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申时兴的心理学中“边界感”概念,文章阐述了空间的“边界”和“边界感”的意义及应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三区三线”把空间的“边界”强制化一度令规划师不适应,这是史上最强红线。不仅是新版总体规划,空间的“边界”本是空间属性,也是空间规划的本体,而强调空间的“边界感”是明确空间物理属性最终服务于社会人文,规划师应在空间的“边界”表象深入建立“边界感”空间价值认知和社会责任素养。
“边界感”源自人际交往的心理学概念
查了一下网络上的“边界感”,源自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个心理学概念,是“个体或群体对自己和外界之间的界限感知”,定义“自我边界”,即“彼此尊重,不冒犯对方”。边界本是空间属性,“边界感”延伸至社会人文空间,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人际交往有边界,是人间相处之道。
空间的“边界”具体界定空间权属
空间的“边界”界定空间权属,大到至高无上的国界、各级行政辖区,小到校园、居住社区、村庄宅基地,大小地界是国土、领域、权属、地产、单位,具有保护和不可侵犯性。
“边界感”首先建立:空间规划的“边界”是实施管控为目标
国土空间规划最核心的任务应该是划分清楚不同功能用途的边界,进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总体规划划定“三线”,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是新版总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在“五级”行政体系中上下传导完成边界划定。从此,城乡之间界定了难以逾越的“鸿沟”。控制性详细规划更是应在城镇开发边界内把城镇各项功能布局完善,划分用地界线,实施开发建设。
空间规划的“边界”应是物理基础,施行管控目的。总体规划划定的“三区三线”传递到详细规划阶段时,由于尺度和精度的倍级差异,即便在数字信息化当下,其控线也几乎与现实物理发生交错和偏差,详细规划有条件但并没有权限对总规控线进行调整,因其管控的法定性远高于控线的精确度,至于要不要修正,反而不是重点。相同意义,详细规划强化“六线”控制,也是超越物理性强化管控规则。如“道路红线”是路权空间的管理线,实际上不一定看得到这条线,因为我们希望人行道与地块建筑退界一体化设计街道空间。“河流蓝线”是水利的控制线,保证河道最小宽度,保障水面率,并非是在建设中破坏自然岸线而把这条蓝线砌筑成堤岸。
通过空间的“边界”进行分级管控也是行政惯用之法。历史保护规划中各级文保单位、历史街区都严格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对于线性空间,如运河保护、轨道线网、危化管廊等,通过分级控制线实现历史保护、建设保障、安全距离的分级管控目标。
空间的“边界”是物理的,但空间的“边界感”体现空间价值认知
空间的“边界”可以物理定位,但空间的“边界感”突破物理概念,体现空间价值认知,进行合理“越界”融合。比如轨道交通和城市用地的关系,轨道控制线的作用是有效控制沿线土地开发以保障轨道交通建设,而轨道站点与周边土地开发是鼓励一体化高效利用和功能混合的,但我们往往过于强调工程建设而把周边开发界定在站点外。又如控规中的河道“蓝线”和退后的“绿线”,分属城市的水利部门、园林部门,而规划应建立“蓝绿”生态空间融合的价值理念,视蓝绿生态空间为整体,从防洪安全上“绿线”为“蓝线”的拓展形成“流域”空间,从景观方面蓝绿自然交织形成自然的河流、生态的岸线、河漫滩湿地,呈现水流盈亏、植物生长、四季变换、鸟儿停泊生态景象,同时又促进水体系统自然净化。还如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橙线”,在空间布局上往往结合相应的服务功能混合利用,例如文化+体育、医疗+养老、体育+公园以及社区融合功能都有利于高效便捷提供公共服务。
空间的“边界”不仅是平面的,空间的“边界感”应建立立体多维空间体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空间的“边界”从土地平面发展到多维立体,空间立体分层,“上天入地”。地下空间由浅入深,从地下车库、地下过街、地下街、地下铁、地下管廊到大深度城市基础设施埋深50-100米,如日本的地下高速公路、地下货运交通、深邃蓄洪排水。空域则高空及低,低空经济横空出世。由此,空间的“边界感“是三维的,立体的,分层的,各施所能,各显其通,规划必然对空间竖向实施分层权属和管控。
空间的“边界”界定空间权属,空间的“边界感”实则社会关系和素养
当空间的“边界”很具体,一座山一条河作为自然分界,用高墙大院围合起来的领地、单位,用树篱、灌木围挡的城市公园,还有无处不在的围墙和栏杆,无不彰显着领地和权利不可侵犯。“边界”保护权属,在密集的城市里、在复杂的人间,空间载体即是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需要“边界”,也需要“边界感”。大家都自觉遵守交通,道路就可以少些围栏;我们都爱护植物,公园就应减少围篱;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多些趣味性互动性,不应围住不可靠近;市政公用设施增强安全可靠性,不要一味劣质栏杆围护;城市街面增加多些生活、生态功能来替代围墙;邻里交往相互包容;城市公共空间更加开放共享……等等,“边界”虽各有所属,“边界感”建立和谐关系,有利于社会交往和进步。
空间的“边界感”是规划人的空间价值和社会责任
空间的“边界感”是规划人的思维和能力,是应人因地的分寸,是空间价值和社会责任。回归“边界感”的原意,“健康的个人边界应该具有以下特质:清晰的、保护性的、坚固但灵活的、为自我建立的”,其实,空间的“边界感”同理。
文章来源
规划师笔记
作者 | 范菽英
编辑排版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转载请联系
xjxt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