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行业对中美脱钩的理解有天壤之别
文摘
健康
2024-06-20 00:19
上海
医疗器械行业存在中美脱钩的问题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相当于问中国人是不是都吃狗肉一样,所处的医疗器械的细分领域不同,自己的感受也将不同,得出的答案或许也不同。
器械成品
针对一类、二类耗材以及灭菌组合包中的零配件来说,这些产品复杂度不高,大部分为高分子产品或者敷料类产品,这些产品美国对中国的产能有高度的依赖,这种依赖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很好的充分演绎。这种高度的依赖很大一部分是由类似Medline、Cardinal Health、Owens-Minor、Tiger、Welmed、Sol-M以及众多中小规模外资贸易公司来创造和维系的,甚至在疫情期间,一个M司的员工能够跟美国领事馆官员沟通协调将急需的防疫物资包机送往美国。他们在国内经营了多年,最近几年感受到的并不是中美硬要脱钩,而是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越来越差,中国产品的价格不如东南亚地区或者其他低成本国家,导致一些国内企业去东南亚进行考察,为挽留订单而在低成本国家设立生产据点,制定中国+1的供应链策略等等。针对二类的仪器设备以及三类的仪器耗材和设备来说,中国和美国本来一开始就是两个平行世界,即使同一个组织内,中国同事要想从美国同事获得一些敏感的信息,那也需要谨小慎微,轻的推脱无视,重的上纲上线;甚至系统里下载一些文件也可能被弹窗警告。同一个组织内尚且互相提防,更别说国家之间,这种中美脱钩的现象从很多年前就已经天然形成了,美国研发管线里的产品都是自己当家的拳头产品,中国要么没有研发、要么研发只是装装样子,要么中国的研发做一些边角料的项目,要么只是为国内市场而成立研发部。这本来就是两个平行世界的医疗器械领域,也无所谓中美脱不脱钩,这平行的世界也造就了一个经常挂在嘴边的4字英语成语 “In China For China”;
以上讲的是器械的成品,但是对于组成成品的料件以及OEM或者CDMO来说,这中美脱钩对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策略,大的方向是上市企业倾向于脱钩,非上市企业倾向于拥抱中国供应链。为了生存,为了快速推向市场,一些初创公司,一些非上市公司会考虑将中国的供应链整合到未来产品的产能规划之中,美国某手术机器人和某IVD器械公司,他们在积极地拥抱中国的供应链和制造能力。国内料件的供应商应该抓住这些新兴的初创和非上市企业的机遇,积极配合他们的国内供应链策略的落地。就像秋时一样业务很多年都是平的,有朝一日,等其客户被强生收购之后,业绩蹭蹭往上涨。而另外一些头部美资企业则是另外一种供应链策略,他们对待中国供应链的看法越来越保守,不再做更多的供应链和研发的倾斜,而是做脱钩的动作,造成一个公司内两种生态在运作。这些头部企业会要求OEM/ODM供应商要在中国之外再建一些新的产能, 他们也在海外开发非中国区域内的供应链,对于这类头部企业来说,自己要有足够的体量才能耗得起,当然一旦成功进入美企的供应链,回报也是很丰厚的。总之,医疗器械行业是不是在中美脱钩,对于不同的细分领域,感受的是不同的,不能简单的认为一定在脱钩或者仍在绑定中。要需供应链咨询,请后台留言。(完)
现已组建医疗仪器研发群,高值耗材研发,常规耗材 以及产品市场群,后台回复“行业群”获得入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