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聪用“吃翔”来下赌的充电宝,要退市了!
文摘
2025-01-14 21:20
陕西
“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EM.US)近日发布公告,宣布收到来自中信资本旗下“信宸资本”及公司管理层发出的初步非约束性建议书,拟以每股美国存托凭证(ADS)1.25美元现金收购公司所有已发行的普通股。这也意味着,若收购成功,怪兽充电将从纳斯达克退市,成为新一起中概股自纳斯达克退市案例。近年来,怪兽充电的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股,对此上市之初的股价最高点来看,怪兽充电的市值已蒸发了约90%。统计数据,2019 年街电、小电、怪兽充电、来电占据共享充电行业前 4,分别占据 28.6%、27%、25.1%、15.6% 的市场份额。2019 年,怪兽充电的营业收入达到 20.2 亿元,净利润 1.67 亿元,净利率 8.2% 。怪兽充电曾备受投资界关注,其历经多达6次、累计超2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有高瓴资本、小米集团、顺为资本(雷军个人投资公司)、阿里巴巴、软银亚洲等知名投资机构、企业参投。上述报道还称,尽管并未披露投资机构入股怪兽充电的投资成本,但对比基石轮高瓴资本、小米集团、Aspex Management(HK)Ltd.的8.5美元/股的投资成本,以及当前公司股价来看,这些机构亏损幅度或达88.24%,基石轮认购股权如今仅价值约1294.12万美元。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截至2024年3月末,在怪兽充电的大股东名单中,仍能看到高瓴资本等知名企业的身影,例如,淘宝中国控股为第一大股东,持股约14.79%。共享充电宝从热门赛道到如今的没落,已经走过了十余年。共享充电宝市场于2014年兴起,在2017年高速发展,企查查数据显示,仅一年便发生了39起投融资,总金额超30.64亿元,其中头部厂商街电科技、小电科技、怪兽充电均在该年内完成三轮融资。经过多轮洗牌后,2019年“三电一兽” (来电科技、街电科技、小电科技、怪兽充电) 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2020年,“搅局者”美团充电宝业务的再次重启,为这个市场增添了一些变数。到了2021年,又发生了两起代表性事件,一是怪兽充电成功赴美上市,二是街电、来电合并成立了竹芒科技,从此行业格局变成了“小竹兽”(小电、竹芒、怪兽)。同年,小电科技申请赴港上市,但并未成功。彼时,怪兽充电的成本费用结构是这样的:怪兽收到 100 元收入,其中营业成本( 包括运输和装卸费用、员工工资、租赁费用、充电宝和充电宝机柜的折旧、出售、丢失的成本等 )只有 14.4 元。买房最重要的是地段,而共享充电宝的重点也是地段,也就是要看客流量。商场、餐厅、咖啡厅、机场、火车站、酒店等高客流量区域里,共享充电宝是刚需。客流量越大的地方,共享充电宝的潜在需求越大。而低客流量的地区,连人都没有,自然也不会有借充电宝的需求。所以,怪兽充电需要向这些高客流的运营者支付 ” 买路费 ”。为了投放充电宝机柜,在高线城市,怪兽充电不仅得向商户交一笔进场费,还要按一定比例支付充电宝租赁收入的分成,也就是保底+分成模式。对于低线城市,怪兽充电则委托代理商拓展业务,因此也要给代理商分成。这部分费用被怪兽充电算作营销费用,2019 年,怪兽充电的 100 元收入里有 67.3 元是营销费用。再扣掉管理、研发、财务费用与税费,所以一项毛利率 86% 的生意,最后只有 8.2% 的净利率。从 2019 年到现在,共享充电宝不断涨价,租金从 1 元/小时变为 3-4 元/小时,部分区域甚至有 6 元/小时的价格。价格的提高一度让怪兽充电的收入增长到 2021 年的 35.9 亿元。但,它的日子也没那么好过,因为美团在 2020 年 5 月重新杀入了共享充电宝市场。美团坐拥数以亿计的用户,充电宝业务就天然自带流量优势,具有知名度和品牌信任。在商家侧,美团与餐饮、电影院、KTV、商场、景区等线下场景有深厚的合作基础,这些场景也是共享充电宝的核心需求地。同时,美团过去通过团购、外卖业务积累了强大的地推团队,可以迅速铺设充电宝设备,节省拓展成本。除了美团,2021 年,头部公司街电和搜电合并,更名为竹芒科技,合并后的规模和资源共享优势,也给怪兽充电带来了压力。即便怪兽充电在资本市场受挫,但其在共享充电宝领域仍是第一名。《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共享充电宝行业整体集中度维持在高位,前五大品牌占比为96.6%。其中,怪兽充电市占率最高,约为36%,规模优势显著。上述报告还称,自2016年诞生以来,共享充电宝行业度过了最初的模式探索、快速爆发和格局成型时期。现阶段,随着资本收紧,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才是共享充电宝企业保障稳定发展、健康经营的关键所在。在国内的共享充电宝业务之外,怪兽充电也在寻找新的增长点。2024年8月,怪兽充电在公众号“怪兽充电合伙人”宣布,全球对移动电源的需求在增长,怪兽充电正式决定开启新地图,面向全球招募海外项目合作伙伴。无论哪家公司,想把共享充电宝做大做强,关键要做的就是烧钱,用资本撬动杠杆来抢高客流的优质点位。怪兽充电 2020 年的营销费用( 主要就是给商户的买路钱 )达到 21.21 亿元,比 2019 年的 13.62 亿元增长了 55.7%,营销费用占收入的比例从 67.3% 攀升至 75.5% 。2021 年,其营销费用继续增长到 29.5 亿元,占收入的比例达到 82.2%,基本就是给上游商户纯打工。2022 年,怪兽充电的营销费用少了 2 个亿,达到 27.1 亿元,但收入从 2021 年的 35.9 亿减少到 28.4 亿,少了 7 个亿,营销费用占收入的比例达到 95.4%,当年利润爆亏 7 亿元,可以说是全公司在 “ 付费上班 ”。从招募条件来看,怪兽充电尝试出海用的仍是代理模式,要求合作伙伴拥有进出口相关资质的经营主体、熟悉当地市场情况等,而怪兽充电提供服务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另外,怪兽充电财报还披露,其于2023年进入可再生能源领域,做分布式光伏项目。不过,怪兽充电未在财报中披露关于光伏领域较为详细的财务数据。通过调查发现,天辉新能源(合肥)有限公司(下称“天辉新能源”)成立于2022年10月,其法定代表人为怪兽充电创始人蔡光渊,实际控制人与怪兽充电的主体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相同,均为Smart Share International Limited。在入局光伏、共享充电宝出海两大战略的加持下,怪兽充电能找到新的增长点吗?这几年间,发生了很多事,首先,间歇性爆发的疫情对消费者出行的影响,使得用户使用频次降低。同时,由于手机市场的更新换代,大容量电池和高速快充逐渐开始普及,高价格、低充电速度的缺点开始让消费者对共享充电宝的需求减弱。另外,部分高客流场景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也开始对充电设施进行改造,比如杭州的湖滨银泰步行街上( 东坡路 )已经拥有近 40 张免费的无线充电公共座椅。2023 年,怪兽充电收入 29.6 亿元,微增 2%,当年净利润 8774 万元。2024 年上半年,怪兽充电营业收入为 8.6 亿元,同比下降 53.7%;净利润则只有 882.9 万元,同比下降 75% 。维持公司作为一个上市公司,每年所产生的成本是不低的,所以在现在的状况下,私有化退市减少维持上市相关的支出,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更何况,私有化退市的过程中,管理层们还能再 “ 赢 ” 一次。