有小学,虽然祖父辈、父辈和我们这一代的教育不那么高大上,和收到的信息未必见得高级,但是教育却很扎实,活的却很充实。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在村子里就完全拥有。这时候人们生活在“茧房”,更多的是地理茧房,“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是,没有对比没有伤害,没有污染,没有各种健康隐患,可以活的天真无邪。
有了更好的交通方式革命和互联网革命以后,人们确实走向了更远的地方,过上了攀比和炫耀的生活,尤其甚至喜欢上了虚拟的世界,下一代更甚,出生就是跟互联网一起长大的,从不懂事开始就抱着手机和iPad,从来没有玩的游戏APP不用教就可以直接上手,然而事实上所有人却又进入到一个个新的“茧房”,这个茧房叫信息茧房。面对信息大爆炸,人们都拼命地汲取信息,人们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的认知就是对的,开始了新的师心自用。超出信息茧房的信息世界,不想多问,无暇过问,或者信息社会发展太快来不及消化吸收,出现了严重的信息过载,每个人都掌握有一套说辞可以自圆其说,社会行业被切割成各种分行业子行业,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也越来越难,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相去甚远,越切越碎,只能通过拼盘或拼凑或呐喊的形式来代替。
但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信息越来越发达,传媒工具越来越多,好声音传不出去了呢,因为出现了信息过载和内容休克。好内容不会发声也不行,光靠信息自己在那里,大家攫取不到有效的声音也不行。在信息过载的社会,每个人的带宽是有限的,能不能消化和吸收,是其中一个问题,谁能有效的把信息转化出更加细小可以吸收的颗粒这也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还能够传播的越来越远,吸收的人越来越多,才算是成功的。
生产、消费、信用
乡村需要的是稳定的市场,稳定的订单,稳定的收益,稳定的生产,稳定的信用,稳定的合作体系,不是想一出是一出,不是竭泽而渔,不是短期需求,不是一蹴而就,不是只图利益,不是鼠目寸光。
因为过多的信息被发明出来就会永远不对称,这就导致生产和消费不对称,进一步导致土地和产量不对称,从而无法建立稳定的生产和供应关系,无法满足长久持续的信用体系的搭建。我们当前的严重的问题出现在了三端,生产问题,消费问题,信用问题,生产消费信用并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融合的生态圈。所以现在为什么要建立订单农业,为什么要从消费端去确立生产规模,谁又有能力构建一个信用平台,或许每个人都在试图寻找这样的结论和答案。
而我们过去的小区域的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以及天然的熟人经济做信用合作,就是天然的具备低成本的融合的生态圈。兜兜转转几十年,还不如原先的出发点,我们奋斗是为了过得更好,生活的品质,寿命的长度,精神的状态,都越来越好才是好,可是,现在的亚健康低龄化,各种污染,各种突发性疾病,各种不可预见的风险越来越高,与过去的天真无邪真的没法比。
流通与本质
文旅、旅游、商品交换、钱物交换、货币兑换等实际上就是流通,流通代表的是流动性,当大的外部的流动性受阻的时候,文旅、旅游、商品交换、钱物交换、货币兑换等会表现出线上、虚拟化、区域化。所谓区域化,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内循环为主,比如说当跨省旅游不能组织,这时候我们的郊野休闲、乡村旅游会借势蓬勃兴起。
实际上流通并不能代表本质,什么是本质呢?文旅会继续向下与农业相互结合在一起,换句话说农业也不能孤零零的立在那里,农业会向上和文旅结合在一起,走向农文旅产业一体化,甚至是农文旅康养教一体化。这就流通和本质的关系。将流通和本质二者真正粘合起来的根本是文化,是在地化的区域化的文化自信。
以乡村旅游来讲,当前很多所谓的项目创新大部分还是在流通层面上做文章,并没有涉及本质,我们进入疫情常态化阶段,越来越多的人也会反思产品的升级。产品升级未来有两大方向,大部分人会选择延长旅游消费的时间,和延长旅游消费的产业链来做文章,比如重视产品的包装,视觉,走旅游文创型的产品,甚至是以旅游直播带货,促进农产品的销售,以及借助更好的科技手段实现文旅业态升级。
还有一个方向,也是稀有的,那就是扎根农业回归农业,只去带货卖农产品虽然也是涉农,但并没有涉及产品本身,只有涉及产品生产本身,才会更由此而反思化肥农业、抗生素农业等对人类的巨大伤害,从而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这两个方向是完全两个相反的方向,后者已是时候可以推进了,因为只在大千世界里做流通,永远都不可能涉及农产品的本质,这也就是“重外者必拙于内”的道理。
生态文明系统引领好产品
在第二部分提出生产、消费、信用,这是第一层的从流通层面解决系统问题,是在默认生产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构建融合的生态圈。还有一个层面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健康?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健康,那就得重新让产品回到健康。所以就要从生态文明系统去寻求解决方案,必须学习“重内”。
第一,要有好的产品,就需要好的水肥土种,这时候我们的水利灌溉系统,肥料体系,土地修复系统,老种子事业都得同步启动,即便是在小区域内有一定的成功,如果不是整体的变革,那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的。
第二,要有好的产品,还要对密植管工进行技术管理改革,因为我们要工具为我们服务,而不是被工具奴役,好的工具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第三,要有好的产品,就要彻底反思城市化这个思路的危害,这本质是一个方向问题。真想乡村振兴,只是继续房地产的乡村版是无济于事的,一种人认为城市里的人、资金和流量来到乡村,乡村就能振兴了,这跟城市化走的路子本质是没有区别的。
根本性的做法是以乡村为主体,做大内生动力,把从上向下的政策支持和从外向内的人、资金和流量支持为乡村所用,才是正途。
第四,急需建立供需平衡机制,有好的产品又有好的市场,这是最好的方式。目前两者处于不对称状态,好东西没有好出路,大市场没有好内容。同时仅仅改变局部的好,仅仅解决局部的市场需求,都是解决不了最终的生态文明难题的,只有整体意义上的产品和市场都变好,才能净化整个生态文明系统。
根本出路:区域经济的深度内循环和地域经济重构
流通是大有机会的,认清本质又能从零开始做起更是需要勇气。当前经济下行期,疫情常态化时代,对于流通和本质而言,两难。只有立足于根本才能创新,但两者又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人的不流通,会极大的刺激信息畸形、信息遮蔽、信息茧房、信息阴影。同时又极大的释放了物的流通属性。所以必须刺激产品走向二产化、线上化、门店化。走向二产化是为延长变化产品的储存周期以及变化产品的复合形态。线上化和门店化是为了去货,去库存,去一产和二产。门店化同时还增加内循环下的体验经济。
人、信息、物、货币,都是天然的社交产品。货币本身不具备任何价值,是国家的出现给货币背书,才让货币有了价值,并且在人、信息、物的作用下被充分赋能。疫情常态化会导致人对信息、物和货币的运载出现问题。如果物的流通性再受阻,那就只能走区域经济的深度内循环和地域经济重构之路。这一切的一切又回到最终的根因是文化是区域文化是在地文化,这时候我们就要深刻的反思,为什么说乡村是生育我们的地方,是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是我们生命的一块缓冲地带,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如果是深度内循环和地域经济重构,那么,我们就是要重构三宝。《六韬·文韬·六守》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
我们的一切思考的出发点,一定是基于乡村内生动力和自造血功能的构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视角去做,发挥乡村的主观能动性,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以生态系统的思维去构建深度内循环和地域经济重构的融合体系。
文章来源
八界
作者 | 洪仁同道
编辑排版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转载请联系
xjxt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