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是怎么来的

文摘   2025-01-05 11:22   浙江  

D-二聚体(D-dimer)作为经典血栓标志物,广泛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等疾病的排除,DIC、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以及凝血功能紊乱的评估,成为医生们最“热衷”的凝血检查项目之一。那么它又是怎么来的呢

从下图可以看出,D-二聚体是在血栓形成后,纤维蛋白经过纤溶酶降解后产物,其生成能反映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也是一种机体的自保护措施。检测到D-dimer升高,说明机体内肯定发生了凝血系统活化和纤溶系统活化。因此,D-dimer也被认为是血栓前或高凝状态的敏感标志物之一。
通常情况下,D-dimer水平的升高在血栓开始形成后2个小时即可检测到,体内的半衰期约为7-8h左右,在检测到的同时也不会失去监测意义,与临床实践具有较好的匹配度。在离体后的血样本中,D-dimer依然能稳定存在24-48h。
以前经常提起的3P试验,证明是否为继发性纤溶异常,但现在好像都不怎么测了,主要原因是DD聚体上升在很多疾病中,比如肿瘤、创伤、DIC、妊娠等都有升高,反而降低了3P试验的特异性。对于特定的病人,尤其是急重症、外科术后患者,若出现D-dimer水平快速增高的表现,要警惕血栓形成的可能,同时要注意急性炎症反应。

D-二聚体对复发性VTE具有预测作用。D-二聚体阴性患者3个月的复发率为0。如D-二聚体再次升高,则VTE复发的风险可显著增加。对于一过性高凝状态或微血栓形成,D-dimer会在轻度升高后迅速下降,理论上24小时内,生成的D-dimer经历3-4个半衰期,可以下降50%-90%。但当体内持续有新发血栓形成,体内的D-dimer会持续升高,呈现“几”字型升高曲线。

老李飞麻
工作/生活/学习/三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