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研习录<伯克希尔没有秘密>》读后感
历时一个月左右,终于读完了唐朝老师的新书《投资研习录<伯克希尔没有秘密>》,本书凝结了老唐和后院一众学霸们智慧的结晶,称得上是价值投资者的丰盛大餐,是每个想学习巴菲特投资的人不该错过的巨著。
想起当初甫一收到书的喜悦的同时,面对五六厘米厚的大块头心中嘀咕:这么厚,会不会没时间读完?拆开包装,扉页有唐朝老师:“日拱一卒,不期而至”的漂亮签名,还有12张印有投资精句的书签,好喜欢!手捧装订如此精美的书,瞬间有了一种高贵的感觉。
翻开书不知不觉间一页一页读下去,丝毫没有投资类书籍生涩难懂之处,贴心的唐朝老师在每篇开头,放进了那一年度的重大时事政治背景,让人读起来如读小说般轻松丝滑,其对巴菲特致股东信的独特见解,让读者轻松的同时,又能收获到投资的精髓。
相比于学霸们三五天就读完的神速,自己龟速阅读完,已经是第N期读后感筛选了,不望期自己的读后感能被评选上,只记录下读完本书自己的真实感受,书中的精华很多,只能挂一漏万的挑些重点。到底这本厚重的书给了我哪些思考和启发?
投资的本质是什么
巴菲特说:投资的本质是——资本的配置。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就是买入能持续赚钱的优质企业的股票。老唐说,投资永远是比较,永远是把钱投到当下自己认知里,觉得最具有确定性的企业的股票上。也可以简单说:投资就是投确定性高的企业。
确定性高的企业有哪些特征?
首先是被需求(能帮别人解决问题),其次是有差异化(有特色),再次是稀缺性(无人能替代)。另外,产品不太变化,不需依赖新技术更新迭代才能稳定获利(如白酒行业)。
“确定性”是个开放的话题,永远是 “相对确定”,而不是“保证确定”,只是在自己现有认知下的判定,认知不到位,可能你认为的“确定性”只是假象,不同的认知水平,对同一家企业必然会有不同的判定标准。因此,一家企业的股票,有人在买,有人在卖,都是基于自我认知的正确选择,至于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只能等事后回看。
我们要做的就是大量阅读,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让自己有能力识别“无限接近真实的正确”,只要有大概率正确就好了。没有人能100%正确,即使现在是“确定性的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能变成“不确定的正确”。追求“完全的确定性”将无法投资。
优质企业(费雪的公司)Vs极低的价格(格雷厄姆的价格)哪个更重要?
通常有几种情况出现:①费雪的公司费雪的价(费司费价)(有点贵);②费雪的公司格雷厄姆的价(费司格价)(最佳);③格雷厄姆的公司格雷厄姆的价(格司格价)(赚估值回归的钱);④格雷厄姆的公司费雪的价(格司费价)(冤大头)。
不管选择哪一个,都要保证选择的企业不是垃圾股,只有在“相对有确定性”的企业里去投资,而不是不管不顾,只要价格低廉就投,才能保证不发生“本金永久性损失”的现象出现,再谈是做哪个选择才有意义。
费司费价,用合理的价格买入好公司,赚取企业成长的钱,即使买的有点贵,但一样能赚钱。
费司格价,是最好的状态,用低廉的价格买到优质的企业,只有在企业因为突发的无关企业经营本质的事件或“熊市”,才会出现的少量机会,要及时抓住,下重注。
格司格价,是初涉足投资者容易犯的错误,尽挑便宜的股票买,慢慢的大部分钱都投入到价格便宜,但公司质量欠佳的企业股票上,回报率低,且不确定增强。随着认知慢慢提升,要尽最杜绝组合中大部分为格司。巴菲特说,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是烂公司的敌人。
格司费价,这应该只有投机者才会做的事,但凡对企业的基本面有所了解,都不会这样操作。
很显然,“质优”比“价廉”更重要。好企业贵点,其成长性可以抹平价格的“贵”,更安全。而“价廉”,在相对有确定性的企业,也可以赚到估值回归的钱,如果抛弃企业质量,只谈“价廉”可能是吞没本金的陷阱。没有谁必然是对的,谁必谁是错的,只要是符合自己风格的就是对的。一样没有完美的答案。
估值
根据企业的护城河、管理层表现、经济商誉等多方面综合评判,给企业一个大致的估值。估值是模糊的正确,是区间,估值也是排除企业的手段之一。不要追求一个完美的精确值,否则就偏离了企业估值的意义。
如果一个股票估值区间在30-110元之间,那这个估值的意义就是当股票低于30元时你能敢下注买入,高于100元时思考是否该卖出,至于在30-100元之间来回波动,对投资者来说是无效的提示。当然对于自己认为“确定性”高的股票,可以略高于30以上买入,如果坚信它会永远好下去,高于100元时,也可以选择不卖。但当其市盈率远高于无风险收益时,还是应该卖出,等待估值回归重新买入。估值同样不能追求“完美”。
回撤波动
我们先看看巴菲特是如何面对波动的:
1999年,巴菲特遭遇自1964年入主伯克希尔35年以来,年度收益率最低的一年,只有0.5%。2001年,首次录得投资以来第一次年度亏损,收益率-6.2%。巴菲特自潮:得了四个F一个D的偏科生成绩。几只重仓股在1999年的表现,全部严重落后于市场平均水平,背后的原因是它们的经营业绩令人失望了,我们仍然喜欢这些业务,并愿意继续持有。
