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店遭遇“10月危机”
进入10月,对小餐饮店主来说,似乎到了一个继续或退出的节点,一方面淡季到来,经营或难以为继;一方面租约到期,没勇气继续投入。“十月危机”逐渐蔓延。
1、头部品牌加速扩张,留给小店的市场空隙变少
“近年来,咖啡行业的连锁化率快速增长,马太效应愈发明显”,不少行业人表示,未来头部品牌的竞争优势会更加凸显。
今年7月,瑞幸咖啡突破20000家门店;近日,库迪咖啡在两周年之际官宣步入万店时代。
星巴克2024年新开店594家,门店总数达8205家。
幸运咖已经把店开到新疆阿勒泰,最近6个月,新开近1000家门店。
此外,挪瓦咖啡、Tims天好咖啡等,开店数量也有显著增长,与此同时,头部品牌还不断创新门店模型,继续加密市场。
比如,库迪推出了店中店模式的便捷店型“COTTI Express”。
强者愈强,但“蛋糕”就那么大,头部加速扩张之下,很多小玩家自然会被卷“退群”。
竞争升级,小店入门和经营门槛变高
当市场需求增长不及供应增长,意味着每个从业者都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在与许多咖啡从业者交流时,他们普遍认为,如今进入咖啡行业的门槛比过去高了。只有产品、营销、效率等各方面竞争力都强的品牌,或许才能活下来、活得久。
重庆姑娘小辛和男朋友投资20万开店,经营不到半年就以倒闭告终,剖析原因主要在于定位不清晰,别人上什么产品他们就跟着上,“产品没有差异化、新鲜感”。
还有上文提到的弄堂咖啡,起初因创新产品红极一时,单月营业额做到5万多。但后来周围新开咖啡店增多,加上门店位置不佳,就使得客群不断被分流。
竞争不激烈时,可能有几款拿手产品、有一群熟人顾客,就能养活一家店。但竞争加剧,大家都在卷上新速度、卷低价,卷不动的很容易被淘汰。
咖啡小店如何活下去?咖啡小店有4个生存思路
不过,再难的考卷也有人考90分,面对更严峻的市场挑战,也有一些咖啡品牌找到了自己的生存路径。
1、增加人情味,咖啡之外提供情绪价值
成都的叁好咖啡于去年11月开业,店内约20平,室外可容纳两三张桌子,是一家温馨的社区小店。
“小店能开下去的核心是老客维护的好”,店长邹邹告诉我,她店里大部分都是老客,复购率比较高。
小咖啡店不适合依赖线上运营,投流成本高、竞争大、做不长久,反而把精力投入到堂食,经营中多一些人情味,顾客没事就会在店里歇个脚。
旺记啡行的主理人老罗也有同样的观点,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主理人咖啡容易生存下来,“不仅售卖咖啡,还陪顾客唠嗑,主要提供情绪价值。”
2、咖啡+餐,覆盖更多消费场景
眼下,复合咖啡店的营收能力似乎更强。
广东的旺记啡行主打“咖啡+餐”,除了咖啡饮品外,各类简餐占据了较大比重。
“像我们这样的咖啡店,努力避开与瑞幸等品牌的同质化竞争,打造自己的差异化特色是唯一出路”。
主理人老罗表示,和大品牌相比,小店不管是工艺还是价格都卷不动,聚焦大牌不愿意做、不能做的,才可能有生存空间。
他们通常早上8点营业,到9点半这段时间的销售额能占全天的一半,很大程度上是餐食带动的,“通过高品质的咖啡及餐食搭配,覆盖更多消费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模式下,老罗已开出第三家门店。
3、聚焦细分人群,做小众群体的生意
聚焦某一类消费群体,也是一种缝隙生存的策略。
比如聚焦二次元受众开谷子咖啡店,聚焦文物爱好者开博物馆咖啡店,聚焦爱学习的开学术咖啡馆,今年咖门也报道了许多类似的案例。
4、利用稀缺场景,开一家“打卡咖啡馆”
“互联网时代下,突破固有认知,打造具有传播度的产品和门店场景,也能吸引更多消费者。”
弄堂咖啡的主理人Cherie认为,在热门旅游城市和寺庙等地开设特色咖啡馆,突出稀缺场景,推出与主题相关的饮品或小吃,做一个“好传播”、打卡属性强的咖啡店,短期来看是一门好生意。
新旧交替是市场的主旋律
对于很多咖啡店主而言,可以焦虑,但对咖啡的未来也请保持信心。
国庆后咖啡饮品的销量明显下滑,主要原因是换季的影响(冷饮转向热饮),只要经营者能快速反应、调整产品结构,推出足够好的新品,相信大家都能安全过冬。咖啡快消品主要是内容和产品力,内容提供用户情绪价值,产品力提升用户体验感知力。
保持好心态,找到自己的路,才是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