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献的捷径:Editorials和Correspondence

文摘   科学   2024-11-14 11:29   浙江  

有没有一种感觉,刚开始看文献的时候,只会看他的结论部分,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得到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等到一定时候再看看这篇文章的讨论部分,看他是如何解释这样的结论的,以及和相关参考文献或既往研究的差别。在此过程中,也会去看下他的结果部分,这篇文章除得出结论数据之外的部分,比如药物并发症等。等自己要做课题的时候,又会去看他的方法部分,是如何设盲,如何入组,如何干预,如何确定样本量,如何统计等。

可每次去听专家讲座,或者在看其他综述或meta如何解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又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怎么他说的这个情况,自己在看文章的时候怎么没发现,明明是全文通读,而且精读的,甚至还有可能你所理解的是错误的。回头想,你还是没看懂这篇文章。以来可能是你道行太浅,还有就是你只是管窥一豹,太片面了。

在前面一篇文章参考文献里的宝藏,说到可以利用文章所参考文献来对这项研究的来龙去脉进行追溯。这里再说另外两种方法,一个是editorial(述评),还有就是correspondence(读者来信),

所有杂志在发表当期杂志的同时,会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该项研究进行评论。评论的内容一般无外乎两类:多数述评都会对文章鸡蛋里挑骨头,说出他的很多缺陷,而且很多都是方法学上的。这些缺陷不同于文章里面的limitations,后者更多的是多此一举,说完一个缺点后,马上就会自圆其说。述评里的缺陷更多的是一针见血,或对今后研究提出方向。但这这并不妨碍这篇文章的发表价值。第二类的是表扬的,这种多数是相关领域发表的重大突破后,作者带有大量的褒扬,宣传其应用前景的。

相对于editorial的权威,但也是一家之言,correspondence就显得众说纷纭了。每篇文章发出后都会有读者会给编辑部写信,发表自己对该篇文章的一些看法。这些读者绝大部分都是在此领域深耕多年,对文章背景非常了解,所以他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深刻甚至尖锐,而且很多都是文章的硬伤,让通讯作者下不了台。但对于我们来说,这也是对文章深层次理解的一个好方法。有点不好的是,杂志社不是每篇文章都会刊载他的读者来信,还有就是correspondence一般在文章发表后半年左右才会登载。

总结一下:看一篇文章,不光是看内容(contents),还要看参考文献(references),如果更好的以批判性的眼光看的话,还可以看他的述评(editorial),还有他的读者来信(correspondences)

老李飞麻
工作/生活/学习/三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