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大附小】美德课程:跟着节气去劳动

文摘   2025-01-22 20:41   云南  

美德课程:                  

跟着节气去劳动

民大附小以“美好课程”为载体,努力践行“以习惯奠基人生,用兴趣引领发展”的办学目标,坚持以课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内涵,切实落实新课程方案中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课程育人功能的实施建议。我校开发了丰富多彩的4m课程群,美德课作为其中的一个课程群,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特色阵地。


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与反思能力,提高孩子的劳动意志和信念的内化度,也可以让孩子知道劳动可以创造价值。二十四节气与我国农业和劳动都息息相关,以二十四节气为背景开展劳动教育,即可以让学生从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中养成劳动观念,又可以让孩子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从小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

民大附小余文艳、马榕羚、赵彩英老师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和主题,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开发了“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美德课程新篇章。根据四季更替变化,从“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四个方面设置不同课程板块,在传承中创新,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取得显著成效。

课程涵盖五方面内容,分别是“跟着节气知常识——领悟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跟着节气赏诗词——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跟着节气做美食——品味中华民族丰富的饮食文化”“跟着节气练手工——领略指尖上的文化之美”“跟着节气学种植——分享劳动创造美好的乐趣”。课程实施围绕二十四节气依次展开。围绕每个项目,各个年级可根据学生情况具体设计、组织不同的劳动实践。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能够增长劳动知识、学习劳动技能、涵养劳动文化,而且通过亲身体验蕴藏在节气中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本次系列活动围绕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秋分、霜降、冬至开展了以下活动:

春天好时光一起做春菜

清明享时光 巧手做青团

雨生百谷葱茸而生

蛋以茶入釉 初夏碧荷羞

小满未满忆苦思甜

天地藏秋意 秋分蛋儿俏

天地藏秋意 秋分丰收乐

至霜降 吟秋趣

冬至暖情 团圆美满

画九消寒春又来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前后,公历大约为3月20-21日期间。春分是早寒与温暖的分界,春分一到,雨霁风光,岸柳青青,莺飞草长,燕子北归,小麦拔节,油菜花香。今年春分的时间是3月20日11时06分12秒。

春分古时又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古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俗节日。春分有竖蛋 、踏青、放风筝、吃春菜 、送春牛图等民间习俗。

春天好时光一起做春菜

学生从择菜开始,与老师一起做春菜,品春菜,共同交流。



清明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演变为民间节日的节气,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时节民间多有扫墓、踏青、放风筝、植树、蹴鞠等纪念和娱乐活动,这天还被称为扫墓节、踏青节、柳节等。

清明享时光 巧手做青团

学生与老师一起做青团,品青团。



谷雨,顾名思义,播谷降雨、雨生百谷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故此得名。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又说“春雨贵如油”。谷雨里,农具都醒了,在雨丝中,与土地和农人交流。古老的先民在这个季节播种,怀着对丰收、对未来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他们将希望植入土中,等待抽芽、开花、结果。西厢养蚕,家燕归巢,杏花疏落,牡丹初好。这世间的事物,总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沿着节气的脉络,顺理成章地走下去。

雨生百谷葱茸而生

学生应用直接播种根须的方式种植小葱,每日感受生生不息的绿意。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第一个节气。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夏表示告别春天,夏季开始和到来。因此又称“春尽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夏有迎夏、尝新、斗蛋、称人等习俗。

蛋以茶入釉 初夏碧荷羞

学生学习制作茶叶蛋期待夏日平安生活圆满。



(公历)每年5月20日至22日,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节气。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小满者,物至此小得盈满”,意思是说夏收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即将成熟。小满食俗:食苦品香,滋味多。

小满未满忆苦思甜

学生共同制作小满节气苦菜,新鲜爽口忆苦思甜。



天地藏秋意 秋分蛋儿俏

民谚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许多人会做“竖蛋”试验: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快来看看附小的孩子竖起来的鸡蛋。



天地藏秋意 秋分丰收乐

秋分时节,不仅秋色宜人,更是农业上“三秋”大忙的时节。从播种开始的期盼,到颗粒归仓的喜悦,是秋天对人们勤劳耕耘的犒赏。田间地头、渔港果园,到处充盈忙碌的身影和丰收的喜悦。民大附小的孩子们来到菜园,采摘瓜果,感受收获的喜悦。



至霜降 吟秋趣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渐寒始于霜降,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冻则有霜,大地或将产生初霜的现象。霜降节气后,常有冷空气侵袭,而使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化大。每年10月23~24日,太阳位于黄经210°时是霜降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凋落。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附小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读古诗词、制作霜降图。



冬至,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开始了。“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从冬至日起,此后的每九天算作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意味着冰消寒散,万物复苏,春光正好。在我国古代,冬至有“冬节”“冬至节”“亚岁”之称。

冬至为何如此重要?

冬至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有着独特的自然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冬至这一天夜晚最长,白昼最短。此后,阳光的照射将一天天增加,生命的活动慢慢由衰转盛,天地之间开始了新的轮回。冬至不仅是最早被确立的节气,也曾经是最隆重的节日,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从皇家的祭祖祭天,到民间的团圆、拜岁、贺冬,丰盛的食物伴随着特别的礼仪,使得“冬至节”成为一年中为数不多的“大节”。

冬至习俗是什么?

冬至之大,在于饮食真丰盛。北方冬至吃饺子,饺子有“消寒”之意;南方冬至吃汤圆,“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包一顿饺子,煮一锅汤圆,家人闲坐,驱寒暖心,人间美事。时至今日,各地冬至习俗依然丰富多彩。          

   冬至暖情 团圆美满


画九消寒春又来

还记得那耳熟能详的数九歌吗?“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里的“一九”就是冬至这天。古人经常制作“九九消寒图”来记录时间,从冬至开始每天一记录,坚持九九八十一天,便可到春意盎然,十分有趣。


“五育”并举,知行合一。民大附小巧妙地将二十四节气与劳动教育融合,既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又注重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所以“跟着节气去劳动”课程应节而生。

“脚下有劲、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里有爱、灵魂有趣”的少年,是祖国未来的脊梁。作为学生人生的启蒙者,我们必须寻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跟学情、校情的结合点,在节气文化与劳动教育中让学生懂得:幸福生活建立于辛勤劳动之上!

      学校将继续研发、完善课程体系,深入开发节气主题跨学科整合课程,不断丰富课程内涵,做深做实,发挥出课程育人的最大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为全环境立德树人提供有效途径。

END

图文撰稿 | 于文艳

初审初校 | 段显鹏

复审复校 | 常诚

终审终校 | 田杰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

以习惯奠基人生

用兴趣引领发展


扫描二维码关注,了解更多美好校园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
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展示师生教学风采,树立附小品牌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