1999年,伯克希尔的收益率只有0.5%,当年标普500指数上涨19.5%(加回成份股分红后含税为21%),纳斯达克指数涨幅84.1%,大幅落后指数的结果比仅赚0.5%收益更打击“股神”形象,在标普500指数含息收益率21%的情况下,伯克希尔股票大跌约20%至56100美元收盘,最大回撤超过38%(1998年中高点84000美元跌至1999年末低点52000美元)。而在2001年3月1日发布1999年报时,伯克希尔股价在2000年2月28日刚刚创下43500美元的新低股价,相比1998年中的84000美,跌幅超过了48%(同年3月10再创下新低40800美元)。(P705)
再看看唐朝老师如何面对波动的:
从2021年2月的高点至今,我的市值“亏损”金额大约是我2017年之前的全部身家(包含股票、房产及存款在内的全部身家)。也就是说,在这一年半里,我账户市值减少相当于我前44年奋斗的全部成果。但对我而言,它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我内心没有啥波动,每天做的事儿和股市上涨期间做的事儿差不多,阅读、运动、写作、刷剧,和朋友们欢笑飙车。(P511)
为什么巴菲特、老唐能够面对回撤、波动,能够坦然面对?首先,是因为他们确定自己持有的是“优质企业”,坚信好企业会自己照顾好自己,怎么跌下去,还会怎去涨上来。其次,是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选择的是“确定会赢”的企业组合。所以能坦然。
反观自己,如果面对一家企业短期跌幅超过了48%的股票,会如何操作?大概率会在铺天盖地的负面消息下,斩仓离场。为什么伯克希尔的股东们大多数仍然持股不动呢?是相信。相信企业及企业的管理层。
如果我们的持仓组合遇到了像唐朝老师的这么大回撤,会作何感想?又会如何做?为什么我们一遇到大的波动就心慌?即便是照抄老唐的作业,面对暴跌依然会慌乱,害怕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不知道的负面事件,害怕“这次不一样”,浓浓的鸡汤也打消不了你面对暴跌胆战心惊的状态。
说到底是自己的认知不到位所致,没有能力对企业做到了然于心,做不到笃定自己手握的是“确定会赢”的企业。即使明白是“确定会赢”的企业,也不敢笃定是 “永远确定会赢”企业。股票下跌,一定有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存在,下跌时间久了,慢慢变得不自信了。
破解“功力不够”之法的不二途径——日拱一卒地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当然,这有一个慢慢累积,转变的过程,不要想一下子改变心态。好心态一定是在不断的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慢慢成熟的过程。不急,允许自己慢慢成长。
从巴菲特和唐朝老师面对巨大回撤的态度,让我们换个角度看:说明即使智慧如巴芒的“股神”,睿智如老唐的大师,他们都持有“确定会赢”的组合,依然不会年年跑赢市场平均收益率,更不会年年都是正收益,智力平平的你我,又何必懊恼收益率不高,不能年年正收益呢。何苦逼自己,成不了神,成了神经病可就太不划算了,允许自己不完美,放过自己,但不放松学习。
降低预期
巴菲特:我们认为企业利润的增速在很大程度上与该国GDP增速相关。我们估计美国实际GDP增速能有3%,假设有2%的通货膨胀率,如果企业利润确实以大约5%增速跟随GDP增长。那么,大家对美国企业未来估值时,增长率取值就不能大幅超越这个数据。即使加上股息,最终股票所能产生的回报,将会远远低于大多数投资者过去经历的回报,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回报。如果投资者们有一天突然愿意面对现实,降低自己的预期,那么随之而来的市场调整可能会很剧烈,尤其是投机气氛浓厚的行业和个股。(P724)
有人说,现在我国处于所谓“前有围堵者,后有追赶者”腹背受夹的状态,国际生存环境变差,国内消费降级,GDP增速放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有人在担心A股会不会经历日本“失落的30年”。如果能读懂巴菲特这段话,在我们坚定信心相信国运的同时,也要做好面对残酷现实的准备,谨慎对待,乐观坚守,有必要降低对投资收益的预期。
优秀管理层
纵观巴菲特几十年的投资经历,他和芒格最看重的一点——优秀的管理层,不管是投资实体的企业,还是投资企业的股票。巴芒信奉:与靠谱的人打交道,会收获良多,且轻松愉悦;和烂人打交道,做不成好生意,解决掉一个问题又出现一个问题。因为坚守这一原则,所以虽然伯克希尔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总部管理人员却只有记廖廖20位左右的管理人员,巴菲特才能在九十几岁,还能“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也因为坚持只和优秀的人打交道,所以才会有后期如果没有巴菲特的“超过巴菲特的伯克希尔”的存在。。
优秀的人总是吸引优秀的人
正如唐书房书院,在唐朝老师强大人格的影响下,大家争做靠谱的人,做靠谱的事。边学投资边完善自我,让平凡如我的普通人的日子变得充实、进取,永远走在学习的路上,遇到更好的自己,进而去影响更多的人变好、变善、变美!
日拱一卒,不期而至!感谢所有为此书付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