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设计新趋势

学术   2024-09-13 20:31   北京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城乡两元结构制导致区域发展失衡,农村地区出现人口收缩、环境破败、产业凋敝以及土地荒废等现象,影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在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与发展要求下,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通过要素流动与破除壁垒增强乡村吸引力,构建新时期乡村可持续发展道路与机制,探索一种符合广东地方特色、适用性强的乡村规划与设计的新模式、新方法。


研究背景



202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农民脱贫和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良好基础。


乡村振兴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城乡间的要素流动,促使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反哺乡村,从而激发乡村内在生命力,使乡村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的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目的。新时代的乡村与城市共同构成优质生产生活圈,作为优质生活、传统文化的载体,发挥其在良好生态环境、文化休闲、诗意栖居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纵观全国,乡村振兴已经成为了各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各地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对乡村振兴的发展做出实践,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浙江省2003-2007年通过小康示范村引领村庄整治建设的第一阶段;2008-2012年由点及面整体推进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2012-2017年深化提升农村住房改造和环境整治,根据村庄特点进行整体提升改造;2018年至今,把将村庄打造成具有独特气质的万村景区,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浙江美丽乡村的“全域大花园”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


青海省则是根据其高原特色,以“三农三牧”为基点,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推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青海特点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广东省在探索乡村发展上,坚持规划先行,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分梯度、分类型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启动回归工程以发动社会各方广泛参与。


图1:广东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上的行动


但是,由于规划设计编制单位较少介入到设计实施过程中,部分规划技术人员沿用城市思维且没有实现多方参与的规划初衷,使得乡村规划设计的实施引领作用不强。


图2:乡村规划设计的实施引领作用不强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



在业界各方的探索下,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规划的进程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但是在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的乡村规划体系,怎么样才能在未来更长一段时间体现其对乡村设施、环境和土地等资源要素的提升价值呢?对此,我们对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做出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


📍

探索“多规合一”的乡村规划模式


1.全域统筹思维,上下结合。


在国土空间规划一盘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时期,乡村规划将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能够有效统筹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触及农业、农村、农民的核心问题,统筹国土资源的调配和乡村资产的盘整。


图3:八大统筹覆盖空间资源的全要素

2.空间规划思维,刚弹结合。


1) 空间规划思维,把上位规划指标和乡村振兴发展需求进行刚弹结合。


图4:规划思维的刚弹结合


2) 落实各类用地红线,明确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管控,合理布局村庄设施。


图5:规划设计落实空间管控


3.乡村振兴思维,远近结合。


1) 落实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重点做好近期建设一图一表。近期面向建设实施,远期引导村庄产业发展。


图6:一图一表


2) 以村庄发展需求为导向,与村民落实具体需求,吸取以往规划的经验。


图7:陂角村的两版规划


📍

探索“唤起乡愁”的乡村设计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居住环境审美方面。在规划设计中,设计师走进乡村现场,体验当地文化魅力,通过挖掘乡村独特印记塑造本土风貌,整体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


1.文化挖掘——深研文化语境。设计师走进乡村,在现实境遇中深入体验当地的资源禀赋,环境特性、文化遗产和生产、生活方式,提出合乎地域特色和当地发展规律的设计构思,延续乡村本土记忆。


图8:连樟村客家文化广场


2.风貌塑造——彰显本土魅力。通过采用传统材料、结构形式,结合现代新技术和新工艺,同时强调新旧建筑风貌相协调。


图9:连樟村民房改造前后


3.品质提升——互生发展动能。通过对景观、建筑、空间的优化处理,引导村民改变以往乱堆乱放的陋习,让乡风文明建设从村庄的改造设计中得到提升。


图10:公共空间改造前后


📍

探索“共同缔造”的乡村治理模式


1.推动规划与建设的高效传导。实现乡村振兴,要在充分尊重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多专业的规划设计团队和工程施工团队充分互动,促进乡村设计与建设无缝衔接,才能积极推进从乡村规划到乡村设计和最后的乡村建设的一体化工作模式,共同缔造示范性乡村治理。


图11:共同缔造工作过程图

2.通过全民互评共享,推进公众互动新模式。乡村新闻官还可以通过手机直播的方式,将藏于深山的家乡优质产品推介出去,与公众互动的同时提高了农村收入。


3.建立理事会协调村庄建设矛盾。由村内威望较高的人牵头建立村庄理事会,制定村庄理事会的冲突协调机制,按照程序对本村急需解决问题进行商议。

未来趋势



📍

乡村振兴专项计划


要保证规划质量,促进乡村建设一体化,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从各方面细化钻研。因此,乡村振兴专项规划应运而生。相对于现阶段详细规划层次,乡村振兴专项规划是一个更宏观、面向管理的规划类型。它不仅可以做到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从而激发出自上而下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作用,还可以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采取不同办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保证工作任务符合实际,保障措施有力可行的重点项目规划。


图12:乡村振兴专项规划成果


乡村振兴专项规划根据乡村现有资源、历史文化信息和土地的权属信息建成了乡村资源数据库,以支撑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使用土地利用规划图对农业产业、农村土壤污染、设施用地做出合理规划,并对乡村进行适宜性分析。切实落实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等控制目标和任务要求,以土地资源控制指标表提出相应的空间发展引导。政企村联动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了乡村风貌改善。


📍

乡村规划建设的运营和治理


如今,乡村规划更是一种行动性规划,规划与建设一体化的项目。在乡村规划的运营和治理中,必须以建设实施为突破口,多方合作延长产业链,以维持乡村振兴专项规划生态链的正常发展。


1.建立乡村振兴培训,分享乡村振兴经验。邀请相关专家及学者,组织社会同行、政府人员、村镇领导等开展相关振兴相关专题培训班,宣传并推广经验,提供红色教育、乡村培训、学术研讨、现场教学等游学体验。


图13:乡村振兴培训


2.EPC乡建一体化实施,打造“看得见效果”的乡村振兴名片。积极延伸乡村设计,乡村建设到运营的产业链条,创新开展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加强与社会企业的交流合作,解决建设资金投资问题。


图14:EPC乡建一体化实施


📍

数字乡村、未来可期


运用数字化设计技术,推动智慧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展示平台是一个采用先进的VR技术、交互式全景导览以及智能小程序,构建多终端进行场景化交互体验的智能平台。


乡村振兴专项规划以“一库、一图、一表和双支撑”为出发点,盘点全省乡村建设规划情况,以科技为动力,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完善乡村规划编制体系,建立乡村资源数据库,收集整合现有资源并进行分类分级评估;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乡村区各项建设的许可管理;保护乡村区的青山绿水,促进乡村更好更科学有序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伟大计划。从资源、空间和环境三个方面全面创新,以保证专项规划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有效解决当前乡村规划面临的衔接不足、管控要素不够、建设实施困难、规划管理缺失等问题。


    文章来源    

南粤规划

作者 | 罗燕飞


    编辑排版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转载请联系

xjxtd@126.com

新土地规划人
新时代背景下的规划思考。关注国土空间、城市与乡村、建筑与景观、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等空间领域,探索空间发展的科学规律,为空间规划与设计提供行业资讯和技术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