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咖啡门店接连倒闭!小众咖啡怎么办?

文摘   2024-10-30 16:17   陕西  



近日,连锁咖啡品牌太平洋咖啡被曝出现大量关店。根据第三方平台数据,自2023年8月以来,在截至10月15日的14个月时间里,太平洋咖啡在内地的门店数至少减少了114家,内地门店仅剩71家。

针对大量关店的传闻,太平洋咖啡方面并未否认。“近年来,内地咖啡行业遇到较大的市场竞争和挑战,太平洋咖啡内地门店数量的调整是战略上的主动选择,现有门店将持续深耕市场、提升经营质量,继续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和产品。”太平洋咖啡相关负责人16日回应称。
去年8月,茶饮品牌柠季曾透露有收购太平洋咖啡的意向。对此,太平洋咖啡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之前的市场传闻,太平洋咖啡并无出售打算。”



据官网公开资料显示,太平洋咖啡起源于中国香港,首家门店于1992年开业,2010年,华润集团成员公司华润创业以3.27亿港元的现金收购了太平洋咖啡80%的股权,当时太平洋咖啡在港的门店数几乎与星巴克旗鼓相当。
被并入华润(国资背景)的版图后,2011年4月,太平洋咖啡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在上海开下首店,2012年9月,太平洋咖啡在内地的门店数量突破100家。
一开始进入内地,太平洋咖啡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开店,主打精品咖啡,产品客单价在30元上下,目标消费群体则是商务人士,到了2015年,太平洋咖啡已经成为内地门店数仅次于星巴克的咖啡品牌。



过去几年,随着国内咖啡品牌不断涌现,国外咖啡品牌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再加之现磨咖啡的价格被不断拉低,太平洋咖啡的发展势头明显不如当初。
星巴克中国目前门店数已经超过7000家,规模是如今太平洋咖啡的70余倍。

自2022年底开始,太平洋咖啡就陆续被曝出门店大幅关闭。

根据太平洋咖啡官方的数据,截至2016年12月,太平洋咖啡全球门店数量为457家。
第三方平台显示,截至2023年8月21日,太平洋咖啡在全国门店数仅剩309家,其中,123家在香港,185家在内地。
据业内人士分析称,太平洋咖啡的门店相对少,没办法形成规模效应,在供应链上就比较弱。此外,从价格与产品创新来看,太平洋咖啡的优势有限。在广州某门店,其所有饮品最便宜一杯也要27元,普遍在30~35元区间。
目前,通过太平洋咖啡小程序可查询到,太平洋咖啡在北京有5家在营门店,在上海有3家,在广州有3家,深圳有9家。



咖啡小店遭遇“10月危机”


最近北京丰台永旺梦乐城漫咖啡消费时,发现大门紧闭,门口还张贴着由商场落款的《漫咖啡退店公告》,指出该门店于10月13日晚擅自离店。


10月28日,在美团APP查询该门店处于“暂停营业”状态。
除了擅自闭店,多位消费者表示,此前在涉事门店充值了预付卡,少者几十元,多者上千元,现在均面临无法退款、到其它门店也无法消费等情况。
对于漫咖啡的忽然闭店,还不少消费者表示惋惜。在他们看来,只要充值卡里有钱,就会再去消费,漫咖啡就会还在开着。万万没想到,如今竟以“连夜跑路”收场,令人唏嘘。


进入10月,对小餐饮店主来说,似乎到了一个继续或退出的节点,一方面淡季到来,经营或难以为继;一方面租约到期,没勇气继续投入。“十月危机”逐渐蔓延。


1、头部品牌加速扩张,留给小店的市场空隙变少

“近年来,咖啡行业的连锁化率快速增长,马太效应愈发明显”,不少行业人表示,未来头部品牌的竞争优势会更加凸显。

今年7月,瑞幸咖啡突破20000家门店;近日,库迪咖啡在两周年之际官宣步入万店时代。



星巴克2024年新开店594家,门店总数达8205家。


幸运咖已经把店开到新疆阿勒泰,最近6个月,新开近1000家门店。



此外,挪瓦咖啡、Tims天好咖啡等,开店数量也有显著增长,与此同时,头部品牌还不断创新门店模型,继续加密市场。

比如,库迪推出了店中店模式的便捷店型“COTTI Express”。



强者愈强,但“蛋糕”就那么大,头部加速扩张之下,很多小玩家自然会被卷“退群”。




竞争升级,小店入门和经营门槛变高


当市场需求增长不及供应增长,意味着每个从业者都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在与许多咖啡从业者交流时,他们普遍认为,如今进入咖啡行业的门槛比过去高了。只有产品、营销、效率等各方面竞争力都强的品牌,或许才能活下来、活得久。



重庆姑娘小辛和男朋友投资20万开店,经营不到半年就以倒闭告终,剖析原因主要在于定位不清晰,别人上什么产品他们就跟着上,“产品没有差异化、新鲜感”。

还有上文提到的弄堂咖啡,起初因创新产品红极一时,单月营业额做到5万多。但后来周围新开咖啡店增多,加上门店位置不佳,就使得客群不断被分流。


竞争不激烈时,可能有几款拿手产品、有一群熟人顾客,就能养活一家店。但竞争加剧,大家都在卷上新速度、卷低价,卷不动的很容易被淘汰。


咖啡小店如何活下去?咖啡小店有4个生存思路

不过,再难的考卷也有人考90分,面对更严峻的市场挑战,也有一些咖啡品牌找到了自己的生存路径。

1、增加人情味,咖啡之外提供情绪价值

成都的叁好咖啡于去年11月开业,店内约20平,室外可容纳两三张桌子,是一家温馨的社区小店。



“小店能开下去的核心是老客维护的好”,店长邹邹告诉我,她店里大部分都是老客,复购率比较高。

小咖啡店不适合依赖线上运营,投流成本高、竞争大、做不长久,反而把精力投入到堂食,经营中多一些人情味,顾客没事就会在店里歇个脚。

旺记啡行的主理人老罗也有同样的观点,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主理人咖啡容易生存下来,“不仅售卖咖啡,还陪顾客唠嗑,主要提供情绪价值。”


2、咖啡+餐,覆盖更多消费场景

眼下,复合咖啡店的营收能力似乎更强。

广东的旺记啡行主打“咖啡+餐”,除了咖啡饮品外,各类简餐占据了较大比重。

“像我们这样的咖啡店,努力避开与瑞幸等品牌的同质化竞争,打造自己的差异化特色是唯一出路”。

主理人老罗表示,和大品牌相比,小店不管是工艺还是价格都卷不动,聚焦大牌不愿意做、不能做的,才可能有生存空间。

他们通常早上8点营业,到9点半这段时间的销售额能占全天的一半,很大程度上是餐食带动的,“通过高品质的咖啡及餐食搭配,覆盖更多消费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模式下,老罗已开出第三家门店。

3、聚焦细分人群,做小众群体的生意

聚焦某一类消费群体,也是一种缝隙生存的策略。


比如聚焦二次元受众开谷子咖啡店,聚焦文物爱好者开博物馆咖啡店,聚焦爱学习的开学术咖啡馆,今年咖门也报道了许多类似的案例。



4、利用稀缺场景,开一家“打卡咖啡馆”

“互联网时代下,突破固有认知,打造具有传播度的产品和门店场景,也能吸引更多消费者。”

弄堂咖啡的主理人Cherie认为,在热门旅游城市和寺庙等地开设特色咖啡馆,突出稀缺场景,推出与主题相关的饮品或小吃,做一个“好传播”、打卡属性强的咖啡店,短期来看是一门好生意。


新旧交替是市场的主旋律

对于很多咖啡店主而言,可以焦虑,但对咖啡的未来也请保持信心。

国庆后咖啡饮品的销量明显下滑,主要原因是换季的影响(冷饮转向热饮),只要经营者能快速反应、调整产品结构,推出足够好的新品,相信大家都能安全过冬。咖啡快消品主要是内容和产品力,内容提供用户情绪价值,产品力提升用户体验感知力。

保持好心态,找到自己的路,才是应对之道。







灰鸽健谈
有趣的灵魂 , 聊健身人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